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语文要素 重构语文能力
2023-09-06钱石梅
☉钱石梅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实施,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改革,涉及了新旧教材的过渡衔接、内容解读、策略转变等等方面。然而,却有许多教师对于新教材目标中的“语文要素”概念认识不足,理解不透,缺乏深思体悟。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从聚焦“语文要素”深研其与“语文能力”间落差的成因,寻求语文要素向语文能力转化的诸多策略。
一、语文要素和语文能力之间形成落差的成因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编排具有诸多亮点,语文要素就是最关键的亮点,它涵括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学策略与学习习惯。语文要素往往借助于“单元导语”来显性呈现,在“课后练习”与“交流平台”这两个板块来进行延展,形成了三点一线式的完整体系。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语文要素落到实处,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然而,通过一两年的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笔者发现了,语文要素和语文能力这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落差。审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其成因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素养目标不明确
语文要素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其他层面的基础要素还要不要落实呢?倘若只讲语文要素认真落实,教学的范式又要怎么落实呢?语文课堂上常常出现了“满堂灌”的现象,抑或是平淡无味的“问答课”,这些就是素养目标的不明确所致的后果。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其中的“单元导语”板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核心语文要素是“从阅读的内容去想”,“交流平台”板块所明确的语文要素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或“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东西”。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是不是只落实“想象”这一语文要素呢?《草原》这一课文是文质兼美的篇章,朗读指导、字斟句酌、体悟感情等语文要素还要不要落实?细细分析,似乎有更多的语文要素要落实。由此看来,语文素养目标不明确,教师就难以确定主要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取舍,又是怎样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渐进生长。
(二)内容选择难确定
在明确了素养目标之后,那么选择怎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更为合适呢?许多教师面对着新的教材,往往难以对教学内容有合理的取舍。造成这些教师教学茫然境况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知道哪些教学内容能够架起语文素养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桥梁。选择的内容难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也就往往不能有效突破,语文要素也就不会充分体现。
例如,教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教学的主要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大胆地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立足于课文中的哪些语言来教学?怎样催动学生的想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之美?教师就要思考选择课文文本中的哪些具体内容来展开分析,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因而,倘若要打开语文要素与语文能力之间的阻隔,就要让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能力培养链接起来,促进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逐渐让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活动开展不充分
我们也常常发现,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定位也很精准,内容条块也很分明,可是教学效果却不是太好,这个问题就出在了教学活动的预设上。语文教学实践表明,怎么来落实语文要素,就要通过语言的具体实践来实现,即为学生设计可以进行语言运用的多样化活动。所以说,高能耗低效率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开展的语文活动不充分。当然,这里的不充分主要存在于:活动的环节处理不当,难以体现中心;时间的分配不合理,未能发挥学生的个性;活动的形式单一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在不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语文课堂的参与率不高,大多数学生的情绪是低落的,是被动地牵发。
纵观上述的三个方面原因,语文要素就难以与语文能力之间形成对等关系,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能力发展与学科素养培养也就难以实现,二者之间的落差也就渐渐形成。
二、语文要素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契合点
语文要素与学生能力之间的落差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倘若不能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来进行教学,那么,语文要素与学生语文能力二者之间也只能是形影相隔的不同部分。大家都清楚,语文能力实际上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简称语用能力,即听、说、读、写四个层面要素。[1]语文要素与学生语文能力之间的契合点就是指要素的落实向语文能力生长的落脚点,或者说叫结合点。那么,如何让上述中二者之间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呢?
