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剧《西游记》与原著的异同
——以86 版电视剧《西游记》为例

2023-09-07廖耕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悟空唐僧原著

廖耕铎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22)

《西游记》属于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庞大的,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及内容。并且原著还融合了当时社会的立人处世之道,极具内涵;同时,里面的章节体的故事让这本著作妙趣横生,让这本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读者的喜爱。

到了现代,电视剧《西游记》出现,尤其是86 版的《西游记》更是电视剧里的经典之作。其中描绘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上也极大程度地还原原作。这吸引了很多观众,但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很多人不再看原著,而是更多地关注电视剧。但电视剧和原著始终存在着很多差异。本文主要篇研究原著与电视剧的差异,通过差异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经典之作。

1 《西游记》的创作

1.1 《西游记》小说

明代百回本《西游记》小说,其原名为《西游释厄传》,是我国古代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的代表之作,亦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觑,被《美国大百科全书》誉为“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1]。作者以幽默诙谐而饱含深意的文笔,叙述了唐僧师徒一路披荆斩棘、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终成正果的西天取经故事,展现了一个变幻莫测、神魔转化、妖兽横行的神话世界。在这里,险山恶水与福地洞天并存;血腥杀伐与浓情暖意相间;人间百态与仙佛圣境同在。在这里,有心系苍生、舍己为人的悲悯情怀,有尖酸刻薄、句句扎心的谗言冷语,有丧尽天良、残暴至极的凶恶嘴脸……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与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2 《西游记》电视剧

20 世纪80 年代,本着“忠实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杨洁导演带领剧组走遍全国19 个省份,历经6 年寒暑,终于将这部全国人民期待已久的名著改编成电视剧搬上了荧幕,使之走进了千家万户,主要向世人展示了师徒四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不屈意志、乐观精神,“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的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品质,“把真理妙谛播天下,要让我九州处处披锦霞”的大济苍生、崇高情怀……给广大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让《西游记》成为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2 大众印象里的《西游记》

86 版的《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影视经典。若是问起《西游记》原著,又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呢? 由于影视文化的直观性、视听便利性,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对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接触总是先于文学原著本身[2]。没有读过《西游记》原著的群体,多少也看过相关影视作品,而作为其中最为经典的西游系列影视作品,央视《西游记》的影响自然不用多说,以至于在不少人看来,孙悟空就是本领高强却桀骜不驯、总需要师傅耐心教导的顽皮猴子;唐僧形象高大、虽为凡夫俗子却不畏艰险、谈吐儒雅,诚然是三位徒弟的优秀人生导师;猪八戒个性憨厚老实;碧波潭的“取宝救僧”一难中,是白龙马化成人形,假意与原配万圣公主破镜重圆,才骗取到了佛宝舍利子,解救了金光寺无辜众僧。

如果翻开原著,我们却会惊奇地发现:悟空屡次开导三藏;三藏也会爆粗口、被吓哭;八戒爱进谗言冷语;女儿国并无“浪漫同游”和来世姻缘;西海龙王三太子压根就不认识万圣公主。艺术来源于生活,优秀的影视作品也是以文学原著作为创作的基础与来源。所谓改编作品,即“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途, 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创作者在改编作品的过程中,必然会将本时代的思想观念、文化风尚等因素融于作品之中,使其呈现出新的面貌。

3 电视剧与原著在故事情节上的差异

在以原著故事为创作基础的前提下,电视剧《西游记》 的编剧和导演在原著情节的细节方面做了改动,进行重构与整合,这其中有迎合受众群体、丰富简单内容、简化复杂内容、保证每集时长、加快剧情节奏、避免情节雷同,抑或是考虑宗教界人士的诉求等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剧情的改动主要体现在增、删、改、换4 个方面。

3.1 电视剧中故事情节的增加

增:增加细节,主要是加长简单情节的内容与长度,使之在原情节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完整。例如,第一集《猴王初问世》中增加了石猴出海求“长生不老之方” 时在集市上戏耍百姓,在小饭馆里捣乱等情节,极大地扩充了原文“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这一笔带过的描写;又如第十三集《除妖乌鸡国》和第十八集《扫塔辨奇冤》中,除了表现师徒捉妖拿怪的主线情节外,还分别穿插了乌鸡国假国王与乌鸡国的王后、太子之间的宫斗戏,碧波潭九头驸马派小妖入城先手反制唐僧师徒的两条次要线索,与主次线索交并而行,镜头不断切换,给原本平缓简单的“降妖救人”的常见情节增添了紧张感与曲折性,主要矛盾也在紧张的节奏中显得愈发明显,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得以升华。尖锐的斗争冲突,一改平淡无奇的原故事内容,无疑增加了看点,吸引了眼球。

