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印姓名考辨五则
2023-09-06黄萍
黄萍
摘 要:《七砣平房藏印——多字辑趣》原释『董邗』印,当为『董阏于』,系追慕先贤,以春秋末年晋国人『董阏于』为名;通过梳理汉人对学术流派的界定而论证了『安丘』不光是地名,同时是复姓;补充了秦汉印中习见名字『马童』命名的另外一种来源,即以传说中的神童马童为名;考证了汉印『当时』的命名由来;对汉印中『过期』一名取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阏于 安丘 马童 当时 过期
阏于
《七砣平房藏印——多字辑趣》[1]收有一方秦印,整理者释为『董邗』。我们认为当为『董邘』,读为『董阏于』。战国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在传世文献中一般写作『閼』。释『邗』误,当为『邘』。『邗』与『邘』的区别在于,构成部件『干』两角上翘,中间一竖直立,没有尾巴;而『于』则首笔平直,尾部屈曲。『邘』从『于』得声,二字可通,《尚书》『二年伐于』,同样史事《史记·周本纪》作『明年伐邘』。
董阏于系春秋末年晋国人,赵简子家臣,晋阳城的始创者,后在晋国公卿政治斗争中自杀。董阏于集谋略与气节于一身,为后人高度追崇,后世有很多以『阏于』为名的名字,汉景帝儿子临江哀王即名『刘阏于』。这种因为追慕古人,以古人为名的取名方式在汉人中很常见,如胡比干(《虚无有斋》937)、汲比干(《虚无有斋》[2]1011)、樊彭祖印(《古玺汉印集萃》,五一八页)、李彭祖印(《虚无有斋》1331),司马相如也是因为追慕蔺相如而改为现名。
『阏于』还有其他的书写形式。《鉴印山房新获古玺印选》084为一方秦半通双面印,一面为『任吁』,另一面为『吁』,整理者释为『任吁·阏吁』[3],魏宜辉先生进一步释为『任于·阏(安)于』[4],确。吁从于得声。吁、于通假。《诗经·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韩诗》作『吁嗟』。施谢捷先生曾总结秦汉人的一类取字命名方式,即或截名一部分为字,或扩充名为字[5]。此印正属此例。
《古鉨印精品集成》183为双面印『於于·钜』,此『於于』亦为『阏于』的另一书写形式。『阏』得声『於』,故二者相通。
『安丘』辨
《洛泉轩集古玺印选萃》825号是个双面印,印文一面为『安丘贤印』,另一面为『安丘子卿』。漢印中还有『安丘徐章』印(《铁云藏印》,四六三页)。
施谢捷先生认为『安丘徐章』与『钜平狐古』格式相同,都属『于姓名前冠以郡(王国)或县(侯国)名者』[6]。名、字前所冠是籍贯还是姓氏,是很难区分的一件事,因为姓氏来源之一就是『以地为氏』。我们认同施谢捷先生所提『安丘徐章』是地名(安丘)+姓氏(徐)+名(章),但『安丘贤』与『安丘子卿』当是复姓(安丘)+名(贤)/字(子卿)。理据如下:
其一,传世典籍中有汉时著名学者安丘望之。《三辅决录》卷一:安丘望之者,京兆长陵人也,少治《老子经》,恬静不求进宦,号曰『安丘丈人』……著《老子章句》,故老氏有安丘之学。扶风耿况、王汲等皆师之,从受《老子》。
《后汉书》卷十九《耿弇列传》『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注引嵇康《圣贤高士传》曰:『安丘望之字仲都,京兆长陵人。少持《老子经》,恬净不求进宦,号曰「安丘丈人」。』《汉书》卷八『五月凤皇集北海安丘、淳于』,师古曰:『二县皆属北海郡。』《后汉书》卷二十六:『牟融字子优,北海安丘人也。』则安丘为北海属县,具体来讲,西汉时属于青州北海郡,东汉时属于青州北海国。而安丘望之乃京兆长陵人,《汉书》卷十九上『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师古注:『……长安以东为京兆,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为右扶风也。』故京兆长陵与北海安丘差之千里,安丘非安丘望之的籍贯可证。
