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管齐下 坚持主动“瘦身”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作业管理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3-09-07☉宋

小学生 2023年19期
关键词:瘦身作业家长

☉宋 毅

一、何为“双减”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针对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就“双减”工作作出重要部署。[1]随后,常州市新北区发布了《新北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意见的实施方案》,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升课后教育服务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重构优质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实现“双减”工作稳妥有序推进,以及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小学语文作业,是学生在上课期间由语文教师布置的一些不同形式的任务。一直以来,教师都会通过作业来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据数据统计,我国小学生平均每天作业时间已经在3小时以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休息。因此,“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并得到大力推广实行。经过一学年的实践,“双减”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也有许多问题暴露出来。所以,真正从作业数量上做“减法”,教学质量上做“加法”,做到给书包瘦身,让快乐加码,依旧任重道远。

(一)教学质量与作业数量之间难找平衡

“双减”背景下,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集基础和拓展于一体。对于一些基础性知识需要学生不断记忆、背诵、书写才能够达到巩固的作用。现小学阶段要求一、二年级没有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这就大大压缩了学生记忆与巩固知识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生能取得令学校、教师、家长、自己满意的成绩并非易事。因此,这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摸索“减负增效”的最佳课程范式。

(二)管理标准与管理实施之间难找平衡

由于“双减”政策的推行时间较短,各校、各学科之间还没有研究出完全符合本校、本学科的管理标准,还需在实施中进行不断改进。这也导致教师、学生对“双减”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做到作业量和成绩之间的平衡。除此之外,不排除有的学校、有的学科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存在敷衍了事,应付检查的现象。因此,寻找管理标准与管理实施之间的平衡也是助力“双减”政策平稳落地的重中之重。

(三)作业总量与教学质量之间难找平衡

由于1 ~2 年级没有家庭作业,3 ~6 年级家庭作业总时长不超过一个小时,因此严格落实“双减”政策不仅需要学校方面做努力,还需要在作业总量与教学质量之间寻找平衡。但是,语数外教师总是以执教学科为本位,只注重自身学科的作业布置与效果达成。其实,严格控制作业总量需要各科教师之间每天根据课堂教学以及作业难易程度不断沟通,从而布置较为合适的作业量。但纵观一线教师的工作日常,我们发现各科教师大多忙于上课备课、班级管理、作业批改等工作,极少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作业的沟通与整合,以至于作业总量与各科教师之间有一定矛盾。[2]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作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一)勇于做“减法”,举好“双减”指挥棒

“双减”政策遵循了教育规律,意味着现代教育已经从“分数本位论”转换为“素养本位论”,是教育教学进步的一大表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因此,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指挥者,也不可固步自封,应当要认真学习“双减”精神,主动筛选和淘汰不符合学生特点的低质量作业,控制作业总量,勇于做“减法”,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举好“双减”指挥棒。

(二)勤于做“加法”,当好增效领头羊

虽然“双减”在作业总量上做了减法,但其目的就是为课堂增效,为学生的收获、为课堂的效率做加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积极投入实践、不断反思改进、做好学生评价,真正让一节课40 分钟的每一分钟都用到实处,当好增效领头羊。

(三)善于做“乘法”,画好家校同心圆

“双减”工作的严格落实,还需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不断沟通协调。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做“乘法”,承担好联络员、沟通者的角色,画好家校同心圆,积极与其他教师沟通协调作业布置,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校外的学习状态,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作业管理中的策略研究

(一)聚焦“课堂教学”这个关键,为“双减”蓄能攒劲

1.在教师培训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师培训上下功夫,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学校可开展名师说“双减”活动、“双减”政策理论学习沙龙、“双减”教学竞赛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阔培训的视野,搭建校内校外的交流平台。理论是实践的指导,通过对于“双减”政策的深刻解读,教师就犹如拥有了一把通向成功的金钥匙。

2.在教师备课上花力气

要想为课堂增效,理论是引导,备课是载体。只有在充满魅力与设计有趣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结合新课标以及“双减”的相关要求对语文备课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跳脱出原来的固有上课模式,应当将留到课后进行巩固拓展的内容带到课堂,当堂对基础性知识进行巩固,对拓展型内容进行提升,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3.在延时服务上做文章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延时服务也逐渐被大家推广与接受,学生可以在延时服务中完成学校作业,从而真正做到不把作业带回家中,实现减轻负担的目标。因此,优化延时服务是当务之急。