在电视荧幕中最为亮眼的增加内容,非唐僧与女儿国国王的“同游御花园”与“夜间私会”莫属。在原著里,唐僧只是单纯地把女儿国之行当作一场劫难,他面对“九天仙子怎如斯”的袅娜女王时,内心全然无触动,“只思量及时脱网上雷音”。原作中,除了猪八戒之外,取经团队中另外三人都没有动过情欲。如第十六集《取经女儿国》为极力践行“素素纯纯寡爱欲”原则的唐僧安排了这样一场充满浪漫情调、摄人心魄的感情戏。一方面,深度挖掘了原著中作者没有深度触及的感情方面,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既严肃庄重、看经念佛,又有正常人之情欲、仍存世俗之心的唐三藏,使得人物突破了单一而平面的固有状态,变得更为立体而饱满。这也进一步加强了剧作的现实主义精神,拉近了剧中人物和真实生活的距离,让观众也能感同身受,获得强烈的代入感。但另一方面,仅是这一集的加戏,就足以颠覆整部原作中三藏那不堕红尘、清心寡欲的人设,在三藏那“若来世有缘分” 的美好幻想之语和出城前饱含深情的回眸一望中,两情相悦却不能长相厮守的剧外人为剧中《女儿情》《相见难别亦难》而发出的“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深沉感叹声中,又有谁会想起,三藏在原著中只是 “惶惶只思拜佛”,心怀假意呢?

在原著情节基础上“加戏”除了使内容更为丰富之外,电视剧的“加”有时候也是为了增加上下集的联系,或者使原著中轻描淡写的内容更具逻辑性、合理性。例如,第五集《猴王保唐僧》中,增加了东海龙王告诉孙悟空自己的侄子西海玉龙是因为在新婚之夜,妻子万圣公主与九头虫私奔,而一怒之下纵火烧毁了玉帝所赐的夜明珠,才被贬至鹰愁涧受罪。而原著只是简单地说“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相较于原作,电视剧所做的改动可谓细节颇多。加上“玉龙因情生恨纵火”,显然使故事逻辑性增强,让原文的不明缘由显得明朗,不那么突兀。而且,这也为后来第十八集《扫塔辨奇冤》中白龙马前往碧波潭,配合悟空、八戒铲除九头虫,找前妻万圣公主取回佛宝的情节做了铺垫,增加了前后剧情的连贯性。虽然改动与原著差异巨大,但避免了简单的“降妖—平冤”的叙事俗套。

3.2 电视剧中故事情节的删减

删:指保留原著总体剧情的前提下,删除其中的细节,主要是针对复杂、雷同的剧情、重要性低或不适合表现出来的内容。例如,荧幕上的《西游记》对“降妖之后到妖洞救师兄弟”的内容都没有表现。这样做,一方面合理缩短了剧情长度,控制了每集时长;另一方面,在展现主要剧情与人物的同时,避免了大量雷同的情节反复出现,有利于消除观众的“审美疲劳”。

第十九集《误入小雷音》中,悟空请求北方真武大帝和大圣国师王菩萨降妖的情节被全部删除,五大神龙、龟蛇二将、小张太子和四大神将等前来降妖的人物自然也没有出现。这固然有人力、时长方面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因为这两段情节展现的,无非是悟空所请诸神皆遭毒手,无力降妖,和第一次前来的二十八星宿的失败如出一辙,情节雷同。同时,过多的打戏也难免会让观众产生“喧宾夺主”的感受。而删除两段雷同情节,镜头直接跳入“弥勒缚妖魔”这场重头戏中,让这场好戏有了充足的时间全面展现,可谓充分利用了剧集时长,聚焦了核心事件,又不耽误主要情节的展现。

又如原著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前半段情节,在电视剧第十二集《夺宝莲花洞》中被全部剪掉,悟空与功曹及八戒、唐僧间的对话都没有出现,直接进入八戒巡山的环节,同时叙事视角在取经队伍和金、银角二妖魔之间不断切换,也一样突出了此难之难以通过、主要事件及主要人物的关系,不失原作内核。至于八戒和沙僧在宝象国摔死黄袍怪的两个小孩儿和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与悟空比剖腹挖心、下油锅的情节被一并删除,除了特效、时长等客观原因外,还有考虑内容太过血腥、暴力,有违大众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等主观原因[3]。

