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资源的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实施路径
2023-09-06邹微娜
【摘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可用于社会发展,在教育活动中也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基本路径。文章简述自然资源的独特教育价值,立足幼儿年龄特点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探究兴趣、实践活动、科学现象、自然元素、科学问题等视角出发,提出几点教育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科学活动的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自然资源;科学探索活动;构建策略
作者简介:邹微娜(1981—),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龙潭实验幼儿园。
陈鹤琴曾言:“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自然资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将其运用在幼儿教育中,会取得别样的教育成效。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春季盛开的鲜花、夏季葱郁的大树、秋季凋谢的树叶、冬季飘零的雪花无不向幼儿展示着自然科学的奥秘。风雷雨雪、虫鸣鸟啼都是可应用的教育素材,教师应加强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自然科学的魅力,强化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一、自然资源在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近些年来,自然资源在幼儿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回归自然”教育理念的提出,让“拥抱自然、探究自然”成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新趋势。科学活动是幼儿了解世界、感知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将自然资源融入其中,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激活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
加强自然资源的运用,能让幼儿主动走到户外环境中,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接触,加深对自然科学的理解与认知,感受自然环境的独特魅力。幼儿的生活、学习、社会经验有限,面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在好奇心的带动下,幼儿会主动探索自然,在观察现象、探讨问题、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主动接近大自然,在亲身经历与实践体验中感知自然环境、观察自然现象,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随之提升,持续保持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与挖掘兴趣。教师应在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运用自然资源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幼儿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善于动脑、深度探索的精神,为其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三)豐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储备
幼儿具有好玩、好动的特点,实践活动与游戏活动是发展幼儿能力的关键途径。自然资源取之于自然环境,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幼儿会主动地观察并选择自己需要的素材。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掌握的自然知识会愈发丰富,他们能够自主感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科学素养。
二、基于自然资源的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实施路径
自然资源是最好的教具。幼儿对自然环境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会主动积极地了解自然、感知自然[2]。教师要利用好幼儿这一特性,开展趣味性科学探究活动,将自然资源的教育优势发挥到最大。
(一)关注幼儿兴趣,开展科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高涨的活动兴趣是课程质量的基本保障。由于年龄小且对自然环境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幼儿常常会询问教师稀奇古怪的问题。针对幼儿的提问,教师应保持尊重的态度,将幼儿的兴趣及想法放在首位,迎合幼儿的心理需求,开展趣味性科学活动。
在科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先带领幼儿感知自然、探索自然,让幼儿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新发现,并根据其提出的问题及观察到的现象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在感知自然、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较多具有趣味性的自然现象,比如:含羞草的叶子一碰就“害羞”地缩起来了;有些植物叶子的形状像一颗颗小爱心;草地里的蟋蟀和树上的知了在进行“二重奏”;柳树在春天会产出许多“棉花(柳絮)”;石头下面住着昆虫一家……这些自然现象都是课程活动中可利用的资源。
在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元素,根据其发现及观察到的现象设计具有趣味性的科学探究活动,立足幼儿兴趣,点燃幼儿的探究欲望,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设计实践活动,感知自然科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验证猜想的唯一途径。教师应为幼儿设计实践性科学探究活动,以种植、饲养活动为主,利用班级空间或园所的空余场地为幼儿创造开展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亲身经历与实际体验中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认知,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鼓励其从多视角观察和看待事物,使其在学习中获取更为丰富的科学经验。
教师可选择种植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如利用花盆种植香菜、生菜、草莓、大葱;利用花瓶、塑料瓶种植蒜苗、绿萝等植物。教师要引导幼儿定期播种、浇水、松土,让幼儿观察植物的整个生长周期,并记录下植物不同阶段的生长变化,在实践中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获取更多有关自然界的知识与经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园所中的空余场地开展长期性的劳动教育,让幼儿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爱上自然。
在种植区活动中,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幼儿亲自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亲力亲为中感受自然生物的生长规律。活动初期,教师要带领幼儿浇水、松土,调整土地状态,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向幼儿讲解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及特性,丰富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选择气温适宜的天气带领幼儿在户外植苗……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凸显出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拉近幼儿与自然间的距离,让其感知自然科学的魅力。
