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适老化设计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3-09-07吴人杰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100037

中国房地产业 2023年26期
关键词:老化养老景观

文/吴人杰 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7

杨艺 北京市建筑工程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9

1.优化适老化设计的背景

1.1 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条方针,“宜居”是其中一个关键方面。村庄公共空间不仅承载着村民日常活动、交往、生活的场所,更是乡村治理、文明乡风的载体,公共空间的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目前出现的“空心村”、留守老人现象表明,乡村空间也应该更贴合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而目前村庄空间的建设,并没有切实考虑到村民自身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忽略了村民尤其是广大农村老龄人口养老需求,乡村公共空间改造中,如何满足大量乡村地区老年人的使用需求真正实现其生活品质提升,是乡村振兴中塑造“宜居”环境中的重要环节。

1.2 人口老龄化

我国自从21 世纪以来老龄人口数量持续上涨,正式进入老年化社会,且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有“城乡倒置显著”特征,即农村老龄化程度较城市老龄化程度高。现阶段我国70%以上的老年人口居住在村镇地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 年我国农村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为14.98%,,比城市地区高出3.29 个百分点,80 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8%[2]。

相较于城市,广大村镇地区交通、经济、文化、医疗及公共设施等要素配套差,乡村养老压力更大,需求更为迫切,当下在乡村地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及生活品质提升,为农村老年人自力养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具有普适意义。

2.优化适老化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2.1 优化适老化设计的目的

总体而言,研究旨在保护和延续传统乡村所具有的价值。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缩影、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写照,乡村公共空间需要一个契机来更新和再生、重新被激发活力、延续乡风乡愁。同时在自然环境和生态备受关注的今天,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再生设计也是在重新处理人与生态、乡村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大大小小的村庄共生共存,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中国乡村一种传统的、饱含乡土色彩的原始美。一方面,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再生设计能有效促进当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充分发挥其自然环境所蕴藏的艺术和经济文化价值。

对乡村公共空间而言,乡村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的研究基于国家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乡村振兴战略、契合农村优先发展的新思维、聚焦中国乡村建设并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价值。同时关注乡村公共空间,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建立在各个乡村原有基础上的再生设计来重现乡村风貌,调和了人工物和自然物的关系。

2.2 优化适老化设计的意义

对于乡村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的研究,主要存在学术价值与现实应用两方面的意义。本文的意义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2.1 学术价值意义

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在设计中运用了相关的设计理论和研究成果,融合了优秀设计范本的设计手法,在设计的地域文化性、实用性以及乡土性方面进行了挖掘和探讨,为今后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实践支撑材料。

2.2.2 现实应用实践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开展,以乡村为载体,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结合当地特色,探讨乡村公共空间场地的再生,同时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展现当地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最终实现在理论指导下乡村公共空间再生实践的效果。

3.老年人需求及乡村养老空间环境特点

3.1 老年人需求分析

3.1.1 生理角度需求

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活力丧失,出行与活动不便,适老化设计需要考虑其生理状况,乡村老年人对公共空间产生如下需求:(1)休息空间:乡村老年人期望公共空间内设置休息座椅等休憩区域,便于出行体力不支时的休息;(2)交通便捷:乡村老年人期望乡村道路平坦,避免高差,去往村庄公共空间具备较高可达性,无障碍出行;(3)乡村景观:乡村老年人期望更多专门可以利用的景观设计,增加空间趣味性,以此打造舒适、美观的乡村环境,满足精神需求。

3.1.2 心理角度需求

乡村空心化现象使得乡村主体以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为主,而老年人更易产生孤独抑郁的消极情绪,其对公共空间产生如下需求:(1)期望归属感空间,可以回忆回顾以前的生活,和同龄人一起交流回忆时光,对故土有强烈的眷恋归属感,减弱乡村老年人的孤寂;(2)公共空间功能丰富:随着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多,部分留守老人承担照顾幼儿的责任,期望公共空间兼顾照料儿童、满足自身活动与生活的功能。

3.2 乡村养老空间环境特点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乡村经济和物质条件落后,乡村老人的生活水平远远不如城市老人,所以城市养老和乡村养老有诸多不同,乡村养老表现出如下特点:

3.2.1 景观缺失

城市道路绿化、园林绿化、小区绿化相关工程的数量多、规模大、种类全,景观空间也更丰富,包括了文娱、康复、休憩等各种功能,可以满足各类型的使用需求;虽然乡村绿化资源丰富,但是可利用的景观环境较少,几乎只出现于宅院、房前屋后及村落最重要的场所里,而且缺乏改造利用及设计,但大多数农村地区并未专门开发建设景观空间,自然原生态景观环境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乡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3.2.2 活动单一

