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符号之二十四节气
2023-09-06马永
《学习方法报》地理商务星球七年级 2023年3期
马永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因为它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融汇了先进的农学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千百年来在指导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就利用土圭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以此確立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秦汉时期,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将太阳黄道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确定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
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二十四节气与自然节律、农耕生活紧密相连,很多节气谚语都提醒人们在生产上早预防,生活上早准备,比如“夏至种豆,重阳种麦”等。
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生活的指南,为各地域、各族人民所共享,还衍生出一系列节令风俗。比如遍布全国的立春鞭春牛,还有湖南湘西的赶秋节、贵州石阡的石阡说春等,这些活动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短片中,观众就看到了二十四节气,外国人也从中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十四节气的魅力无处不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与节气有关。今天我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节目、文创产品中,甚至养生食谱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雨水宜吃甜、立夏应食苦,这些节令饮食有助于我们调理好身体,顺应自然规律。
总之,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农事活动、生活节俗、时令饮食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发展好节气文化,让世界感受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民俗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