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牢牢遵循高质量发展理念
2023-09-06张雷生
摘要: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促进学习借鉴国内高校和国际同行之间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抓手,在促进相互了解、增进政治互信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新时代的教育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保障和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正确认识教育对外开放在教育强国及战略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教育交流合作与对外开放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间的内在联系,在牢牢守住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育对外开放,从增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观念、注重质量保障、完善质量监测和实施质量监管等环节建构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进而赋能教育强国战略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教育对外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战略;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類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3)04-0001-10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对提升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将教育提升到“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重要位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单列一部分论述教育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要素,办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朴素心愿能否顺利达成实现,更是牵涉到国家发展和建设,事关党和国家乃至民族未来[1]。2022年9月20日,教育部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情况,召开了“教育这十年”“1+1”系列采访活动的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2]。在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今天,尤其需要进一步深入领会党和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精神,切实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深化对外开放,服务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大局和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正确认识教育对外开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理念[3],不断深化教育对外开放,从增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观念、注重质量保障、完善质量监测和实施质量监管等环节来建构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进而赋能教育强国战略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深入理解教育对外开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间的关系,以教育对外开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地生根
(一) 普及化阶段的纵深发展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确立了新的历史定位。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也正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客观上不平衡、不充分现实的矛盾。据教育部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9.6%[4],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并逐渐走向纵深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变化,在扩大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的同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结构布局和层次、教育公平正义、区域均衡发展等多方面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如何科学应对和妥善处理协调好数量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之间的关系,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亟须回答的问题。
党和国家作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擘画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蓝图,强调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5],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十四五”期间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增强质量意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这是党和国家层面的高瞻远瞩,积极谋划,科学布局,是对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办学结构、规模、效益、水平等挑战而作出的及时回应和科学应对。
(二)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多维度准确把握其内在本质要求
通过认真思考和研究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考察维度,大致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具体而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层面主要聚焦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方面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和智力支撑,赋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有力引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观层面则主要通过强调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基本功能,促进高等教育从强调数量规模扩张到强调提供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社会实际需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高质量教育教学服务在内的内涵式发展[1],最终建成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教育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社会服务能力体系等高等教育体系;微观层面注重学习者个体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高质量,培养层次分明各有特色的人才。整体而言,在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需要高等教育系统整体自上而下准确把握和理性认识我国教育发展由规模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价值遵循和方针指导,加快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聚焦如何有效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6],以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为着力点,用教育现代化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赋能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当前,对于广大教育主管部门而言,面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和要求,当务之急是要准确认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其核心要义,端正认识教育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7]。
(三)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加快优化调整高等教育体系
客观而言,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既包括办学主体和机构的区域布局、层次类型等宏观结构体系,也包括高校和学校所在区域社会、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等外部关系以及高等教育外部治理体系等在内的中观结构体系,更要包括学校内部的学科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体系、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体系以及高等教育内部治理体系等微观结构体系。实事求是来讲,这些都毫无疑问地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院系领导集体从外延、内涵、具体工作措施和切入点、突破口等方面全面落实,切实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设想实现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进而建构出一系列可以测评高质量发展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甚至三级指标,让高质量发展理念摆脱形而上的阶段,成为可以操作、可以测量、可以评估考核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科学指标体系,从而推动甚至倒逼教育高质量发展从理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从各级行政部门各种红头文件和各级领导讲话中以及大会发言中走出来,从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学术期刊文章、专著以及咨询报告中走出来,走向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一线,走进学校内部治理实际,走入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走向教师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走进广大青年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教室、自习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和独立思考、批判性阅读等实际过程中。
