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大数据技术应用分析
2023-09-07黄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
文/黄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
引言: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业均开始普及应用信息化新型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但信息技术进步与创新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信息化管理难度加大,假若施工团队无法适应,不仅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对此施工团队需结合时代要求和信息技术特性,建立培训体制,改变自身错误认知。但考虑到员工受教育水平不同,理解问题方法不同,管理者需要优化现有的管理体制,秉承创新理念,思考现有体系的短板,以应对未来复杂的信息社会需求。
1.“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领域发展意义及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已然进入“互联网+”时代,而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也出现了很多变化,目前推进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几点。
1.1 行业跨界融合的发展
事实上“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中融合运用,包括金融业、建筑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促进这些实业经营的方式创新改变,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跨界技术融合,而建筑领域中,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其传统管理理念和技术也会发生改变[1]。
1.2 以人为本发展
在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得以在建筑行业被广泛运用,其也使建筑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人”的重要作用,未来想要良好发展必须要依赖人才力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各项工作水平提高,因此应当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导向,也要推动先进技术的高效运用,使建筑行业的发展更为稳定。
1.3 结构重塑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重塑,建筑领域也不例外,该发展方向主要是将行业结构壁垒打破,使得发展思维不局限在某个范围,促进行业结构的整体重新整合,有利于使发展更加适应时代环境。
2.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与重要性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特点
风险是指目标以及实际成果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不确定性,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是指那些会造成损失的潜在因素。建筑工程本身具有建设时间久、投入资金大、施工现场环境复杂等特点,所以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每一环节都存在着不安定因素,导致建筑工程项目中存在着诸多风险以及隐患。建设企业应从建筑工程规划环节、设计环节、现场施工环节已经竣工环节着手,科学分析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在开展项目建设时,需要进行造价预估以便于全面了解建筑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该问题会受到多方面影响,所以建筑工程项目能否带来盈利,以及具体盈利金额均是未知数。低价中标趋势、市场中建材价格波动、国家以及政府策略上的变动等等因素,都会加大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建筑项目建设时间较长,业主的资金流动会直接影响到建筑项目实际工期,并且对于项目结算以及整体工程款回收都具有严重影响。建筑项目受到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气候因素等种种影响,整体不可预见因素较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类型繁多。在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时,往往涉及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等单位之间的利益影响,导致项目风险管理情况复杂[2]。
2.2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涉及的环节繁多且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以及变动,都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这种变化以及变动就是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存在着许多无法控制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势必会给建筑工程项目带来极大风险,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以及经济效益,所以建设企业以及施工单位都应加强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够保障项目的顺利施工,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能够帮助建设企业与施工单位全面掌握工程项目的相关数据信息,保障施工方案的调整能够符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确保建筑工程项目能够按时竣工,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建设企业以及施工单位在市场中的核心影响力与竞争力。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还能够实现资源与资金的合理化配置,通过对市场中建筑材料价格变化的动态分析,帮助企业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上节约建设成本。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建设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实现建筑工程预算上的控制以及优化。动态风险管理能够使企业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便于企业做出科学有效的调整,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事故的发生,保障了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3.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认知不清晰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需认清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从而助力企业创新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但在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员工对大数据技术认知不清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3.1.1 自身信息化素养不够
大数据时代,施工单位在进行项目信息化管理时需要根据信息化需求,对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进行强化,使其了解信息化工作模式的特点,并针对技术要求进行理论层面的学习,并辅以实践论证。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更适应传统的工作模式,当其需要学习新型知识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培训,在此期间其经济收入情况会有所下降。为此,部分员工会继续沿用传统的技术手段,但人脑终究不能替代大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功能,致使员工缺少对新型技术的应用缺少实践经验,新型技术体系、管理体系被架空,制约其落地实施[3]。
3.1.2 监管不够全面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完善管理体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除线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外,线上的信息风险及管理短板也需完善。但实际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虽顺应时代发展开始应用信息化技术,但其相关管理制度仍是按照原有的标准,致使数据出现错误时,很多线上原因无法问责,管理缺少全面性,线上的风险也未能及时解决,短期内仍会出现相同的问题。另外,一些管理者在实现信息化转变时,过度注重技术更新,思想等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被忽略,致使监管受个体认知的影响出现不全面的情况。
3.2 应用效果不理想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建筑行业来说是一场变革,象征着建筑行业正式步入信息化时代,其工作模式更加高效,但受制于员工个人能力和多样的质量管理短板,大数据的应用效果参差不齐,行业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3.2.1 员工综合素质不高
现有的技术手段的优势在于能够标准地完成既定运算及处理任务,不会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以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在系统中搭载人工智能,这意味着其工作模式是规范的,同时也是一成不变的,若想保障其工作效率,需员工在旁辅助,借助其专业能力完成设备调整,确保其具有灵活多变的优势,以应对未来多变的工作需求。但实际工作过程中,首先,部分施工团队只要求员工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未系统地培训设备的调试方法,致使工作时,虽说工作效率远高于传统机制,可一旦遇到异常情况,无法及时发现,需要变更设备运行参数时,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大数据技术虽说信息处理能力较强,但想要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员工需实时对接现有的工作系统,从中寻求风险来源,加强管理,否则一旦出现偷工减料等行为将造成企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4]。