种植活动是长期性的活动,在幼儿种植的过程中,教师可基于主项目延伸出多个子项目,为幼儿提供更多科学探索的契机,如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洞洞”,了解昆虫啃食绿叶的原理;记录蜻蜓、蝉等昆虫的出现时间,了解自然界的“生物钟”;观察杂草的成长方式,了解“草是怎么长出来的”;观察喇叭花盛开与凋零的时间……此类活动都源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教师要基于对自然资源的观察与开发,设计探究性科学活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索氛围。
(三)记录科学现象,对比观察分析
记录、观察、分析是强化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学会对比现象、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不仅能突出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还能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在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时,教师要加强对记录活动的重视,指导幼儿记录科学现象,在对比与分析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
以大班科学活动“爬山虎长大了”为例,本次科学活动中,幼儿要观察爬山虎的生长变化过程,尝试用数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制作爬山虎生长过程的示意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出示了爬山虎幼苗的图片、视频,让幼儿描述幼苗的外形、特点,鼓励幼儿使用多种记录方式绘制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以记录为主,幼儿会在记录植物的过程中不断感知和总结大自然的生长规律,在对比分析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总之,教师要深度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及科学知识的魅力,使幼儿真正地回归大自然。
(四)借助自然元素,设计科学活动
自然资源不单包含花草树木、鱼鸟爬虫,风雷雨雪也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基于自然资源设计课程活动时,教师要借助自然元素设计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获取丰富的自然知识。
时值秋季,落叶缤纷,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观察到树上的叶子纷纷掉在了地上,在空中飘零的树叶像一架架小飞机。部分幼儿兴致高昂,提出了“纸飞机大赛”的想法。很多幼儿响应这一想法,折了纸飞机,兴奋地拿到户外开展游戏。
教师基于幼儿的游戏活动提出了如下问题:“纸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呢?和落叶的原理一样吗?怎么能让纸飞机飞得更远?和风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引发了幼儿的思考。最终,幼儿在游戏活动与教师的趣味讲解中,了解到风速、空气阻力、压强、风向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将其与落叶轨迹相关联,加强了对自然现象的了解。
教师要把握好教育契机,基于幼儿的兴趣,为游戏活动提供科学化、专业化的支持,将游戏活动、自然资源、科学探索活动融合起来,打造别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加深幼儿对科学知识的了解。
(五)提出科学问题,验证活动想法
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幼儿储备丰富的科学知识,还需要幼儿学会质疑现象、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带动下展开深度探讨,在验证中学习科学知识,从而实现能力的提升[4]。在对自然資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围绕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设计科学活动,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验证与猜想,使幼儿通过科学探索活动获得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探索精神。
在阅读完绘本故事《水公主》后,幼儿意识到水资源的珍贵,节约用水意识得到增强。在观察到幼儿的改变后,教师设计了全新的科学探索活动,提出新的假设与疑问,让幼儿通过实验与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
比如,教师提出科学问题:“水资源潜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猜一猜水资源都藏在哪里了?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教师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查找问题的答案,让幼儿了解到水龙头里流动的水、天上白色的云朵、窗台上凝结的水滴、雨、雪……这些都是水的表现形式。
教师提出问题和假设,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与自然,在问题的驱使下,幼儿能够逐步学会查阅资料,探索自然现象,获取知识,更深入地了解大自然。
(六)融入节气知识,增强科学素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随着时代的演变及社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歌代代相传[5]。二十四节气与自然活动息息相关,为我国农耕文化提供了鲜明的工作方向。教师可以以节气知识为依托,借助节气独有的现象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探索活动,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民间流传着“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的说法,指明该节气“雷鸣,昆虫苏醒”的特点。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可带领幼儿来到自然环境中,引导其观察土地里、角落中、石头下的昆虫,感受节气知识的魅力,走进自然,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成长。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代表夏天的开始,被人们称为“春尽日”。该节气来临后,雨水量会逐渐增多且气温回暖。教师可带领幼儿制作节气日历,记录近期的气温变化及降水量,通过数值的变化让幼儿感知自然环境的变化,了解节气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秋分又被称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丰收的时节,教师可开展实践类活动,带领幼儿来到郊区,观看金色的麦浪与丰收的场景,让幼儿清晰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同时获得劳动教育。
总之,在开展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时,教师要深度挖掘自然资源中蕴含的教育元素,选择合适的教育形式与教学契机,依托节气知识设计科学探索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科学素养。
结语
自然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拉近幼儿与大自然距离的关键要素,教师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将其与科学探索活动巧妙融合,开展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点燃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其了解更多自然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形成科学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贾妍君.挖掘身边资源 丰富幼儿科学活动[J].新智慧,2021(23):75-76.
[2]何慧.基于自然资源,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以大班“菇的秘密”活动为例[J].幸福家庭,2021(12):151-152.
[3]周姣.利用园内自然资源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J].幸福家庭,2021(6):135-136.
[4]姜蕴琪.幼儿科学活动中开发和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165-166.
[5]朱怡悦.利用社区自然资源 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J].好家长,2020(2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