基于部编版教材视角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3-09-07乃桂霞
☉乃桂霞
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自身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利用阅读获取所需知识是教学培养的重要目标。部编版教材所选文章内容情感内涵更加复杂,这也给阅读教学的高质量展开带来了一定挑战。为此,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成长。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兴趣有限
学生活泼好动,难以完全将个人注意力投入阅读活动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等情况,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缺乏兴趣,兴趣的缺失导致学生在课上出现不认真阅读、不主动思考问题和不认真听课等不良学习行为,影响语文教学质量。部分教师采取在课堂上反复提醒督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方式消耗的时间成本较多,且效果不佳,持续性较差,难以真正做到长效保持。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爱好成为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1]
(二)理解能力较差
小学生的社会经历少,对于复杂的情感体会和感受有限,难以设身处地了解阅读材料中包含的情感要素,在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中,经常存在看不懂、无法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变化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与学生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部分教师在讲课时照本宣科,一味按照导读、熟悉陌生字词、深入阅读、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和情感内涵的方式进行教学,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成长的同时思维能力未能获得提升,学生的文本感悟和理解能力提升受限,导致学生在后续接触到类似阅读文章时只靠依赖教师完成阅读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三)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这一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同样适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未能正确认识实践的作用,将过多的精力放到了理论知识教学环节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无法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内容应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理解当中,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深度相对有限。部分教师已认识到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危害,采取读写结合进行阅读实践教学,希望通过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由于教师此前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读写活动未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导致读写活动相互分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长。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开展课前导读,激活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阐述了兴趣对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性。因此,为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将阅读兴趣放到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主动想要阅读了解文章内容,为此教师应从课堂氛围环境、教学活动方面入手,打造趣味性课堂,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阅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投入到阅读活动当中是教师工作的重点。为此,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后设置课前导读环节,以悬疑故事的形式将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展示给学生,并刻意隐去后续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对后续内容的期待参与到阅读活动当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考虑到部分文章的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找准阅读重点,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导读环节中设置问题,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阅读重点,加快阅读效率,保证阅读质量,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打下良好基础。[2]
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扁鹊治病》为例,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导读环节中讲述文章大致内容:“同学们,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医名为扁鹊,他见到蔡桓公后说蔡桓公身患重病,必须尽快医治才行,但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愿医治,就这样扁鹊每次见面都会劝说蔡桓公让自己给他看病,但有一天扁鹊见到蔡桓公后不仅没有像往常一样劝说,反而立刻逃到别的国家去了,大家说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篇《扁鹊治病》,了解一下在故事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通过设置悬念性问题的方式教师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渴望了解背后的故事,主动开始阅读文章内容,保障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专注度。为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除故事导读外,教师可以尝试在阅读前设置问题。例如,扁鹊每次看望蔡桓公,神态动作所用语言都有所不同,大家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情况出现,扁鹊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内心想法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抓住文章重点,深入体会文章内容,感受文字背后隐藏的信息,体会阅读的乐趣,使阅读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的活跃度都得到提升。
(二)活用思维导图,指导阅读活动
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形式将视觉印象与语文知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有序分类,图文并茂的同时有效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小学阶段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文本内容,文本信息丰富,学生如何实现对文本的有效整合是阅读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为此,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法代替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总结文本内容,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把握住知识点的关联性,有效降低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难度。
在应用思维导图指导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思维导图,将阅读中收获的知识和感悟以图文的形式记录在一起,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整合和思路的梳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彩笔适当增加简笔画或是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标注重点内容,对思维导图的制作设计进行优化,保证美观性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3]
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为例,考虑到部分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尚处于懵懂的状态,教师在开始阶段应先结合文章内容说明记叙类文章的思维导图制作方法。在《慈母情深》一文中,从“我”萌生买书的想法,到“我”与母亲见面,彼此关系层层递进,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文章分为见到母亲前和见到母亲后以及再次见到母亲三个部分。文章当中描述神态、动作和场景的语言较多,学生可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加入场景的变换要素,并将文中的细节整理到对应的模块当中,空间变换主要是从家到厂房,家中收音机被变卖,厂房光线昏暗,潮湿颓败,内如蒸笼,属于场景的对应描写,出场主要人物有“我”“母亲”“那个女人”三人,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分析这三人在故事情节当中起着哪些作用?思考为什么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忽视了“妹妹”“老头”等人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针对性梳理品读相关词句,认识到“妹妹”和“老头”被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物的出场仅是过渡,对整个情节而言并未起到推动作用。为提高学生制作学习思维导图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指导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文章中的描述,在思维导图中绘制出“我”和“母亲”的肖像简笔画,在教学活动中赋予趣味性要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文本内容,降低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难度。
(三)阅读结合互动,交流引领思考
现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作用,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为高质量阅读完成打下良好基础。考虑到小学阶段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为真正将因材施教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增加交流互动环节,将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阅读文本当中的情节和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在阅后交流活动中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结构特征和主旨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在交流中难以触及文章的核心内容,为保证阅读活动质量,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阅读文章前设置话题,要求各小组成员结合话题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结束后围绕具体话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循序渐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别了,语文课》为例,教师在学生开始之前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课文当中的‘我’突然变得喜欢学中文了,为什么‘我’今后不能再继续学中文了?为什么‘我’在离开时噙着泪?哪些因素的出现导致‘我’从原本提不起神儿到全神贯注地听语文课?”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目标,随后将学生按照语文考试成绩每五人分成一组,以小组的形式开始阅读讨论。教师在讨论环节中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在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及时介入进行引导,例如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认为“我”喜欢学习语文是因为不想学习西班牙语,如果小组中的其他人未能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教师需要及时介入,要求学生重新阅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重新梳理事件出现的时间顺序,避免学生因无效讨论浪费课堂时间,影响讨论质量。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每组派出代表说明问题答案,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就阅读问题进行讨论,在互动中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印象,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其他文章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四)设计实践环节,写作促进阅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积累字词总量的关键时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广泛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必要的知识基础,提升写作质量,而写作活动的展开同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为阅读活动的展开铺设道路。
写作活动是将自己积累的知识、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以写促读活动中,教师可以从阅读文章的留白处入手,让学生尝试从多个角度入手以续写的方式补完空白段落,在补完空白段落后重新进行阅读理解,思考补充的内容是否与原本表达的内容相一致,通过这一方式增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部编版教材选文情感要素较为复杂,多种情感在同一篇文章中相互交织的情况较为普遍,学生在阅读体会文章情感内涵的过程中难以一次性认识到位,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阅读时的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反复阅读反复记录,不断加深对文章的体会,并将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记录下来,保证文章内容理解的全面性。
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为例,为帮助学生体会诗文当中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在生僻字词翻译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文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在写作中将诗文的情感内涵体现出来。考虑到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分析入手,将自己的分析思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学生从“寒”字入手进行分析,寒有寒冷之意,而夜间落寒雨,更显孤寂凄凉,凸显友人离别时的悲伤萧瑟之情;“平明送客楚山孤”,“孤”字是作者此时心境的绝佳体现,离别后作者孤对楚山,倚望流水,带出情感上的依依惜别之情;“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与玉壶都有着洁白、纯洁的含义,学生从此出发,翻译出从玉壶中拿出的晶亮纯洁的冰心,感受到作者的信念与亲友之间的信任,在写作中完成文章的阅读理解,从全诗入手完成对作者形象的深入阐释,为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做足铺垫。
综上所述,从部编版教材特点入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突破小学阅读教学活动开展面临的困境,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