3.3 故事情节的换与改

换与改是指把具体行为、语言所对应者,由一个主体换至另一个主体或情节本身有变化。例如,在第二集《官封弼马温》中,建议悟空自封“齐天大圣”者由独角鬼王被改为通臂猿猴; 原著中打死玉面公主者是八戒,在第十七集《三借芭蕉扇》中被改为沙僧;第二十一集《错坠盘丝洞》将沙僧由不知百眼魔君在茶水中下毒,与八戒唐僧一样因喝茶水而遇害改为沙僧发现端倪,十分警惕,并且没有喝茶,逃过一劫。这些改动,相较于原著,不是很大,不影响主要事件的最后结果,再如悟空自封“齐天大圣”后的大闹天宫,百眼魔君与悟空的战斗、毗蓝婆菩萨的降妖及为唐僧八戒解毒。同时,也可以体现与强化剧中人物的性格,比如沙僧的勤劳积极、细心、谨慎。不过《错坠盘丝洞》一集中将原著的蜘蛛精被打死、百眼魔君被毗蓝婆菩萨带走的结局调换了,这或许是为了照顾观众的“爱美之心”。第二十五集《波生极乐天》将师徒四人受封的情节提前至传经大会时,也是为了让全剧最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尽早展现[4]。

在特效方面剧组也受到了限制,在第十二集《夺宝莲花洞》 中银角大王用来压悟空的三座大山改为石头模具;第二十三集《传艺玉华州》用简单的人物放大、弯曲的影视特效展现九灵元圣的九头狮子原形;又因为经费限制,把原著中沙僧变的客人所赶的猪羊改为一群鹅……诸如此类因客观因素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的换与改,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比比皆是,不过这不影响观众对主要剧情的观赏,无可厚非。

还有另一类“单元整合型改编”,即把原著里的不同小单元故事(通常是内容简单、篇幅短小的回目)整合在同一集当中,适当地增、删、换、改。如第五集《猴王保唐僧》把原著的遇六贼、收玉龙合二为一,并将“小龙吃马”的情节移至“悟空杀六贼”之前,以促进剧情逻辑的连贯与增加故事合理性。第二十三集《传艺玉华州》更是把原著中相隔两个小单元(隐雾山、凤仙郡)的灭法国、玉华州合二为一,将灭法国国王杀和尚改为玉华州州主驱赶和尚,后面的剧情与原著大相径庭,以至于到对应原著玉华州部分的故事时因时长所限,本集不得不大量删减相关内容并做出较大改动,可谓是在借原著剧情演绎出一段全新的故事。

通观全书,荧幕上的《西游记》与原著最大的差异就是删除了人物之间的大量插科打诨与作者旁白。由于所处时代的儒释道观念的影响,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之时往往会加入各类宗教术语或含有深意的语言,赋予作品浓厚的主旨“朦胧性”“多义性”[5]。此外,为了更好地加快剧情节奏,直奔主要事件与人物,以及受时长的限制,电视剧《西游记》剧集的题目也多与主要情节及人物相关,不涉及晦涩难懂的“术语”。一方面,这可以让剧情在演员的表演下更直观地展现,过滤掉对广大观众来说陌生甚至难以理解的宗教性、暗示性话语[6],满足观众对电视剧故事情节与人物的视觉要求;另一方面,电视剧《西游记》中缺失的东西会对观众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尤其是作为人物重要标识的语言,在电视剧中的缺失会影响人们对原著中相同人物的解读。而人物,又是品读作品不可忽视的核心。

4 电视剧与《西游记》原著在人物方面的异同

4.1 人物相同之处

《西游记》 原著最主要的四个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与沙僧,各具特点,性格不一。

4.1.1 唐僧

唐僧的形象在荧幕上表现为十分注意礼节和品行,但有时是非不分,总是不辨妖邪。这些特点还原得都很好,原著中也体现了这些方面的特点。但剧中的唐僧,承袭了原作里作为佛门子弟严守清规戒律、佛家教条的人物设定(虽然加了和西梁女国国王的爱情戏,但总体人设还是信仰虔诚的取经僧),但这个人物性格与原著差异较大。