3.2.2 质量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长期连续优化,以应对愈加多样的管理需求,但实际工作时,很多施工团队无法实现上述目标,其主要体现为:首先,工程项目大多规模较大,所需要的物料量极为庞大,因每年受原料产出量和市场因素的影响,物料价格会实时波动,此时员工需仔细调研,并结合产出地等原因,明确价格的标准阈值。但事实上,员工对市场价格的变化不够敏感,只有在购置出现价格差时才会进行思考,这会使得购置进度被延误或付出更高代价。其次,部分管理者并未注重技术和施工方案的适配性,过分重视施工进度的推进,并未完善安全防护,做好责任分化,原有高效的检查体制也会出现短板,进而产生更多样的安全隐患。
4.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创新路径
4.1 转变建筑工程管理的理念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当中,要想让建筑工程管理领域朝向信息化方向发展,还需从思想上认可信息化管理的意义,也要意识到时代变化中“互联网+”的特点,加大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得管理活动切实与“互联网+”思维实现融合,为保证工程管理信息化平台始终良好运行,还需定期开展网络维护。
4.2 对工程管理体系加以完善
(1)如今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也需以时代发展特征为基础进行转型升级,使管理形态得到创新,实现工程管理主要目标的工具将会是信息化管理平台,其也是各项管理工作落实的重要基础设施,但现行的工程管理体系内容却不匹配信息化工程管理形态,尤其是一些细则内容完全没有提到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应对问题的措施,相关管理标准也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这将会导致出现各种类型的管理问题,比方说一些管理人员采用信息化平台来实施工程管理操作时,由于相关管理标准的不匹配,再加上人员不适应信息化管理模式,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管理情况,如管理不到位、管理效率慢等。
(2)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比较重要的就是完成对应工程管理体系,结合具体管理工作的开展现实情况与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切实需求,对体系中的各项细则内容加以补充,也要标注好管理环节中通过信息化方式操作的具体流程,各项操作要点以及注意事项,另外也需明确信息化平台对各项业务办理时的联网操作流程,以此来保证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良好落实[5]。
4.3 增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使得传统管理工作中繁重的工作量和繁琐的工作内容变得轻松和简单,特别是原先无法通过人工进行统计操作的数据、分析论证等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进行,节省了人力物力,把工作人员从繁重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优化了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各行业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项目总量和建设规模逐年提升,促使工程施工设备不仅数量急剧增加,而且不断更新换代,对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大数据技术在建筑企业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给大数据技术的开发应用带来了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可以肯定的说,大数据技术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企业快速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建筑工程项目领导人和项目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应用信息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广泛宣传应用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效益的价值和优势,通过树立典型和榜样,带动所有施工部门管理人员参与到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中去,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要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能力,突出展示应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各种难题的应用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对大数据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开发和研究,深度挖掘应用潜力,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化项目管理的作用和优势,推动企业高效有序快速发展。
4.4 加大对信息化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在工程项目正式展开施工管理时,企业需要选择与自身发展现状相符,同时与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达成一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快速达成预期的管理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和项目都适合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因此,企业需要综合评估和考量在管理和建设需求上适用性和特殊性,选择贴合企业实际、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同时,企业也可以自行投入专项资金,利用优势的信息资源,自主研发信息化管理软件,通过更为现代化、信息化以及前瞻化的信息软件,最大限度地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优化施工管理模式,加快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确保优质的施工质量。
4.5 加强对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聘用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是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建筑企业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者立足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选聘信息意识强、专业能力高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充实到管理人员队伍中,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建筑施工企业要把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培训活动。一是在企业内部加强管理人员平时的学习,特别是学习最新的信息化管理理论,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二是企业经常性的定期组织信息化管理专题技术培训活动。三是定期聘请社会上和行业中知名的项目管理专家以及技术研究专家进行知识讲座和技术演练,“一对一”“手把手”的对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四是企业经常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大练兵和技术能手大比拼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五是企业设立“攻坚克难成果奖”,对在工作中解决多年未解决的,以及常人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的工作人员重奖。六是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为专业院校毕业生增设实习实训岗位,对在实习实训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优先聘用,及时充实到企业管理人才团队,提升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整体的信息化水平。
4.6 发展多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4.6.1 扁平化管理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多采取垂直管理的方式进行建筑工程管理,通过逐级传达指令的方式进行管理,保证施工现场各项工序的有序进行。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会降低施工管理的效率。而扁平化管理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管理指令传递的速度,对传递环节进行缩减,在提升管理指令执行效果的同时,降低传递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误差。例如,建筑企业可以组建多个管理团队,通过高层领导与管理团队的沟通以及管理团队的信息反馈,明确建筑工程各个环节可能会出现的失误,保证高层领导能够准确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
4.6.2 智慧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的智慧管理主要是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打破传统建筑工程管理中,工作人员进行繁琐线下处理海量数据信息的模式,借助数字化平台进行数据信息的整合与输送,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误差。例如,可以让工作人员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各个区域安装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对建筑工程管理平台中的参数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数据异常情况并告知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检查,第一时间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实现施工现场参数信息的共享。同时,管理人员还可以借助各种终端设备进行信息指令的发布与传递,利用智能监控设备扫清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逐步普及,建筑行业获得了诸多发展机遇。在大数据时代,很多建筑企业管理团队都在想方设法结合自身情况,应用大数据技术。但考虑到大数据技术集成性较高,且具有一定应用难度,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应结合实际需求,解决个体认知差异和设备更新缓慢等短板,提升体系适配性,降低客观因素的影响,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