(一)深度思考抓起点
首先,教师要能够积极树立语文要素观,明晰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其次,教师还要树立单元整合教学观,纵观整个单元,从单元教学的导语、单课练习与交流平台三个板块入手进行,用创新整合的语文教学思维来把准语文要素,准确定位好听、说、读、写四个层面的训练生长点。
假设时钟信号在参考时间0时刻变化,那么时钟信号在触发器i和j上改变的时间分别是xi和xj.为了满足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因此需满足以下公式: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笔者就能抓住语文要素的训练起点,单元导语要素就是“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小田鼠弗雷德里克》一课教学就能将其落实到“从课文部分、全文的角度分别提出问题,并有序罗列出来”。《蝙蝠和雷达》一课教学从“课文内容、基本写法与生活实际等层面提出学习问题,并进行合理分类”。《小电影院》一节课设计从“助推课文理解、引发深思等层面将语文问题进行整理,并筛选出有建设性的问题”,等等。
当然,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与学习起点也是确立语文要素和能力发展之间契合点的关键依据。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能找准学生的已有能力与基本要素的关联,并在有序列出、问题延伸的基础上对解决问题进行合理统整,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结构化发展。将语文要素与语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既助推了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又能对具体学情有预前判断。
(二)左顾右盼把坡度
语文要素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上是呈螺旋上升式发展的,同一要素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了要求。这就要我们教师能够着眼于教材编排的前后不同年级、不同单元,即教师既要放眼语文整个教材体系,又关注语文单课教学。
例如,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概括”这一基本要素,就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过程,即学生从初步学会“概括”语段语义到概括能力的形成,从初步学会概括一件短小的事情到长篇多文本概括。当然,概括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促进学生在掌握语用规律中习得这一能力。因而,语文教师还要积极思考:今天落实的是哪一个语文要素?它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哪个层面?学生在这一要素方面的水平又向什么方向去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什么要素?现在如何?未来怎样?唯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要素向语文能力的转化形成坡度感与层次感。
(三)基于文体立目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虽然不用给学生灌输更多的文体语法知识,但是教师要能促进学生形成文体意识。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基于文体来落实语文要素”,认真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语篇的不同文体特征,逐步树立文体意识,落实好语文整体单元要素,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积极落实的教学问题。
不同文体在不同学段的语文课本中的编排也是极具科学性、合理性的,皆是顺应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规律的,与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也是相符合的。当然,每一种文体也皆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它能将诸多语文要素有效链接起来。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深度解读语文要素,关注到不同文体的不同优势特点,特别是在追寻语文要素的落脚点时,要能紧紧抓住课文文本的结构形式来串联与统整语文要素。例如,分析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小说中的语文要素,教师就可以侧重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受到小说文本中人物形象特征:一是抓住人物的特征性语言、动作与心理变化;二是关注小说中的主要故事情节,透析人物的关键特征;三是赏析小说中环境描写,感悟对人物性格特征的烘托。把准了文体的特征,语文要素与语文能力之间的结合点就有迹可循了。
三、语文要素向语文能力转化的支架建构
(一)驱动式架构
驱动式架构是以驱动性导学问题引领为载体,在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介入,力求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果。它能引发学生对语文要素的认真思考与积极探索,并且是以趣味化、轻松化的方式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投入。
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时,他给学生设计了“调查报告”这一学习环节,实现了驱动式学习架构:倘若你是西门豹,当你认真地了解到邺地方的天灾人祸的实情后,你会和国君怎样去汇报这件事呢?尝试写出一份合理的调查报告来。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复述课文内容”这一要素时,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很单一的,如“现在有谁来复述一下这篇课文?”这样的问题式架构显得很单调,有谁会喜欢呢?有时候,教师也会提出框架式要求:现在我们再复述一下课文,要能讲清楚课文中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与结局,抓住重点内容来复述即可。这样的架构也是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力的。
驱动式架构的设计应该关注其情境性[2],并能考虑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倘若情境不够生动,学生也就不会感兴趣;倘若过难或偏易,就难以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因而,要让驱动式架构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具有生动性,要能够引发语文高阶思维的发生。
(二)训练式架构
训练式架构一般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一个时段后出现,它能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巩固理解。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人们也常说:“熟能生巧”,语文要素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相对难懂的,往往是隐藏在训练的形式之中,在具体的训练中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建构,并逐渐转化为语文技能。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针对“研读对话,感悟友情”板块,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训练式架构: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它们是一对十分要好的朋友的?请你尝试着用如下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当红头——,青头就——。”先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理由多。
这一架构让学生从通篇整体层面来把握了文本内容,经历句式练习,将思维与语文表达融为一体。教育大家薛发根也曾说过:“语文学习要有‘量’的积累。”因而,训练式架构要有思维的含量,要能让语文要素凸显思维的整体性、发散性等品质。
(三)图表式架构
图表式架构是一种可视化的呈现信息方式,适合于承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如解释、分析、归纳与评价等等。它可以出现在语文学习活动的很多时候,可以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放在结尾进行总结,呈现也是十分灵活的。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笔者就为学生设计了“画线路图,列主要词句”的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用画波浪线的方法来找出牛吃草的一些语句,制作成语文知识卡片;其次,让学生在导学单上用红色箭头来标出在牛肚中旅行的线路;最后,让学生充当小博士,说说是如何在牛肚中进行旅行的,并能进行语言口头表达。
采用图表式架构,可以有效理清学生的语言理解路径,可以聚焦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语文要素,同时也提升了语文学习的效率。[3]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要能积极促进“语文要素”向学生“语文能力”的转变,有效搭建语文学习活动的架构,在语文文本理解、语用实践、教学反馈等一系列活动中优化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文本深处,让语文要素能够更好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