其二,《三辅决录》称『老氏有安丘之学』,查《汉书》时人对学术流派的界定——『**之学』,得之如下:《汉书》卷三十:『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汉书》卷八十八:『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繇是施家有张、彭之学』『繇是有翟、孟、白之学』『繇是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繇是易有京氏之学』『由是欧阳有平、陈之学』『由是尚书有大小夏侯之学』『由是大夏侯有孔、许之学』『由是小夏侯有郑、张、秦、假李氏之学』『由是鲁诗有韦氏学』『由是鲁诗有张、唐、褚氏之学』『由是张家有许氏学』『由是齐诗有翼、匡、师、伏之学』『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桥、杨氏之学』『由是公羊春秋有颜、严之学』『由是颜家有泠、任之学』『故颜氏复有筦、冥之学』『由是谷梁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学』。
显见『**之学』皆以姓氏冠流派,这也证明『安丘之学』的安丘乃姓氏。
其三,施谢捷先生关于籍贯冠姓名前的印文格式所列举的例子:『平昌郭汤私印』『高密邹予』『平原刘历』『即黑(墨)吴昌·贱子昌印』『淳于高让』『东莱赵阶·赵阶』『河南郭驡』『平乐杨得』『泉州韩聂』『魏郡东朙(明)』(《路史》《姓氏急就篇》均收有东氏)、『蜀郡范澈』『蜀郡李闰』『楗为张绪』『博陵张音』『博陵菅震』『义渠公孙子叔私印』[7],可以发现都是『地名+姓+名』的完整结构,而『安丘贤』和『安丘子卿』显然不符合这种结构。这条规律也可以用来论证『下密贺印』(《中国玺印集粹》1104)中的『下密』一姓。
秦汉印章中除了『下密贺印』,还有『下密丞印』(《临淄新出汉封泥集》19)、『下密马丞印』(《上海博物馆藏印选》62)。下密乃地名,《汉书》卷二十五:『又祠太室山于即墨,三户山于下密。』师古注:即墨、下密皆胶东之县也。而『贺』是汉朝人非常普遍的名字,海昏侯即名『刘贺』,汉印中还有『闾丘贺·臣贺、张贺、严贺印信』(《印典二》1235)、『郑贺』(《虚无有斋》3470)、『宋贺私印』(《虚无有斋》1937)等各种以『贺』为名的名字。所以『下密贺印』中的『下密』虽然姓氏书未见,但也应当是以地为氏的复姓。
马童
『马童』是秦汉人中习见的名字,秦印中有『马童』(《秦代印风》,一八二页)、『郭马童』(《秦代印风》,二二三页),《史记》中有汉初人『吕马童』。
战国时期已有『马童』一名,很多学者发表过对此名的看法,综合起来有两类:(1)一种身份名称。裘锡圭、李学勤、吴振武诸先生都认为『马童』是一种身份。裘先生在致吴振武先生信中指出战国器铭中的马童是一种奴隶的名称,马童不一定是养马的,就跟圉人不一定是养马的一样。[8]李学勤先生认为『马童』是一种与『冶』相近而又低于『冶』的身份。[9](2)大童。董珊认为,『马童』之『马』可以训为『大』,不少小草、小虫之名前冠以「马」字,都是指其品类中之大者』,『马童』即『大童』。[10]我们认为『马童』最先可能是一种身份,但到秦汉人姓名中,则多了一种因素,甚至是更重要的因素,乃是仰慕前贤,以神话传说中人物为名。《庄子·徐无鬼》记载了黄帝路遇牧马童子,向他请教治理天下之术的传说。马童告诉黄帝,治理天下犹如牧马『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十分钦佩,称牧马童子为『天师』,行大礼告别。[11]汉人有『神童』崇拜,孔融让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黄香温席等类故事都出现在汉朝,所以很多以『马童』为名,期待自己的孩子也能为君王献天下策。
『当时』解
汉印中有大量名『当时』的印,如李当时(《金石千秋:故宫博物院二十二家捐献印章》[12]2 2 5)、訇当时( 《虚无有斋》8 9 9 ) 、吴当时( 《虚无有斋》2 5 7 3)、杨当时(《虚无有斋》2 8 3 7)、左当时( 《虚无有斋》3 6 6 8 ) 、申徒当时( 《虚无有斋》3 7 7 7 ) 、『孙当时』( 《十钟山房印举》[13]1 4 b·0 1)、『戎当时·臣当时』(《十钟山房》1 7 · 4 9 ) 、尹当时印· 尹君长印( 《十钟山房》18·09)、自当时印(《十钟山房》18·11)、赵当时印(《十钟山房》18·15)、韩当时印(《十钟山房》19·34)、杨当时印(《十钟山房》19·36)等,传世文献中有武帝时名臣郑当时。
『当时』者,顾名思义,正当其时,乘时而为。
《管子·霸言》: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知者善谋,不如当时。精时者日少而功多。夫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是以圣王务具其备,而慎守其时,以备待时,以时兴事,时至而举兵,絕坚而攻国。
又《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