时间要留足。各校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看管的教师应起到个性化监督和辅导的作用,有效监督学生在延时服务中完成校内作业。

形式要创新。除了语数外等知识类的作业辅导,兴趣活动、校本课程都可以相互融合纳入服务内容,为“双减”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各年级将课后服务分为两个阶段:特色课程服务和自主阅读活动。其中,第一阶段的特色课程中低年级分为创意绘画、创客课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中华武术;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纸模拼搭、童声合唱、创意绘画、篮球运动。

(二)扭住“作业育人”这个根本,为“双减”凝神聚气

作业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小学语文作业,在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健康意识和劳动观念,养成科学精神和良好学习习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1.作业设计有质量

作业设计应当以“双减”为导向,新课标为基础,体现学期计划性、学科融合性、单元整体性,形成自上而下的系统性作业设计管理机制:备课组内研讨→教师独立设计→骨干教师修改→学科教师实施→形成家校反馈→修改完善设计→确定推广实施。

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分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充分体现分层,允许学生免做或选做,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找到教材和学生之间的临界点,在预习作业、课后作业、单元作业上都巧妙设计分层作业。例如,教师可根据教材与学情在预习单上进行巧妙的分层,设计诵读课文、识记字词、知识链接、理解课文、思考拓展、疑难归纳几个板块。其中,思考拓展可设置为选做,其余设置为必做。

这样设置主要考虑到熟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而生字是课文的拦路虎,因此将生字或难读的词语罗列出来,方便学生将课文读通顺。课外资料的收集有助于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课文的环节主要是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使得阅读任务更有指向性。思考拓展相对于上面的问题较有难度,所以设置为选做题,体现作业的分层性。同时,课堂上要对思考拓展的问题有所涉及,引发大家共同思考,请做了题目的同学带动一些未做同学的思维,争取在一学期的锻炼下,越来越多的同学思维得到拓展。预习是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写下收获和疑惑,使得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有参与感,也更有问题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作业设计要融合学科特性与实践活动,丰富作业形式。“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预留许多时间,因此教师不应当将眼光仅仅局限于学科作业,还应当带领学生做起来、走出去。例如,不仅可以组织学生多多参加校内的趣味运动、社会实践、诗歌朗诵、特色社团等,还可以在班内组织辩论会、情景剧、联欢会,在家中进行劳动实践等。随后,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活动写下自己的感受、绘制思维导图,形成丰富多彩而又喜闻乐见的实践作业。这样,学生的课堂从教室走向了校园,从校园走向了校外,极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最了解自己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让他们自主设计与选择作业,做学习的小主人。

2.作业布置有商量

“双减”政策规定,1 ~2 年级学生不留家庭作业,3 ~6 年级作业时长不超1 小时,这也要求科任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做到心中有数。那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手下留情呢?这就要求各科老师提前做好作业布置计划,列好课时作业清单,科任老师之间也要做好沟通工作,从而控制作业总量。

3.作业批改有分量

作业批改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它可以检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帮助教师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调控。但是,以往总有教师让学生批改、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出现,这就极大程度降低了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当自己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薄弱所在;教师还应当及时对批改的作业进行讲解反馈,让学生在作业中成长。

另外,教师也应当积极创新作业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同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优良中差,而是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例如“学习小模范”“朗读小能手”“书写小达人”等。

(三)突出“家校合作”这个纽带,为“双减”助力增效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是为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的人。因此,家庭教育在实行“双减”政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教师应通过家长课堂、家长会、班级群等方式和家长达成共识,“减负”并不意味着“减责”,家长应当起到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家长也可通过家校练习本、班级群等方式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对作业设计的相关建议,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形成家校共育。

第二,教师应当将学科作业与家庭教育相融合,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在家中完成的实践活动、亲子活动。例如,一分钟亲子钻洞俯卧撑、一分钟亲子搬运工、30 秒亲子双腿交叉传苹果等拉近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从而增强教育实效。

总而言之,要想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让学生在作业量上“瘦身”,在课堂实效上“健身”,还需要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努力。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与贯彻“双减”政策,深化作业管理与设计,让作业更具活力,让学生更具动力,让教育更具生命力。

猜你喜欢

瘦身作业家长
给自己的课“适度瘦身”
我的瘦身计划
快来写作业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作业
家长请吃药Ⅱ
还说公立医院“瘦身”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