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
——以英语存现结构、被动结构、分句结构为例

2023-09-07

现代英语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句法结构词类被动

陈 璐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引言

句法结构是指词与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一个具体的句法结构通常称为一个结构体。 实词的虚化、句法的形成皆存在语法化的过程。 “语法化不仅表现在词类,也表现在句法结构或格式上。 句法结构或格式的语法化是指句法结构的改变、结构层次的变换、结构界限的丢失或重新划分等语法化现象。 句法结构语法化是句法演变的重要动因。”(陈忠敏,2021)[1]P4

二、英语存现结构语法化

英语存现句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性。 存现句由“There”充当虚位主语,虚位主语的出现,使得实义主语后移,引起句法结构层次变换,简单句语法化为存现句。

(一)存现结构句法分析

按照构式语法,存现结构由三个部分构成:存现处所、存现动词、存现主体。

英语存现句的基本形式:“There+V+NP +(PP)+(其他)”,结构中存在一个非重读的虚位成分“There”,在句中作引导词或者形式主语,谓语动词(V)通常是“be 动词或存现动词”;谓语动词后跟有“实义主语(Notional subject)或真主语(Real subject)”,即“NP”;实义主语之后通常跟有地点状语(Locative adverbial) 或时间状语 (Temporal adverbial),即“PP”。[2]P331

句法分析中,英汉存现句的存现处所词呈现极大的差异。 汉语存现句的基本结构为:“方位短语/时间短语+动词+主体短语”。 汉语存现句中,处所词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存现句中,处所词是句子的地点状语。[3]P116英语存现句所处词不可缺少介词。汉语存现句中的处所词大多不用介词,动词谓语句(非存现句)的处所状语多用介词。[4]P28汉语处所词可由名词直接构成,也可由名词与方位词(里、外、前、后、上、下等)结合构成。 此外,处所词可单独出现作为汉语存现句的主语,也可与时间词结合同样可构成汉语存现句的主语,以此作为谈话题目时间上的内容补充说明,处所词与时间词成为句子其余部分叙述的内容的起点。

无论是在英语存现句的基本形式“There+V+NP+(PP)+(其他)”中,还是在英语存现句的倒装形式“PP+V+NP”中,英语存现句的处所词都是存现句的地点状语,即基本形式中的“PP”。 而虚位成分“there”作形式主语,保留了虚化前的意义,表示共知的地点、方位或处所的意义。 汉语存现结构允许出现的动词比英语存现结构的动词丰富,包括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英语只有少量动词可以进入存现结构,[5]P144即不及物动词,且为不带有施事主语含义的不及物动词。

(二)存现句法结构的嬗变

虚位主语“There”的出现,使得句法结构中实义主语后移,由此导致句法结构层次的变换,使得简单句“S +Vi”语法化为存现句“There +V +NP +(PP)+(其他)”。

1. 虚位主语“There”

英语存现句主语由虚位成分“there”充当,“there”没有语义内容,只有句法功能,汉语存现句的主语往往由一个方位词或是时间词充当,即汉语存现句必须由处所名词组或是时间名词组来担任主语。 进一步分析英汉存现句结构可以发现,英汉存现结构同属于深层无主语句,由此使得英语存现句中由“there”充当虚位主语、使得汉语中以方位词组或时间词组充当主语。 而“there”虽占据了主语位置,但无实在意义或实际指称意义,因此被称为虚位主语(expletive subject)或形式主语(formal subject),称“There+V+NP+(PP)+(其他)”中谓语动词(V)后的“NP”为“实义主语(notional subject)或真正主语(real subject)”。[6]P145

英语中只有少量动词可用于存现结构,即不及物动词,且为不带有施事主语含义的不及物动词。英语存现句中,张克定依据动词分类区分存现句中的“存在性there-构造”与“呈现性there-构造”,“存在性there-构造”中动词为系动词,呈现附着状态;“呈现性there-构造”中动词为实义动词,呈现动态或静态。[7]P61

2. 结构层次的变换

对简单句式,英语句法结构为主语+谓语(不及物动词),即“S+Vi”,此为英语五大简单句中基本的句法结构。[8]P274若在句中需要表事物存在、出现、消失的意义,则句法结构延伸为主语+谓语(不及物动词)+地点状语+时间状语,即以基本结构为主轴,增加附属成分或修饰成分。 从语义层面可将句中的不及物动词分为词义完全和词义不完全两种,对词义不完全的不及物动词需要后接状语进行意义补充,由此也间接促进了表示存在、出现、消失意义句子的形成。