4.1.2 孙悟空

孙悟空为作者笔下着墨最多的“钦定男主”,是最受作者喜爱的角色,作者笔下的他,神通广大,武艺高强,法力出众,挑战至高权威,观音菩萨称他“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他称霸一方,令十万天兵束手无策;他足智多谋,多次智败妖怪,将各种神器法宝骗到手,弄得妖怪们对他十分恼怒却又无可奈何;他惩恶扬善,悲天悯人,在陈家庄,他义无反顾,主动变做童男陈关保去“祭祀”灵感大王,在比丘国,他救下1 111 个小孩儿的性命;他重情重义,弘扬正义,六丁六甲和护教伽蓝标榜他为“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抱不平之事”,连身为妖魔的青狮精也称赞他是“广施仁义的猴头”;他意志坚定,无论西天路上如何遇艰难险阻,他从未逃避,而是拼尽全力,哪怕自己无计可施,也从不轻言放弃。可以说,作者把现实生活中各方面的人性美都集中于行者身上,让他成为理想型英雄的化身。但他也有性子急躁、冲动易怒等缺点。

4.1.3 猪八戒

猪八戒,贪财好色:面对在濯垢泉洗澡的七个蜘蛛精,他放纵情怀,断然破戒,与之同游;寄宿于施主之家,全然不顾礼节,狼吞虎咽,胡吃海喝;背着师傅藏私房钱,除妖后搜罗妖洞的金银财宝。他心眼儿小,嫉妒心强:其谗言冷语是“三打白骨精”中孙唐决裂的催化剂;从井里抬出乌鸡国国王尸体后,为报复悟空对他的“捉弄”,故意撺掇师傅念紧箍咒;与悟空、沙僧一同下通天河打探情况时,故意把行者(假身)抛在一边,并且置之不顾。在取经团队中,他的意志最不坚定,每当师傅或自己和师兄弟被妖怪抓走时,他总嚷嚷着散伙,分行李。但他也有不少优点,如:吃苦耐劳,不怕脏累,在高老庄做女婿时,勤劳肯干,农活全包,在布满污秽、恶臭熏天的稀柿衕,是他变做大猪,开出一条山路,让此处“绝域变通途”;关键时刻,他也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最典型的就是悟空不擅长的水中作战,在通天河水鼋之第和乱石山碧波潭,他都是一马当先,勇斗妖魔。

4.1.4 沙僧

沙僧,淳朴憨直,深明大义,体察人情。每次三兄弟一同降妖,他从不退缩;为了让黄袍怪不伤害百花羞公主,他不惜编造谎言,让妖怪转移矛头;他也知道红孩儿与悟空五百年不见面“当亲也不亲”,在八戒和师傅都被小鼍龙摄去,悟空不擅水战的情况下,他毅然下水降妖;在唐僧被地涌夫人抓走,悟空责怪八戒时他也以“单丝不线,孤掌难鸣”的道理来劝导悟空,动之以情,让他回心转意。

总之,三个徒弟的形象,体现在主要故事情节当中,电视剧《西游记》本着“忠实原著,慎于翻新”的创作宗旨,在整体剧情大体忠于原著,改动不算太大的基础上,猴猪沙三人的形象没有偏离原著,还原得较为真实,不过增加了沙僧的戏份,让孙沙二人更早地相互支持,淡化及部分删除了猪八戒的谗言冷语和捉弄悟空的情节,使仨徒弟的关系相较于原著更为和谐,几乎没有任何矛盾[7]。

4.2 人物之间的差异性

人物形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唐僧这个人物及取经团队内部关系、矛盾上。原著中的唐僧,胆小怕事,软弱无能,每当遇到高山峻岭,大江大河,他总是心惊胆战、愁眉苦脸,甚至怕得流泪。在平顶山,当听悟空说“妖精凶狠”“山高路峻”时,他“恐慌悚惧”,“扯住悟空的虎皮裙”;面对“茫然浑似海,一望更无边”的通天河时,他先是“大惊,口不能言,声音哽咽”,后是直接“滴泪”抱怨叫苦。唐僧身为金蝉子转世的出家人,本该境界高,悟性高,断弃俗念、超脱凡尘,但他却总怀思乡意,还总要悟空来开导[8]。在黑水河畔,他感叹“何时满足三三行,得取如来妙法文”,行者都为这难熄的思乡意而“忍不住鼓掌大笑”,开导他“功到自然成”;在黑松林,他“起思乡之念”,感叹自己取经日久,不知何日能回东土,连悟空都嘲笑他“全不似个出家人”,开导他“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9]。

在原著里唐僧也并非为度化世人、大济苍生,而是与不顾生死横渡通天河前往西梁女国做买卖的陈家庄商人一样,“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10]……因为佛教界人士的诚恳请求,希望电视剧能为原著的唐僧“平反”,杨洁导演只能淡化唐僧的缺点,把以上他种种俗世凡人缺点几乎全都抹去。在荧幕中呈现出来的唐僧是一个时时刻刻慈眉善目、以拯救世间芸芸众生为己任、谈吐儒雅、超凡脱俗的得道高僧形象。