(四)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校各方准确找准坐标方位与时代同向同行
对高校办学机构、办学者集体或个人在内的教育系统而言,要认真理解和认识当前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坐标体系中,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高等教育大循环系统中所处的行列位次、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学科水平和实力、一流的学者和学生、学术成果的产出、对国家和区域社会的贡献度等方面的实际坐标方位。紧密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情和各个高校的校情以及广大教师的教情和青年学生的学情实际,既要参照国际惯例又要参考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从而开发设计和模拟测算出包括但不局限于在校生数量规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的综合社会效益,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和品牌,学生及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口碑等因素的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函数模型,自觉将当前国内高校的章程校规、办学主体、权力主体构成等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以及包括学科专业建设实际、师资队伍状况,办学经费、奖助学金、学费返还率和报考录取竞争比例、生源质量和结构来源组成等实际办学条件纳入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格局中的内生变量,深入研究高等院校教育自身及其所在区域间的内循环,包括教师、学生、行政职员、社会用人单位等高等教育资源体系在内的国内高等教育中循环,以及教师和学生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等过程,跻身富有影响的代表性国际组织机构,参与国际事务治理的机会和能力、扮演的角色和影响、职级高低和话语权等高等教育的国际大循环,研究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关联交互以及相互影响等,最终准确求取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擘画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同心圆,确保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牢固树立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意识,坚决守住教育质量底线不放松不动摇
(一) 正确认识教育对外开放和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国教育大会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作出了科学缜密的顶层设计,擘画了教育“走向世界、拥抱世界和引领世界”的宏伟蓝图。新时代的今天,教育对外开放的蓝图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宽广、途径更加多元、影响更加深远。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尤其是切实推动和保证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既迫在眉睫,又恰逢其时。在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包括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和广大高校正确认识和理解贯彻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政策含义,树立正确的教育对外开放质量观念,将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纳入内涵式发展范畴来通盘考虑。
(二) 深化教育对外开放需要牢牢树立系统质量观念,通盘考虑,整体谋划
对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和监管部门而言,要强化质量优先的教育对外开放意识观念,支持国内大学主动加强和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从形式上签订校际交流合作协议,逐渐让教师、学生在课程、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培养体系、教材教辅、实验实践、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从选派学生扩展到双向选课、课程共享、学分互认、颁发学位,从外派教师到送出去、请进来,再到深层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因此,对于国内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当务之急是结合国际和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加快修改和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办学的考核与评价评估指标体系,把握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关注高等教育的学校、毛入学率、在校生人数、教师队伍、学科点、学位点、重点实验室等数量规模层面的显性硬指标的扩大和增长,向更加关注包括通识选修课程开设能力、开设门数、诺贝尔奖、普利策奖等奖项以及学生赞誉度、用人单位好评度认可度、学生家长推荐度、国际学生吸引力、国际同行公认的知名排行榜上的位次等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要围绕大学教育教学、知识传承与创造、国际化、服务社会等主要职能,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明确自身办学方向与定位、突出办学发展重点,聚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包括卡脖子、卡手腕、卡嗓子等技术障碍,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等关键着力点,树立鲜明的效果导向,用好办学评估考核这个“指挥棒”,鼓励和引导以及大力支持教师层面、学科专业层面、学院层面发挥非官方资源优势,积极推动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外的一流院校联盟、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搭建更多面向专业领域的特色中外院校交流平台,借助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的甄别遴选和推荐联系,服务国内高校国际化办学更好更稳地“走出去与引进来”,协助国内高校“找准合作办学伙伴”,推动高校和国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科研攻关、共建实验室和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实质性交流合作,依靠我们的学生、教师讲好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故事,讲好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大学内部治理体系过程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实践经验,讲好我们高校在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这一基本框架下的学术委员会、教工代表大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学生代表大会、妇女代表大会等基层治理实践过程中多元主体参与的共享共治模式,从而实现国际一流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共通共享共赢,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内部治理经验走出国门,传播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而相互借鉴、互惠共赢。
(三) 深化教育对外开放需要注重质量,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强调实效
无论是对国外合作兄弟院校还是国际学生规模,也无论是外籍教职员工还是科研合作项目,都不应再简单地以数量论英雄,以规模取胜,而是需要各办学机构真正转换教育对外开放办学的思维和思路,加快向“注重质量、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强调实效”的方向转型、转轨。对于高校而言,需要借助自身拥有的包括广大教师为主体构成的理论研究工作者群体和富有朝气活力的本、硕、博青年学生,以及博士后群体、专职科研人员、毕业生校友等人力和智力资源优势,通过人员交流互派、学生学分互认、科研团队深度合作等多种形式,构建“请进来和走出去”并存的人员交流合作模式,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尤其是同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一流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克服中外合作办学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视签约和挂牌剪彩仪式,却忽略了签约后的人员管理和教育引导;重视轰轰烈烈大张旗鼓选派教师和学生宣传,却忽略了对于派出人员的跟踪回访以及检验检测学习和研修成果;重视国(境)外友好合作学校的推介和签署合作协议,却忽略了构建高质量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开展语言和文化研修等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项目,却忽略或不注重甚至不愿意开展本、硕、博学位课程等周期长消耗大见效慢的长期项目;重视留学生规模总量上的扩大扩招,却忽略了留学生来源国别、区域等深层次的战略部署等在内的“五重视五忽略”形式主義弊病,建议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今天,下大力气、动真功夫解决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和国际接轨的留学生教育教学服务供给体系、开展既形式多样具有中国特色又遵循和尊重留学生来源地文化和价值观的课余活动,熟练掌握和运用国际通用语言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高水平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中方高校和外方高校人员平等参与深度合作的科技创新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把精力放在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上来,把重点放在盘活校内资源、推进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的创新实践上来,把工作重心放在确保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实效上来。
