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语言学下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影响及引导路径研究

2023-09-07杨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流行语语言学话语

杨盼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2022 年8 月31 日,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青年群体占比60.0%以上[1]。网络成为青年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网络流行语的更新迭代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和体系。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现实社会迅速、直接的反映,但一些负面、消极的网络流行语破坏了大学校园的语言生态系统。语言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助于语言健康、规范发展,而大学校园的语言生态系统平衡同样有助于和谐校园的稳定发展,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1 网络流行语概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也在网民尤其是青年群体中随处可见。网络流行语也日渐成为青年群体的流行文化,因此对网络流行语及其对青年价值观影响的研究日渐重要。

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明了、直观形象等特点受到青年群体的青睐,多以“汉语谐音”“字母谐音”“缩略语”等形式出现。网络流行语传播力极强,往往来源于微博、抖音、贴吧等,短时间内在青年群体当中形成热点效应。网络流行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合青年受众对趣味性、个性和简便性的追求,甚至许多网络流行语是为了满足青年大学生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遍布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平台出现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力度更是大大提升,而网络流行语在使用过程中自然地改变了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对青年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产生多重影响。

当下网络环境下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包含有益性话语、破坏性话语和中性话语,对青年价值观影响不容小觑。有益性话语指的是含有正能量元素,社会倡导、官方认可的网络流行语。例如:“666”“给力”“奥利给”等,体现人们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破话性话语指的是语言低俗,带有一定攻击性和偏见性的话语。例如:“撕逼”“QNMD”等,语言中体现低俗、不文明的话语,往往被青年在发泄吐槽时使用。中性话语指的是具有双重性的语言,例如:“社会性死亡”“锦鲤”等,对于此类语言需要辩证去看待,倡导其有益方面,合理抵制其不利方面。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环境和方式要进行正确引导,帮助青年成长成才[2]。

2 生态语言学下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生命科学,广义上来说,它研究生命系统内的一切,包括人类、领土、地形、气候,以及动植物群体。近年来,中西方学者达成基本一致的“生态和谐观”,坚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黄国文(2016 年)指出“生态语言学是一个由生态学和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其任务是通过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和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揭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最初生态语言学关注的重点是语言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黄国文教授在第四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上做了“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到和谐话语分析” 的主题报告,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生态语言学研究范式,着眼于维持和稳定生态关系,保护被日益破坏的生态系统[3]。

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网络,网络流行语的质量影响网络生态,网络环境的健康与否取决于人们在网络中使用的言语是否文明,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来讲,网络更是他们日常交流必不可少的平台和手段。因此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必会对校园环境和校园网络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进一步的影响[4]。

2.1 积极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2.1.1 激发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意识

青年用户群体在自媒体受众中占比较大,青年价值观正处于拔节育穗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也是通过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这些网络流行语往往表现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观念,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往往能够激发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例如:2022 年12 月26 日,《咬文嚼字》发布了2022 年的“十大流行语”。其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2022 年新春贺词,激励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青年群体多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对标自身,在学业工作、社会建设、个人发展等方面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进步。“觉醒时代”“强国有我”更是顺应时代主题,已然成为青年群体的标签。在这些网络“金词”的影响下,青年群体的爱国意识得以体现和加强,鼓舞着无数青年学子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自觉肩负起自身使命,留下爱国奋斗的串串足迹。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爱国情感浓厚、正义感强,很容易受到正能量事件和语言的鼓舞,也乐于接受积极向上的语言词汇。因此更要利用好这一规律,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地在青年群体中推广富有积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流行语,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2.1.2 保持积极心态、传播正能量

调查研究发现青年群体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传播力度大、范围广,内容更是丰富多样,是青年日常生活中表达内心想法和个性特征必不可少的用语。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看,青年群体所使用的网络流行语经过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色彩鲜明和方式各异的网络流行语更是在青年群体中形成了特定的“圈层文化”[6]。例如:通过字母缩写构成的网络流行语“YYDS”,利用数字谐音构成的“666”,还有通过图片、表情包等形式构成的网络流行语,这些网络流行语一般在特定的青年群体中使用,具有隐蔽性和加密性。但正是因为青年群体独特的表达,才产生了青年语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特征。这些丰富多样的网络流行语中不乏一些积极向上、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既反映出了青年群体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带动了这个群体团结友爱、活力向上,同时也在这个圈子中传播出正向的能量,给予正确的价值导向。

2.2 消极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群体处于价值观树立的阶段,极易受到盲目、从众观念的影响,为了凸显自身的个性特点或者为了更好地融入周边群体,一些消极的、负面的,甚至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也在青年群体中非常常见。而这些消极网络流行语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青年破坏语言系统的生态和谐,产生冲突、矛盾、极端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年语言生态系统的稳定,更进一步影响青年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7]。

