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城市休闲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3-09-06刘华田逢军

生态经济 2023年9期
关键词:领域文献空间

刘华,田逢军

(1. 江西开放大学 人文学部,江西 南昌 330000;2. 江西财经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城市休闲空间是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空间,对表达人性、促进高技术与高感情的平衡、突出城市的人道化等有重要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已呈大众化发展趋势。201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民休闲的大格局正在形成。国内的休闲城市建设也到了如火如荼的阶段,“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避暑旅游城市”等城市排行活动陆续展开;同时,城市休闲热不断升温,休闲购物、休闲聚餐、休闲文艺、休闲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休闲方式不断涌现,休闲正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城市休闲空间在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与休闲城市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民休闲背景下,城市休闲空间研究也成为国内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学者们对城市休闲空间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虽然已有学者[1-5]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但主要是从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及成果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以传统的文献统计为主,缺乏对该领域知识进化的属性与特征的分析。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结合引文分析、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生成研究文献的引证景观,对于探索某一研究领域知识网络、知识流动与知识演化等知识进化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6]。本研究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在对关键词词频及其中心性进行统计的基础上绘制知识图谱,尝试对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进展进行知识计量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历程与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主要研究内容等知识进化的特征,为把握城市休闲空间研究领域知识进化的基础与特征、历程与趋势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在对国内相关研究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应重点研究的若干方向和领域。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文献分析。该软件通过创造性地把可视化技术和科学计量学结合起来,同时融合了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方法实现对文献信息的可视化,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科领域的发展轨迹、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主要研究内容等,从而开创了以知识单元为分析基础的可视化学术与应用领域[6-7]。

中国知网(CNKI)相较其他中文数据库,文献数量多,覆盖面全。为确保数据来源的高相关性及高质性,本研究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期刊范围限定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为了研究的方便,在设定检索条件时,以主题=“城市休闲空间”或“城市游憩空间”或“城市旅游空间”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10月7日。由于国内第一篇可检索到的以城市休闲空间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出现在2001年,因此,将时间限定为2001年1月1日—2021年10月7日。为了保证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剔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得到316篇相关论文。文献信息包括标题、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等,将上述数据以txt文本格式导入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

2 研究进展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分析

不同年度的发文量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某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年度发文量的情况可将我国城市休闲空间研究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图1)。2001—2005年为初步发展阶段。该时期国内有关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的年度发文量一直在低位数(个位数)上徘徊;2006年的发文量首次突破个位数,之后的发文量虽然在不同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总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015—2016年,年度发文量达到峰值(25篇);2016年以后至今,这一时期的年度发文量虽然在持续下降,但仍保持在一定的篇数以上,表明我国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进入到蓄势待发阶段。可见国内有关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图1 国内城市休闲空间文献发表数量

2.2 重点研究机构分析

论文作者所属研究机构的发文量是衡量该机构在相关领域研究实力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在统计各科研单位相关发文量的基础上,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排名前15位的研究机构进行重点分析,得到国内城市休闲空间主要研究机构的共现图谱(图2)。其中,一个节点代表一个机构,节点越大表明该机构发文频次越高,影响越大。节点间的连线体现了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连线越粗研究领域相关性越大,进行合作研究的次数就越多[8]。如图2所示,江南大学商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以较大优势,成为图谱中最显著的节点,表明这两个研究机构在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学术研究潜力。这可能与其所建立的核心学术团队以及主要科研成员的研究专长或研究方向密不可分。江南大学商学院在无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无锡旅游与区域发展研究基地”,其基地成员还对“城市休闲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专题研究。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建立了“江西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城市旅游与城市休闲是该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除此之外,其后的13家研究机构发文量总体相当,仅发表了两篇、三篇与城市休闲空间相关的论文。另外,虽然国内该领域的部分研究机构之间已出现少量的合作关系(如江南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但总体上共现图谱仍处于孤立分布的均质状态,预示着这些研究机构间成规模的合作网络尚未形成。

图2 国内城市休闲空间主要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2.3 重要作者分析

研究者及他们的网络是研究领域的核心要素,通过文献作者共现网络分析可以发现合作密切的学者群,发掘学术研究的团队效应[6]。根据CNKI的检索结果,对城市休闲空间研究领域的作者进行分析,由于研究的总文献数不多,因此,设置相应参数为0,得到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文献全部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3)。图3表明,样本文献有超过156名研究人员,且已形成了41个2人以上的研究团队或小组。其中,又以卞显红、沙润和李仁杰、郭风华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人数较多、合作网络较为健全。但总体上看,各研究团队或小组之间尚未显示明确的合作关系,大部分都处于孤立状态。