“生成语法研究认为,存现结构由‘NP+V’这一结构通过‘there 插入规则’转换而来。”(韩景泉,2001)[6]P145英语句法结构具有高度层次性,而当以简单句的句法结构为主轴所展开的表示存在、出现、消失意义的句子句法成分、结构层次发生变化,即由于虚位主语(expletive subject)“There”的出现,使得句法结构中实义主语(notional subject)后移,由此导致句法结构层次的变换,使得简单句“S+Vi”语法化为存现句“There+V+NP+(PP)+(其他)”,赋予其语法意义。

此外,英语存现句的倒装形式:“PP +V+NP”,英语存现句中常常可以见到一种以方位或者时间介词词组为首的倒装句,顾阳(1997)将这种句式称为“方位语倒装句”,将其归类为存现结构的句型之一,因此,英语存现结构存在两种句型,除“There+V+NP”外,另外一种是“方位语倒装句”。[9]P15韩景泉(2001)认为,所谓“方位语倒装句”就是基于“There+V +NP”的派生结构。[6]P155基于“There +V +NP +(PP)+(其他)”,变换其结构层次,将地点状语或时间状语,即“PP”提前形成倒装,同时省去虚位主语的位置,且英语存现句的倒装形式与汉语存现句结构相同,以方位介词词组为首或以时间介词词组为首,其中方位介词词组不可缺少,而时间介词词组是对施事主语的存现时间的补充,补充其动作实施的时间范畴。

三、英语被动结构语法化

英语被动句的被动特征主要体现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上,而英语被动句式的语法化过程主要体现在“by”上。[10]P195加之动词形式变化以表时态,使得英语被动结构的语法化程度更高。

(一)被动结构句法分析

英语被动句基本句法结构为:N(主体/受事者)+Be(Be 动词)+V-en(动词被动形式)+by P(施事者);英语被动句的陈述起点是承受动作的主体,即受事者。 谓语部分以“Be(Be 动词)+V-en(动词被动形式)+by”表示出被动意义,由“by”引出施事者。

汉语被动句基本句法结构为:主体+被(被动标记)+施事者+动词;汉语被动语句中谓语不能以单个动词存在,动词后应添加其他成分作为辅助谓语动词含义的补充表达。 “衣服被整理过。”“房间被收拾整齐。”

英语被动句的语法化程度大于汉语被动句。主要体现在:英语被动句动词形式发生变化,加之“be 动词”的形式变化以表时态,使得英语被动句的语法化程度更高;汉语被动句中动词不存在形态的变化,而主要借助被动句中标志词“被”字表达来体现被动句的句型特征,英汉被动句皆存在“受事”和“施事”两部分。[11]P226

(二)被动句法结构的嬗变

英语被动句中,“by”由空间意义(by)抽象化后引起虚化,从而在被动句中充当表示语法功能的语法单位。[11]P225由此将被动句中的施动者与受动者分隔开,使其分别位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

1. 凭借义介词“by”

“句法环境是词汇语法化的重要因素。”(向明友,2010)[12]P49英语被动句结构中,被动特征主要体现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上,而语法化过程主要体现在“by”上。 “by”主要作为介词用法,雷振龙(2016)从历时的角度探究了“by”实词虚化的过程,雷振龙通过列举空间义:“by the lake”;时间义:“by the end of tomorrow”;凭借义:“by the teacher”,呈现了介词“by”的语法化过程,即“空间义——时间义——凭借义”。[10]P195牛保义(2000)同样认为“by”由其表空间义虚化为表时间义,再虚化为表凭借义,经历了一个语义由实向虚的演变。[13]P4

2. 结构界限的丢失

前文提到,语法化指的是:“单词或其他语言单位在语言环境中被赋予语法功能。”对于单词而言,词义通过抽象化——虚化——语法化这一过程,使其词汇表现、词义内容发生语法演变,演变为语法内容或语法形式,从而展现出新的语法功能。 “一个新的语法化功能总是通过该词在句中的结构关系改变而形成的。”(雷振龙,2016)[10]P195被动结构中,谓语部分虽以“Be(Be 动词)+V-en(动词被动形式)+by”表示出被动意义,而Be 动词与动词被动形式自身无“蒙受”“承受”“遭受”等语义,被动句的被动意义是由其结构意义所带来的。 而其语法意义是由“by”实词虚化后,引起句法结构的嬗变所带来的。 英汉被动句中,“by”与“被”分别由空间意义(by)、名词意义抽象化后引起虚化,从而在被动结构中充当表示语法功能的语法单位。[11]P225由此将被动句结构中的施动者与受动者分隔开,使得施动者与受动者分别位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从而原本的结构界限丢失,衍生新的语法界限。

四、英语分句结构语法化

对于语法化而言,词汇语法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而对分句语法化的讨论较少,其实词的虚化、句法的形成皆存在语法化的过程。