2.2.1 冲击青年主流价值观念

首先,网络流行语普遍存在恶搞和反讽形式,往往伴随着一些消极心态和负面情绪。尤其是在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时,侧面表现出的是一种责任意识的淡化,从而降低了青年的努力拼搏、不懈奋斗的主流意识,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如“躺平”“躺赢”等流行语的使用,就让青年产生了“躺”着就能收获的心态,“躺”着成了正常的生活状态,这就造成当代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竞争环境的脱节,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竞争性的工作环境,抗挫折能力差。其次,一些网络流行语含有批判意义,带有暴力因素,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运用更是冲击了大学生校园生态环境的建立,破坏了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而这些网络流行语所隐含的“暴力文化”更是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导致大学生在精神信仰上“缺钙”,在理想信念上“滑坡”。如“宅男”“绿茶婊”“白莲花”等消极网络流行语都存在着对某一群体的偏见与嘲讽,而这些语言又极容易被碎片化信息时代的青年群体使用,而这些具有攻击性的语言也从某种程度增加了群体间的冲突和矛盾,进一步产生不良价值观念的引导。最后,部分网络流行语利用谐音梗,严重影响了语言的规范性,破坏了汉语语言的传统规律,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更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也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继承。如 “耗子尾汁”“U1S1”等都利用了汉语的谐音,这也是青年群体最喜欢使用的一种个性表达形式,但这些谐音词语的广泛使用使得现在大学生潜意识里产生“流行的就是正确的”,甚至有些青年常常会“提笔忘字”或者错别字“连篇”,而且这一趋势也冲淡了汉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不仅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前途,更威胁到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

2.2.2 弱化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

从整体来看,现今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意识水平较高,但是在现实校园生活中不难发现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很容易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而被弱化。尤其在日常生活和网络聊天中学生容易使用言语失范、低级趣味的网络流行语。可以说正是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严重污染了大学生内部的语言生态系统,破坏了其可持续的稳定发展。在一些低俗网络流行语如“滚犊子”“QNMD”“傻13”等的滥用下,导致学生产生网络空间可以肆无忌惮、随意向他人施加不平等言论的错觉,从而降低了自身的道德标准和自律意识,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纪律意识的淡化,尊敬师长规矩意识的漠视。因此,对于语言生态环境来说,消极的网络流行语会对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2.2.3 导致消费观念的非理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方式的便捷化,青年的消费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并且逐渐出现非理性化的特征。其中不乏有一些物质化消费观念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消极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流行性传播,破坏了语言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例如:“剁手”“吃土”“拼爹”“买买买”“向有钱势力低头”等,不平等的语言表达内容和指向性强烈的语言表达方式都使大学生盲目追求炫耀型的符号消费,甚至是畸形的消费观念,都给正在蕴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年带来一定冲击。这些消极意义的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加重了青年群体的攀比心理和盲从心理,从而使物质和欲望的虚假替代了自己的真实需求,最终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和金钱观发生扭曲,甚至一些大学生还会出现相对应的心理问题。

3 生态语言学下青年价值观引导路径

目前,生态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2021 年生态语言学家斯提比予以生态语言学全新定义,提到“语言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依存、部分整体的关系。语言生态系统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会对青年价值观产生正面引导或负面影响。因此,维护语言生态系统的和谐和健康发展,对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遵循网络流行语的进化性特征,加强话语的创新能力

德国历史语言学家Schleicher 在《达尔文理论与语言学》一书中指出“语言是一种自然机体,它们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产生出来,根据一定的规律生长和发展,衰老和死亡”。作为一种自然有机体,语言和生物物种有着相同的发展和进化属性。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也快速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青年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许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先从青年群体中产生和传播的。因此要顺应时代潮流,跟上网络时代的脚步,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利用新时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创新话语形式,将正确的价值和思想观念有效的传递。同时高校要积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利用好各种自媒体和网络平台,打造鲜活的、有趣的文化内容,将主流价值观念、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讲述和传递。利用好新时代青年易懂的、易于接受的语言,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和习惯,真正做到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青年关心国家大事的兴趣和意识。选择性地吸收网络流行语,创新性地运用表情包,破除墨守成规的教育理念,更加流畅地与青年群体沟通,从而实现共情,让大学生群体在潜移默化中明德、博学,从而深思、笃行,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教育的意义。

3.2 利用网络流行语多样性特征,提升话语的效力

生物具有多样性,语言和文化同样具有多样性,随着网络的繁荣进步,网络流行语也在不断进化和发展,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8]。尤其在青年群体中,网络流行语更加体现出语言多样、表现形式多样的特征。而这一多样性更增加了高校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大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更进一步融入大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群体中的“高频词”,掌握社会上最新的富有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将其融会贯通,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课程思政教育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在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中真正深入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提升话语效力与语言艺术,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阐释严肃的话题,将主流价值观以隐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增强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其次,在大学生日常活动中不要忽视语言类社团与新媒体社团的作用,这些社团既是贴近学生生活活动组织的实施者,也是引领大学生正确选择的领航者,因此大学教师尤其是指导教师,在指导这些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积极网络流行语营造积极、活泼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要指导好这些社团学会筛选网络用语,将含有正确价值观念的网络流行语通过学生活动和新媒体网站传播,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推动如“中国梦”“觉醒年代”等富有家国情怀的网络流行语成为大学校园中新的流行风尚。

3.3 维护网络流行语和谐性特征,维护校园网络环境

生态语言学中的“生态和谐观”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因此维护网络流行语的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不良网络流行语的肆意发展会对价值观不成熟的大学生群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育系统尤其是高校肩负着维护风清气正网络环境的重责,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和敏感度,及时发现学生常用网络平台、App 软件中极具消极意义或者是违背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网络用语。一是要及时整顿网络环境;二是要加大教育和引导力度,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幽默与恶意玩笑的区别,提醒学生认识到不文明网络流行语的危害; 三是要持续跟踪使用情况,及时发觉相关衍生问题并解决。还可以开展有关网络流行语的校园活动,进行网络文化教育,如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艺术展等,帮助学生鉴别不同类型的网络流行语,理性使用网络流行语,让学生在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和生活中自觉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10]。

4 结束语

网络流行语俨然成为当代青年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忽视,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抓住这一时代特征,利用好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和流行规律,加强话语创新力、效力和引领力,创造和谐语言生态环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语言学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