(四) 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实现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正确看待和积极回应青年大学生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发展路径和目标日益多样化的客观特征,切实加快包括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理念、模式、课程体系、专业设置等在内的多样化、系统化改革,鼓励各办学单位发挥优势特色,实现特色发展。把发展重点体现在一级学科方向和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按照教育规律设置一级学科,按照人才成长规律设置本科培养大类专业;重中之重是做好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支持具有特色的一流学科建设,构建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建立并完善长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8]。从一味追求合作院校和国际留学生的数量规模到强调办学水平、合作实效以及影响力和辐射半径,从国内高校将国际教育资源“拿来主义”似的“单向引进”到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经验、办学模式等全方位的“耦合共振”,从选派学生到境外短期交流交换到教师交流不定期互访互派和互驻,从课程远程共享共建到学分互认、科研国际合作[2],形成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更加主动、更重实效的大好局面。
三、加快构筑教育对外开放质量保障体系,保障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不跑偏
(一) 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要以有效提升和强化“四为服务”能力为导向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6]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改革教育评价为抓手,统筹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在合作办学理念与模式、人才培养方式、课程教材建设、内部治理体制机制、质量保障以及评价和学位认证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增强高等教育有效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能力[8],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四为服务”功能,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广大高校要加快更新教育发展理念,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背景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现实要求,探索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要立足于夯实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任务[2]。从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战略中的角色定位及其肩负的责任使命而言,教育对外开放既要兼顾更好服务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解决好人民群众海外留学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现实要求,更要着眼于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质量标准。
(二) 以深化改革为引擎全方位赋能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有效实现
客观要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抓铁留痕”的决心,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着力破除影响教育对外开放深入开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惯性思维、求稳思维和懒惰情绪,以“在地国际化”作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共生的辐射作用,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和海外留学教育朝着“重实效、重质量”方向加大改革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完善和优化对外合作办学结构布局,加快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推进和落实步伐,以学校品牌、教育质量、声誉口碑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在内的社会公众的认可度为办学最高追求。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快教育对外开放相关业务的“放管服”改革步伐[8],进一步深化完善和优化改革高校外事审批政策,持续推进涉及出国留学人员、来华国际学生、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以及国际研修生的签证[8]、创业、就业、实习、学位认证等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推进相关领域法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三)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破解制约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有效实现的难题
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及国际留学生招录层面实践上而言,贯彻落实教育对外开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思维定式和“数量规模至上的”错位工作理念。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9]作为建设高质量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一环[10],引进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教师的初衷在于丰富师资队伍组成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将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念和方法、管理经验,以及课程、教材内容等结合中国教育发展需求实际进行引进,供学习借鉴并不断转化吸收,然而,在论学历、“洋”出身等错位管理理念的作用下,导致盲目追求海外留学学习和教育以及工作背景,形成了追求海外留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的怪象,甚至出现网络上曝光的不出国门而拿到海外学位的“函授留学生”。国际留学生的招录也成了满足和迎合各种排行榜以及国际化办学评估指标要求的硬性指标,更多的是考虑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而缺少对于留学生的来源地、就读的学科专业、学位层次类型、学生学习能力水平[11]、自费和公费的比例等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国际留学生教育陷入片面注重数量规模,某些国家地区学生规模膨胀等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四) 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需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攻坚克难闯出一条新路
在全球范围内,大国霸权主义、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浪潮此起彼伏,毫无疑问使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亟须积极探寻和创新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新路径,勇于从困难中寻找机遇,化阻力为动力,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积极闯出一条教育对外开放的新路。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借助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四新”建设的契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进一步提升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体系,钻研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实际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素养等要求,修订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制定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计划,培养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有效解决战略性、制约性、瓶颈性的“卡脖子”问题。与此同时,要发挥高校自身学科和人力智力资源优势,積极推动实施海外学分课程、海外名校办分校、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课程共享等“在地国际化”对外开放办学方案,更加自信地坚持和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为教育强国战略建设汲取更加丰富的教育发展理念和经验,在守正创新过程中更加坚定地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推进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拓展,提升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为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更多中国智慧[12],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四、引导广大学生、学生家长等群体树立正确的教育对外开放质量观念