『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句注:『谓知天时之所当也。』也就是说,最好的谋略,都不如顺应时势,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一举成功。这个名字充分展示了汉人追求乘势而为,建功立业的想法。
『过期』解
汉印中有不少名『过期』的印,如苏过期(《虚无有斋》1 9 8 1),谢过期·谢少卿(《虚无有斋》2648),冯过期印(《南京市博物馆藏印选》,六十页),王过期、郑过期·郑稚卿(天眷堂私人藏印)。
『过期』为汉人常用名字,唯其取义湮没不可知。
吴式芬认为封泥『妾连期』、《左传》中『怀嬴孕过期』,《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大行令过期』及《十钟山房印举》中『谢倚期』『名字一义』。[14]但吴氏未作论证,不知其说何出。施谢捷先生认为『凌期』取义同『过期』,但亦未释何为『过期』。[15]既然『过期』一名是汉人常用名,说明此名取义有一定社会基础,为大众所喜欢。我们认为『过期』是指过了预产期出生。
《白氏六帖事类集》卷六:『过期,谓十月不生。』[16]《左传》『怀嬴孕过期』,说明早在春秋我们的先民就已经有预产期的概念,已经关注『过期』出生这一现象。古人认为异人有异相,故凡是有别于常人常事的都往往名以志之。如郑庄公难产,名寤生;出生有胎记的就以胎记命名为『青肩』『青臂』等。古人认为延期出生也是异相之一,历来都会加以强调。如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正义》引《神仙传》『李母八十一年而生』。昭帝因为过预产期出生,在与其他兄弟的王位竞争中获得了人生第一笔政治资本,『上常言「类我」,又感其生与众异,甚奇爱之,心欲立焉。』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认为汉人名『过期』当是纪念和彰显其过预产期出生之不同寻常。
注释:
[1]刘凯藏印.冯弼元策划.石峰序言、释文.刘尧钤朱.七砣平房藏印——多字辑趣[M].古椿阁装订,2021.
[2]施谢捷.虚无有斋摹辑汉印[M].日本:艺文书院,2014.下简称《虚无有斋》。
[3]许雄志.鉴印山房新获古玺印选[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0:94.
[4]魏宜辉.古玺印释文[M].手稿本.
[5][6][7]施谢捷.汉印文字校读札记(十五则)[A].中国文字学报·第二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8-79,79,79-80.
[8]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16-117.
[9]李学勤.马王堆帛书《刑德》中的军吏[A].简帛研究(第二辑)[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0]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51-53.
[11]庄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92.
[12]苏方斌,郭玉海.金石千秋:故宫博物院二十二家捐献印章[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60.
[13]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M].北京:中国书店,1985.下简称《十钟山房》。
[14]吴式芬.封泥考略[M].清光绪三十年石印本:卷十.
[15]施谢捷.《汉印文字征》卷七校读记[A].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集刊(第四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6]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M].民国景宋本:卷六.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本文责编:苏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