图3 国内城市休闲空间全部作者合作网络

依据普赖斯所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来确定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核心作者的数量,该公式中N为所统计的年限中最高产的那位作者的文献数。只有那些发表文献数在M篇以上的人,方能成为核心作者,也即多产作者[9]。由表1可知,最高产的作者是江南大学商学院的卞显红,有11篇论文,计算得出M=1.59,即发表论文数达到2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统计表明,共有14位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他们构成了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的主力军,对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这些核心作者仅占该领域研究者总数的8.97%,且发文总量(43篇)占该领域文献总量(316篇)的比重远未达到普赖斯定律的50%,说明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表1 核心作者及其所属单位分布

2.4 研究热点分析

本研究通过分析关键词的中心性来探讨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热点。一个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强,意味着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在文献中共现的次数就多。中心性高的关键词代表着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即某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8]。选择节点类型为关键词,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词频及其中心性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历年中心性大于0.1的热点词汇包括“游憩空间”(0.56)、“城市旅游”(0.48)、“城市休闲空间”(0.41)、“旅游网络”(0.35)、“空间结构”(0.3)、“长江三角洲”(0.26)、“集聚群”(0.23)、“环城游憩带”(0.18)、“武汉”(0.12)、“北京”(0.11)等,这反映了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在推进、发展过程中关注领域的聚焦与变化。结合文献回溯与分析可知,该领域研究热点从城市休闲空间的概念、内涵及原理等概念性研究逐步向实证研究发展。其中,长江三角洲是研究的重点区域;而人口大城市往往成为首选的研究案例地,如北京、武汉等,这与案例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休闲需求水平以及科研机构设置和研究取向有着密切联系。

表2 关键词共现频次、中心性及年代(中心性>0.1)

如研究热点图谱(图4)所示,频次和中心性排在前列的四个关键词城市游憩空间、游憩空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处在网络的核心位置,其他频次与中心性较高的词汇涵盖了城市休闲空间领域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结合文献分析,表明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主要以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旅游空间为中心,围绕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城市游憩吸引物(游憩商业区与环城游憩带)、城市游憩需求与行为(空间认知)、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发展模式、城市旅游空间布局优化、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建设等热点展开,呈现出从单一问题研究向多维度综合研究发展的趋势。

图4 研究热点图谱

2.5 研究内容分析

关键词词频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某领域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收集的316篇文献中,共有279个关键词,对含义相近或相似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并按主题进行归类,在关键词词频统计的基础上得到词频出现次数最多的前五位研究主题,除了城市休闲空间概念与内涵的研究[10-13]以外,其他方面的研究主题则相对较少且比较分散,因而统一归为其他类(图5)。如图5所示,城市休闲空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模式、城市休闲吸引物、城市休闲空间规划与设计、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理论与方法、城市休闲者等几个方面,这与前面的研究热点分析结果相吻合。

图5 城市休闲空间文献关键词词频

结合原文回溯与分析,词频量最大的五类研究组成中,城市休闲吸引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城游憩带的研究[14-20]以及城市游憩商业区[21-26]和游憩中心[27-30]的研究上,表现出明显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特征;城市休闲者的研究主要以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31],围绕城市休闲者需求特征[32]、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33-35]、城市休闲场所认知结构[36]、城市居民游憩地方依恋[37]和城市居民游憩环境心理[38]等方面展开;城市休闲空间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则初步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地理学角度的研究较注重城市形态[39]与城市意象[40-41],生态学角度的研究则把城市的整体环境作为维持人类生命的系统和从事游憩活动的载体来探讨[42-43],社会学角度的研究常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起源、发展、变迁及与城市居民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文化角度的城市休闲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则注重城市符号景观的设计与表达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展现[44];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模式研究一直是我国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城市休闲空间结构模式的探讨[32,45-50]以及城市休闲空间构成要素的研究[45,47];在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方法上,早期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10,12,21],后逐渐转向定量研究为主导,相关研究方法主要涉及空间结构模型[46-52]、空间句法[53-54]、GIS[38,55]、数理统计分析[56]和社会网络分析[57]等。近年来逐步转向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而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其中,借助GIS方法进行空间分析的运用进行得比较深入,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特色。从研究内容的类型分布来看,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已逐渐走向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但研究主题仍表现得较为集中,一些领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地发掘和深入探讨。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国民休闲背景下,研究者对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日益关注。由于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核心期刊上的年度发文量相对偏少;江南大学商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是该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但机构间合作较少,成规模的合作网络尚未形成;14位核心作者对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还没有形成有强大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以城市游憩空间和城市旅游空间研究为中心,以长江三角洲为重点研究区域,围绕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城市游憩吸引物、城市游憩者需求与行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发展模式、城市旅游空间布局优化、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建设等主题展开,呈现出从概念性研究逐步向实证研究发展、从单一问题研究向多维度综合研究发展的趋势;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模式、城市休闲吸引物、城市休闲空间规划与设计和城市休闲者等相应地构成了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相关研究也逐渐走向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但研究主题仍表现得较为集中,一些领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地发掘和深入探讨。