(一)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重新审视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的意义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13]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体系的关键。必须科学设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从而提升一流人才培养能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应注重提高质量[14],优化结构、促进公平,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发展[15]。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强劲动力,稳步提高全民素质、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支持[16]。
(二) 以《意见》为指南强化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为实现这一要求,在教育对外开放[17]的实践层面上不断加快优化出国留学工作布局,加强出国留学教育质量预警、分级认证和科学严格的监管,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鼓励和引导高校同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科研合作、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充分保障出国留学就读一流高校,跟随一流大师,到一流学科专业学习深造,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让广大留学归国人员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精、学有所用,用自己在海外高校学习的先进知识技术,更好服务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释放同国际上世界一流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交流的活力与创造力,激发重点学科、专业创新发展的活力,激发优势学科、优质专业反哺对外开放的潜力,提升高校办学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有效赋能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建设,有效助力人才培养,引导高校把世界一流[18]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办学理念、治学理念有机融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内部治理全过程。
(三) 立足“两个转变”的内在客观要求提升高校国际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建设
进入教育对外开放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经过了一个由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成为时代最强音,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阶段[11],一方面发展方式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内涵发展转变;另一方面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线上教学混合模式转变,治理方式从学习借鉴向自主创新转变,亟须拓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探索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19],探索创新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具体实践。
对于广大高校而言,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体系建设,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素质[6],通过严格把关和竞争性遴选,选派到世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进入世界一流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师从世界一流大师。选派工作既要达到优中选优,更要强化选派工作的“輻射”引领作用和“反哺学科建设”,从而实现选派一个成熟一个,选派一批带动一群,帮助院校“练好内功”,为创新驱动、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对于家庭家长和学生个人而言,要理性选择海外留学院校和学科专业,实现个人学业发展和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
五、强化教育监管部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意识,做好监管服务,扎牢质量认证篱笆
(一) 客观看待和正确处理教育对外开放中的短板问题
实事求是而言,对照新时代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教育对外开放,尤其是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的辐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有待进一步扩大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给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从教育对外开放的实践过程而言,2020年,客观上暴露出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过程中的一些短板和弱项乃至政策监管的盲区。譬如,对于留学人员的学历学位质量认定标准问题,对于在线课程导致的出国留学质量不稳定、无保障等问题,留学中介的监管问题,外方合作院校打擦边球违规办学问题,等等,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会引发社会公众对于教育对外开放质量的高度关注,从而引发社会舆论甚至成为重大舆情事件,严重影响甚至损毁党和国家的形象。
(二) 教育对外开放必须始终不渝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使命担当
党中央不断健全和完善教育领导工作体制和政策机制,新发展阶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20]。建议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包括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以及全国各高校间的对外开放办学协调联动机制,综合考虑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国际学生课程学习、论文质量、同行评议以及社会公众和主流媒体的口碑等因素,试点实施富有争议或者受到预警的海外院校学位论文的专业审查工作,根据学位论文评价状况推行海外学位的分级认证制度,加大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力度,强化驻外使领馆教育处、外方教育主管部门、国/境外合作院校、公众主流媒体舆情、留学归国人员群体组织间以及出入境管理部门等部门间的合作联动机制,利用教育大数据在内的技术手段加强教育涉外监管的智力技术支撑,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海外留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焦点问题领域的信访举报和监督受理等信息公开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关注、关切和关心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和海外留学教育质量[21],有效防范化解教育对外开放质量保障风险。全面激活和进一步强化教育监管部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意识,做好监管服务,扎牢质量认证篱笆,做到海外留学教育质量“守土有责”,让党和人民放心。
(三) 用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服务和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既要很好地吸收和汲取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办学理念、学校内部治理以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经验教训,精准对标国家发展和建设各项重大战略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妥善处理好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标准体系的辩证关系[22],妥善处理好教育对外开放的速度、规模、质量与公平、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在遵循教育规律中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教育对外开放的更高目标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办事,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行稳致远、取得实际成效的有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为准确把握教育规律、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为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高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按规律办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到影响教育对外开放的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政策机制[23]、实践和理念等諸多因素,从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教育现象中洞察把握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生产方式变革、教与学关系变革等新的发展趋势,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优化和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通过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必由之路[2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在“两个大局”背景下,高等教育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抓住重大机遇,促进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教育强国与人的现代化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2):5-26.