城市活动场所多元化,活动丰富,老年人可进行多种文体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乡村活动空间有限,大部分地区的乡村老年人的经济基础差,甚至仅仅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要求,休闲娱乐选择较为单一,老年人的娱乐方式以看电视、打牌、闲聊、下棋为主,活动单一乏味,生活枯燥。

3.2.3 基础设施及适老化配套设施不足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充分,可以满足各种活动需求,交通便捷利于老年人出行,而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发达,老年人出行不便。现阶段城市适老化设施配置逐渐完善,各种适老化无障碍设施助力老年人活动,但大部分乡村地区没有考虑空间适老化设计及配套设施。乡村养老设施中配套的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少质量低,远远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乡村医疗资源较差,老年人患病严重时需要去城市进行治疗,村中简陋的卫生站只能应对小病,基本没有康复服务。村中针对老年人的公共设施较少,也缺乏相应专门的公共活动场,通常是一片空旷的场所供村民活动交往。

4.乡村公共空间现状

4.1 交通无体系,道路隐患多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貌状况不一,例如高原地区地貌崎岖,大多数乡村现状道路破败,路面凹凸不平,障碍物较多,老年人出行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乡村道路规划不成体系,有大量尽端路和狭窄通道,去往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不高,且慢行系统构建存在问题;缺少道路排水等市政设施,雨雪天几乎无法出行;道路两侧缺少交通标识系统,道路导向性不明确,村庄缺少照明系统不利于夜间活动。

4.2 服务设施缺乏,户外公共空间舒适度欠佳

大多数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公共空间缺乏公共座椅、公共厕所和安全照明灯、扶手等,现状基础设施较为破烂、陈旧,缺少管理维修,无法满足日常行为需,且存在基本的安全隐患;公共空间缺乏休闲娱乐设施,老人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场地和村民广场等空间经常废弃,有的村庄甚至没有相关设施,空间里也没有相应的休闲娱乐器材,同时由于乡村老年人认知观念问题及需要进行体力劳作,导致老人的休闲娱乐频率较低,日常生活品质低下。

4.3 空间布局杂乱,空间利用率低

乡村空间通常缺乏规划,村落肌理格局自然生长,空间功能单一缺少多元复合属性,老人活动的公共空间通常被其他功能占用,例如:农具放置、家禽散养、农作物晾晒、杂物堆放等侵占公共空间,对老人的日常造成干扰,人为降低了公共空间的利用率。

4.4 景观破坏严重,情感空间缺失

乡村老年人口从出生起大多数一直呆在村庄中甚至从未离开,普遍存在对自己土生土长的村庄的强烈眷恋,很多老年人在有条件去城市生活时也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乡土环境,喜欢和同龄人聚集下棋、交谈、喝茶、看戏等;然而由于乡村空间通常缺乏维修管理,通常空间废弃消极,建筑斑驳,场所杂草丛生,在地景观破败严重,村中老人的记忆情感无处寄托,不利于老年人在空间交往聚集,老年人的情感空间缺失。

5.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及环境品质提升策略

5.1 完善道路交通组织

乡村的交通组织要尊重当地地形地貌特点与现状环境,随意扩展与更改很容易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乡村道路交通规划中一般只考虑基本道路交通体系的构建而不会考虑人车分流,在适老化改造设计中,首先要打造网络化交通体系,保证村庄内部慢行系统体系完备,完善步行交通体系,从而进一步以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同时减少空间障碍阻隔,保障公共空间的通达性,一旦当老人发生危险时,救护车辆可以方便救护。构建良好的交通配套设施,慢行交通要避免高差设置,提高道路可识别性,便捷出行。老年人群在村庄里行动基本通过步行方式,步行空间需要符合无障碍规范减少危险,同时增强区域之间的便捷性和可达性,创造适宜老年人活动的安全路径。清除路障进行道路硬化改造,优化老人出行环境。慢行系统规划尽量串联各个养老设施,确保老年人的居住、娱乐、医疗设施在服务半径范围内。