3.2 展望

由前述所及,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力量,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为:高质量的相关文献数量偏少;研究队伍仍不够强大,研究机构间较少有成规模的合作网络;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学术研究的团队效应未能充分显现;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较为集中,重点关注了城市休闲空间客体的价值(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城市休闲空间规划与设计、城市休闲吸引物),相对忽视了城市休闲非物质实体空间(认知空间、行为空间、文化空间)的研究,对城市休闲空间主体性的研究(特别是对城市旅游者的研究)尚显不够;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性不足。未来该领域的研究,突破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合力,加强相关学者与机构间的合作研究。

随着我国进入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休闲活动大众化趋势的新时代,城市的休闲功能成为城市空间内外的居民、旅游者的社会性需求,城市休闲空间是城市规划与发展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功能性空间,由此也提升了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的重要性。

面对前述现有研究的不足,业界通过学术会议交流、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带动国内更多高校、研究机构与相关学者加入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中来,鼓励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开展协同创新研究;通过组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团队,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团队效应,进而提高研究水平与扩大学术影响力。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我国学者积极参加本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争取学术上的话语权,共同推动本领域的学术进步。

(2)丰富和完善城市休闲空间内容和主题的研究。

①进一步加强城市休闲空间主体性的研究。城市居民和城市旅游者是城市休闲空间活动的主体。目前,国内有关城市休闲空间主体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居民,有关城市旅游者的研究相对较少。与城市居民不同,城市中的旅游者面对的是一个非惯常的环境。非惯常环境中的旅游者如何获取城市空间的信息?利用空间环境中的什么特征来构建其在不熟悉环境中的旅游体验?如何从旅游者主体的角度探索城市旅游空间的要素组成、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怎样才能建设好宜居宜游的、人性化的城市休闲空间?对这些问题的求解将是未来城市休闲空间研究中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②重视城市休闲非物质实体空间的研究以及物质实体空间与非物质实体空间的整合研究。目前,我国在城市休闲的非物质实体空间方面的研究虽然有一定触及,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和个人因素等多个角度进行。加强城市休闲非物质实体空间研究将是我国城市休闲空间研究领域今后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这些研究包括:城市休闲感应空间与空间认知行为研究;城市游憩地地方感研究、基于居民活动行为的城市休闲空间研究;城市游憩文化空间研究;城市游憩流的时空结构及其规律、形成机制等。另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城市休闲物质实体空间与非物质实体空间的整合研究。城市休闲的物质实体空间与非物质实体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之间长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探讨城市休闲物质实体空间与非物质实体空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休闲空间的发生、发展与变迁以及探寻科学、全面的城市休闲空间建设策略。

③基于城市休闲空间构建基础上对可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研究。随着大众旅游全面发展时代的到来,休闲游因自身的日常性、高频次、大众化和低风险,成为旅游业复苏的起点和重要亮点。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休闲将不仅融入城市休闲空间主体的生活,也将成为引领旅游产品供给、激发旅游者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如何实现城市休闲产品内容的优化、如何利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周边的郊野乡村空间实现城乡融合,如何提升城市休闲空间的开放、包容与共享,如何更好地减少人工与商业痕迹的同时提升城市休闲空间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如何从顶层设计上找到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结合与突破点等,这些都是未来本领域研究中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3)强化城市休闲空间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从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的现状看,相当多的研究均着眼于服务当前的城市休闲规划与设计任务,实证研究一直占据主流而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且创新较少。因此,实现由实践向理论发展阶段的跨越,进入到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学科架构阶段是该领域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目前,国内的城市休闲空间研究方法普遍比较重视采用GIS等方法来探讨城市休闲空间布局规律及其结构特征,而较少采用能反映“人本”真实性的行为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另外,人是空间的主体,人、空间、活动是城市休闲空间的三要素,人们创造休闲空间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空间需求并通过人的休闲活动来实现。因此,城市休闲空间实践层面的研究除了要注重利用城市自身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还应关注城市休闲的环境体验和心理要素,创造出有利于激发休闲活动产生的场所与氛围以及人地和谐的休闲空间体系。以人为本的休闲环境规划和场所设计、面向公众参与的休闲空间规划将是未来国内城市休闲空间规划与设计发展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领域文献空间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