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业遗产炼成记
2023-09-06王立群李潇雨
图|王立群 文|李潇雨
当斑驳的铁门被缓缓拉开,车子在硕大的厂区内逐渐停稳,盛夏午后,蝉鸣声声声入耳,爬山虎碧绿了栋栋小楼。时间,在这片线条硬朗、层次分明,红砖水泥相砌而成的连片厂房前,按下慢门,几乎凝固。
时光寂静,唯有济南钢铁集团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步履不停。2017 年,耐材公司政策性生产关停,刘涛忙着看管维护厂区、处理厂区资产;2019 年,刘涛根据上级政策文件提出开发利用工厂,申报国家工业遗产,改造工作次第铺开;2021 年底,几经落选后的耐材公司终于以山东明水浅井粘土矿的历史名称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入选后,刘涛又开始考虑如何让这处国家工业遗产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为山东工业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服务——一张山东省工业博物馆的筹建蓝图在他的脑中慢慢浮现……
保存如此完好、规模如此庞大的工业遗存,在济南实属罕见
一处不可多得的工业遗存
随刘涛走进一座厂房,工业文明的沧桑厚重感扑面而来。超十米的挑高,近百米的纵深,当年机器轰鸣、如火如荼的生产生活,在厂房的地面上、墙壁上留下了“火热”的痕迹。这样的建筑,厂区院落里共有16 座,它们多始建于1976 年,都是由红砖垒砌墙体、钢筋混凝土牛腿立柱搭建而成,颇具工业建筑之美。
济钢集团耐火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7年,先后更名为明水浅井粘土矿、山东明水铝土矿、济钢耐火材料厂。它诞生于国家“缺钢少铁”的20 世纪50 年代,成长于钢铁冶金长足发展的时期,曾是鞍钢、首钢、攀钢的重要原材料供应基地。2017 年8 月31 日,随着国家钢铁行业去产能及产业结构调整,济钢耐材公司在经历了60年的发展建设,为国家钢铁工业做出巨大贡献后,退出历史舞台。
大部分设备已经拆除,只有零星设备矗立角落
闲置的厂房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被赋予新的使命
企业生产关停后,章丘区委、区政府安排公司对厂区进行看管保护,并将600 余平方米的原热处理车间改建为公司档案馆,对建厂至今60余年的全部企业档案实施集中管理,共计13677卷。这数以万计的卷本,刘涛自然无法为我们一一展示,但他依然不停地翻找,不停地为我们介绍。在他看来,这些涵盖党群、行政、财务、人事、井下地质资料、工程项目等类目的素材、资料,一字一句都弥足珍贵,都是国家钢铁行业发展的历史缩影:毛主席批示“鞍钢宪法”的手稿;记录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文字资料;一张张保存完好的,来自中华造船厂的机械设备蓝图……刘涛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着书页,展着图纸,唯恐损坏的,是他的,也是这座厂区的青春时光。
一段波折但荣耀的故事
刘涛的青春时光是从耐材厂的一名钳工开始的,到如今成为厂区的负责人,他已与厂区朝夕相处了三十余年。“耐材厂是三代人甚至四代人的感情所系,拆了,怕是有太多人接受不了。”
那是2018 年底,刘涛清楚地记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虽只是“暂行”,但在当时,已经是极具突破性的政策性文件。“当初的企业资产,现在有机会变成公众的、全社会的资产,不仅解决了活下去的问题,还有机会被赋予新的价值,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钳工出身的刘涛,对机器设备爱护有加
接下来的2019 年、2020 年,山东明水浅井粘土矿先后参与第三批、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的申报工作,但都由于申报材料挖掘深度不够、申报视频质量不高、展陈场馆过于简陋等原因,未能通过工信部组织的专家评审。“但这并不是一无所获的两年。”刘涛回忆道:“2019 年,我有幸结实了文化记者郭学军老师,他洋洋洒洒几千字,讲述了厂区的故事,挖掘了厂区的价值,更是用‘罕见’两个字作为他文章的题目。那是厂区第一次为媒体所关注、所报道。”2020 年,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申报前夕,“工信部国家工业遗产评审专家姜波老师给予了厂区诸多好的建议,也是从那时起我才意识到,能获评国家级工业遗产并不是比谁更老、更旧,而是比谁保护利用得好。”
锈迹斑斑的车床是当年矿山工人爱厂如家、艰苦创业、节约点滴的明证
每一台老旧机器都是企业发展的“功臣”和见证
毛主席给鞍钢的批示手稿
2021 年,刘涛组织公司团队第三次申报国家工业遗产。正值建党百年之际,在姜波的建议下,刘涛决定拿出16 座老厂房中一座,以增强“家国情怀”为设计理念,建设章丘工业党史馆。1966年生产的车床、1973 年生产的牛头刨床、1975年生产的立式铣床、1976 年生产的万能升降台铣床……馆内这些有着几十年“工龄”的老机器,见证着企业的发展,也记录着我国机床工业的变迁。这座超过一千平方米的展馆,或许就是明水浅井粘土矿获批国家工业遗产的最后一块“拼图”。
一张省级工业博物馆的蓝图
7 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工信部组织专家评审的当天,刘涛也来到了北京。“像热锅上的蚂蚁”“像怀里揣了只兔子”“惴惴不安”“坐立难安”,刘涛用一连串词汇形容等待结果时的焦虑,却只用四个字形容接到“已通过专家评审”时的激动——两行热泪。他说,获批国家工业遗产,是明水浅井粘土矿全体干部职工的夙愿,他很高兴为职工留住了家。但他留住的又何止是家,那是几代矿山人的汗水与智慧,更是我国钢铁行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奋斗过程的见证。
今天的浅井粘土矿厂区门口,国家工业遗产的标志异常醒目,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终于可以完整地保留下来,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但那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如何更好地发挥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为社会所用?刘涛考虑了许久。他北上辽宁,看中国工业博物馆,南下广西,看柳州工业博物馆。在江西景德镇,他被其浓郁的工业文化氛围深深打动,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业遗产保护同行请教如何让工业遗产真正活起来……回到山东的他,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一如当初申请国家工业遗产一般——他要在这片热土上建起一座博物馆,一座山东工业博物馆,填补山东工业旅游的空白,让16 座厂房承担新的使命,让那万余卷档案闪耀它应有的光芒!
每一份文字资料都弥足珍贵
除了天南海北,对标学习,刘涛还会时常参与到工信部、工信厅、工信局组织的多场有关于工业遗产的会议中,他把明水浅井粘土矿的故事总结成为三个词:价值、情怀、重生。如今,他说他分明感觉到故事将有一个延续,他要赋予故事第四个词——责任。“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任重道远、道阻且长。但我有责任,厂区有责任,留住历史、展示成就、激励未来!”愿属于明水浅井粘土矿的省级工业博物馆之梦早日照进现实!
期待一座省级工业博物馆被冠以明水浅井粘土矿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