“三打白骨精”这一单元即是唐僧、八戒二人与悟空之间积累的矛盾的总爆发,唐僧三次赶走悟空,即是他排斥“顽徒”的过程! 而电视剧《西游记》第十集《三打白骨精》中唐僧赶走悟空的原因居然是白骨精伪造“恶徒不除,难取真经”的佛帖,让唐僧信以为真,认为“佛祖怪罪,天理难容”,自己不得违抗佛旨,只得被迫赶走悟空,这集还把原著故事中悟空三次打白骨精之前与唐僧的对话也删除了,以及把八戒第三次进谗言改为挽留悟空,沙僧更是处处帮悟空说话,增加了唐僧赶走悟空后的不舍。为了让唐僧明白“三打白骨精”事件的真相,电视剧还特意增加了一个从白虎岭白骨洞逃往碗子山波月洞的小妖“黑狐精”,让他告诉唐僧在白虎岭所遇一家三口的真实身份,唐僧因此回心转意,以至在后来与悟空相见时深表歉意,师徒二人相拥而泣。这都与原著的这一单元大相径庭,“唐僧赶悟空”成了简单的“佛命难违”的无奈之举,一下子洗白了唐僧与八戒,全然淡化了人物矛盾。在第二十七回之后的篇幅,师徒关系的变化也多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上。原著里唐僧在进宝林寺前因“识字”问题的争执,在比丘国说若悟空能救他便“情愿与他做徒子徒孙”,在隐雾山听行者耐心开导后“心神顿爽”“万虑皆休”,在进入天竺国舍卫城前力排众议,说悟空对《般若心经》是“真解”[11],都是师徒二人关系微妙变化的体现,唐僧对悟空逐步加深的信服,亦是对悟空作为取经团队实际领导者地位的一步步承认。

5 结束语

数百年来,关于原著《西游记》主旨的探讨,从未停止过,或是认为其只是“游戏之作”,或是认为其是全真教的经典之作,或是认为其宣扬的是反抗强权、力争自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个人更倾向于晚明谢肇淛的“求放心之寓”说,即《西游记》是一部“修心”之作。悟空出世,与群猴自由生活于花果山中,隐喻人年幼时的天真无邪、懵懂无知状态,花果山水帘洞隐喻人心灵深处的美好避风港。后他得菩提老祖真传,学得长生不老之术、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还有了自己的名字,隐喻人萌生了自我意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皆为“心”,“菩提本无树” 也暗示悟空的求师学道经历为其内心幻化的一次经历,这都是人在年幼时自己逐渐有人格意识、个体意识的表现。但悟空又桀骜不驯,不愿受到各种规则的限制,终是难逃八卦炉和五行山(象征着道家和佛家所代表的“道”),五行山下的五百年,也是对人“定心”的一种隐喻。而取经路上的经历,展现的则是修心过程中的各个不同方面。取经团队凑齐时师徒内部的磨合,隐喻修心过程中所要学会的为人处世之道。面对“本是心猿变”的结拜兄弟牛魔王,也因取经大任在肩而与其决战到底;面对象征着异念、拥有与“人心”相对立的“道心”的六耳猕猴也坚持要辨认“邪正”,这些经历都隐喻着修心过程中人当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放下过去的一切,人才能成长。

而电视剧《西游记》并没有像原著有那么多的寓意,但在整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上大致符合原著,同原著相比,其亦有整合与重构情节,删除原著人物间的插科打诨与旁白、宗教术语,以及淡化人物缺点与人物内部矛盾,使人物脸谱化的差异。荧幕上的《西游记》 在影视文学与原著中找到了一个折中点,很好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并在广大观众、宗教界人士的要求声中,人力、时长、经费、特技的限制下,用电视连续剧的形式展现出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除妖降魔、终成正果的西天取经故事,把古典文学名著搬上了荧幕,以影视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西游释厄传》这部旷世奇作。伴随着《西游记》原著阅读的与日俱增,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与文学魅力将被不断挖掘,在新时代的今天,闪烁出不一样的光芒。

猜你喜欢

悟空唐僧原著
唐僧师徒再就业
“帅”悟空来也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我的“唐僧”表弟
“悟空”之道
拔牙
水家乡
悟空已被玩坏
悟空再打白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