[2] 张雷生,袁红爽,王璐琪.推进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2,11(5):17-21,61.
[3] 王洪才.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意蕴与实践[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1(1):9-17.
[4]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9.6%[EB/OL].[2023-03-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9492081829834314&wfr=spider&for=pc.
[5] 杨尚昆,杨智慧.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意涵、基本特质与时代路向[J].理论月刊,2023(3):63-71.
[6] 韩喜平,郝婧智.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8-14.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3-03-16(5).
[8] 张雷生,王璐琪.强化教育高质量服务能力赋能教育强国战略[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6):1-8.
[9] 王洪才,靳玉乐,罗生全,等.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多维思考与协同推进[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1):1-21,68.
[10] 史秋衡,张纯坤.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博弈困境及战略调适[J].江苏高教,2022(8):24-29.
[11] 史秋衡,张妍,卢美芬,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路径与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1-18.
[12] 管培俊.以人才引领发展理念建设教师队伍人才高地[J].教育研究,2022,43(9):118-129.
[13] 游旭群.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科体系的意义、特征及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6):5-13.
[14] 徐赟,董永贵.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逻辑结构、现实基础与基本理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1):21-28,39.
[15] 眭依凡,俞婷婕.大学文化及其思想演进:一种历时的观照[J].教育研究,2023,44(1):118-127.
[16] 付钰,李爱霞,靳伟.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J].现代教育管理,2023(2):12-21.
[17] 肖京林,王靖.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内涵、语境与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1(1):18-26.
[18] 王钰慧,孙雷.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10-13.
[19] 宫福清,方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逻辑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3):25-29.
[20] 葛道凯.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2023(2):31-39.
[21] 杨洪英,陈国宝,刘承军,等.“双一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逻辑依归、问题表征与应然路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3,395(3):47-57.
[22] 钟秉林,南晓鹏.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考[J].教育研究,2021,42(5):108-116.
[23] 胡鞍钢.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与评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2):1-18.
[24] 罗建平,桂庆平.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六[J].教育研究,2022,43(6):4-18.
Abstract: Education opening up has been 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role and a crucial sector for deepening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nd for promoting to learn from abroad universities experiences on how to cooperate with other universities and to raise the understanding and political mutual trust. Facing forward the new era, we should focus on assuring and rais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opening up and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its importance and role for realizing the strategy for strengthening China through education, and to deal with the inner-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y for strengthening China through educ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n the base of the deadline for assuring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we should promote the education opening up policy continuously, and constru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pening up system from a series of links such as enhancing quality awareness, strengthening quality concepts, focusing on the quality assurance, improving quality testing and implement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hen empower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the ambitious goal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 opening up;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責任编辑 周沫)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项项目“提升新时代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略研究”(2020SZQH18);吉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SKX2022013);吉林大学2021年国情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经验与改革成果”
作者简介:张雷生(1975—),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内部治理、区域和国别教育比较研究,(E-mail)zhangleisheng999@jl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