5.2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分为基础型设施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乡村公共空间配置休息亭、休息座椅、健身装置等运动休闲设施,营造适老化环境。养老服务体系一般包括养老平台搭建等。在医疗卫生方面可通过以集中式护理医疗点为核心,提供突发性医疗救助、高龄老人看护、心理咨询等,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养环境,在村子周围设置以医疗装置为基础,以点带面形成覆盖乡村的医疗服务体系[3]。在构建养老平台方面,政府可以牵头引入外部企业进行管理,优化乡村养老服务体系,从而营造科学舒适的养老环境。

5.3 优化公共空间布局,配置养老设施

优化空间布局,将公共空间布置于村庄步行可达性最高的位置,便于到达。合理利用乡村公共空间,拆除不必要的遮蔽和侵占公共空间的杂物,合理利用微空间,确保乡村户外公共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促进老年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减缓留守老人的孤僻情绪。比如:老年人最常在自家院落里休憩,优化院落空间,安装一定的适老化设施,例如栏杆扶手等,确保乡村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全。梳理宅旁空间,清除堆放的生活、生产杂物,利用植物围合成小型花园,供老人娱乐。修整路边空间,结合当地建筑风格,利用植物、增添座椅等营造老人日常交往空间。如果村庄里有河流水系,要注意设置栏杆扶手等安全设施,不仅可以确保老人的日常安全,并且可以保证农村“老携幼”的安全需求。老龄人口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老年人虽然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质量,但交往的公共空间的空间品质也应该与老人的身心健康需求相匹配,应该逐渐强户外活动场所打造,如设置运动广场、设置活动室等,为老年人营造社会交流的场所。增设与养老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安置于村庄可达性较高的区域,可以提供医疗康复、锻炼身体、交往交流、棋牌娱乐等多种需求,丰富乡村老年人的生活,缓解老年人消极的心理精神状况,给予老年人便利的医疗资源。

5.4 营造乡土风貌

营造乡村乡土景观,因地制宜把握好村庄的整体文脉,保护村庄原有的格局与肌理。乡土景观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当地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降低与该地区人们之间的隔阂,设计出符合当地环境与文化的园林景观[4]。农村老年人最为眷恋村庄里的风貌和文化,营造乡土风貌时,要注重尊重和保留村庄公共空间中的原始风貌和传统文化,尽量保留与当地生活方式和集体记忆相关的要素,用老年人熟悉的空间和场景使老人更有眷恋归属感,例如老戏台、庙宇、石桥、古树和水井等。对于一些有历史遗存的村落,对有历史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进行价值评估,依据评价结果进行保留、翻修、改变功能等措施。通过保护利用具有集体记忆的乡村节点,使老年群体与以往的社会生活建立关联,获得情感依恋与价值认同[5]。

5.5 景观环境改造

乡村景观空间是塑造乡村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满足老年人的休闲、观赏、娱乐需求。在乡村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中应该注重乡村景观的完善。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5.5.1 丰富景观层次

迎合当地地理条件,增加乡村景观的层次,提高其观赏性,尽量减少后期维护。例如,在步行道沿途设置风雨廊,形成围合空间,供老年人避雨、避雪;在中心广场设置休闲座椅、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周围建设花坛、绿化植物,可提高景观层次性,老年人乐于出行,避免其独处产生孤寂感。

5.5.2 做好乡村绿化

根据当地植物的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栽种不同植物,营造适宜的乡村绿化景观,吸引老年人外出观赏乡村景色。在植物选择时,合理利用当地优势品种,以保证长期的景观效果,同时降低后期维护成本避免多次修复植被。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视觉大不如前,植物种类优先选择高饱和度色系植物,吸引老年人注意力,带来视觉享受。

5.6 环境品质提升

乡村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是老年人决定是否参与公共空间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环境品质的提升方面,首先应该关注老年人聚集性明显的活动空间的规划,同时加强老人宅前空间和村中道路空间的建设。同时室外空间的营造避免影响老年人的视线的观察范围以及干扰住宅内房间的采光;提升环境品质可以使得村落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热情[6]。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中国养老制度尚不健全,农村养老制度更是还处在探索状态,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地域限制、基础设施缺失、环境生态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适老化设计较之城市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村地区更没有考虑乡村养老的适老化环境营造无法满足现有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研究立足于农村的公共空间建设现状,探究老年人在公共空间的需求,完善公共空间的适老化建设,优化公共空间,拓展空间功能,完善乡村景观建设,塑造乡村记忆感知空间,提升公共环境品质,使乡村公共空间满足老年人需求和养老问题,以达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真正的“生态宜居”目标。

猜你喜欢

老化养老景观
延缓大脑老化,要怎样吃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