(一)分句结构句法分析

英语分句包括并列分句和从属分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共同形成并列句,分句与分句之间存在意义联系,通过连词(and,but,while,however等)进行连接。 分句之间地位相同、功能相同,相互并列存在,共同形成并列句,其各自为并列句中的并列分句。 从属分句于句子中作为从属结构,由关联词引导,将其与主句联系在一起,可称关系分句。英语关系分句主要通过关系代词(which,who 等)与关系副词(when,where 等)与主句连接,关系代词与关系副词统称为关系词,在分句中可充当句子成分,也可省略。[14]P369英语并列句中存在4 种关系类型:并列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和因果关系。 其中,表转折关系的转折分句以“while,however,but,yet”等词连接。

(二)分句句法结构的嬗变

连词“while”于分句中的词义同样经历了实词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其词义通过抽象化——虚化——语法化,引起分句句法结构的重新划分。

1. 分句连词“while”

对词类的语法化,陈忠敏将词类划分为两大类,即主要词类和次要词类,其中,“主要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其他为次要词类。 而次要词类大多为主要词类语法化演变而来”。 (陈忠敏,2021)[1]P3

Hopper & Traugott 将主要词类经语法化演变为次要词类的进程称之为降类化(Decategorization)。英语中“while”就是一个名词降类的典型范例,由名词降类为连词,由主要词类降类为次要词类,这是语法化常见的降类化。 由此可见,使其词汇表义发生语法演变,演变为语法内容或语法形式,从而展现出新的语法功能。

“While”名词的用法为古英语的残存,古英语中,while 的原形为(hwil)意为“一段时间”。[1]P3而现代英语中,“一段时间”的名词含义依旧保留了下来,沿用至今,且除名词属性外,增加了连词(conj.)的词性。 对其连词词性亦从原始的名词词性演变而来,“while”从名词经历语法化过程转变为连词,丢失名词属性:如“不能在while 前加冠词和数量词、不能被形容词和指示词修饰” (Hopper &Traugott,1993)。[15]P104胡壮麟同样指出:“连词while原为名词,指一段时间,做名词受到限制:不具有名词特性,不能带有冠词或修饰语。”[16]P89

2. 结构的重新划分

对分句的语法化,其过程与词汇语法化的过程相差无几,同样使得分句的连接更加功能化,形成语法功能。 Givón(1979)提出将分句结合过程本身纳入语法化。 Givón 认为:“如果语法化从广义上定义为包含一般语法结构的动机和发展,那么分句结构结合过程也明确属于此领域。”[17]

邓云华将区分传统分句间关系的二分法,即意合连接、形合连接,进一步总结发展为三分法,在二分法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主从关系这一方式。 邓云华以从古至今的典型文学作品为蓝本分析汉语的复合结构,其中包括分句间相关联的意合、形合、主从关系复合句,结果表示分句间的连接基本是意合,说明了汉语句子注重意合的原始依据。[18]P33

英语句子在逻辑结构上注重形合,而汉语句子注重意合,导致其在语言结构上存在很大不同。 对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接,英语和汉语的连接方式不同。 英语语法较为严谨,注重句句之间形式上的配合,各个句子之间通常通过一些功能词和特定的短语进行连接,这些功能词和短语在逻辑关系上表示不同的含义。 汉语意群句子之间重含义的连接,从单句到意群,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含义轴线。 而英语句子重语言形式的连接,从单句到语段,句子之间都需要一定的语言形式进行逻辑构建。[19]P19当语法化的“while”以连词词性出现在分句之中,通过其语法功能,使得句式结构重新划分为前后并列分句。牛保义(2000)认为,英语的since 作为副词、介词、连词每一种词类都没有能区别于另外两种词类的形式上的显性标记,只有凭在句子中的分布来认定其语法功能。[13]P5

五、结语

文章从结构层次的变换、结构界限的丢失以及结构的重新划分三个方面分析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 语法化过程中,语义内容或语用因素的程式化、抽象化的程度越高,语法化的程度越高。 语法、语义和语用于句子之中相互作用。 存现结构、被动结构、分句结构中皆存在明显的语法化特征,即①存现结构中由虚位主语“there”引起的结构层次的变换;②被动结构中由凭借义介词“by”引起的结构界限的丢失;③分句结构中由分句连词“while”引起的结构的重新划分。 对于单词而言,词义通过语法化过程,使其词汇表现、词义内容发生语法演变,演变为语法内容或语法形式,从而展现出新的语法功能。 对于句子而言,句法结构中具有一定功能的词汇经语法化后,引起句法结构的嬗变,进而推动句式的语法化过程。

猜你喜欢

句法结构词类被动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解读
《基本句法结构:无特征句法》评介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