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课语言鉴赏教学探究
——以人教版高年级语文教学为例
2023-09-06王国珍
☉王国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出:“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为想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通过开展高效的语言鉴赏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生态环境,使其在品味语段、咀嚼字词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巧妙,在深入研读过程中掌握典词佳句,自然建立语用基础能力。
一、开展语言鉴赏教学的意义
语言的魅力,在于其能够承载思想,就像平静的水面,将世界映照其中,凸显事物的本质。语言承载了知识与智慧,承载了爱和温情,语言促进交流、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不断交换思想、促使人们获得生活的热情。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值语感发展的黄金时期,开展行之有效的语言鉴赏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在细致品味中,感受中华文字的生机魅力、感受字里行间中作者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感受文字无声却震耳欲聋的意境,从而逐渐深化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以及运用,掌握在不同情境之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1]。
由此可见,语言鉴赏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并开展多样化的语言鉴赏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技巧,在练词析句中促使其提高自身语用基础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语言鉴赏教学策略
通过对语言鉴赏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可知,帮助学生建立语用能力是核心素养下的全新要求。因此,教师应以阅读为抓手,在实际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文本鉴赏、批注阅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在深入探究中丰富自身情感体验,在鉴赏中建立词句学习的认知基础。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语言鉴赏教学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建议,以供广大教师借鉴参考。
(一)自主批注,交流阅读感受
阅读是从字句中提取有效信息、感受蕴意情感并进行自我吸收与消化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在对文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缺乏细致阅读意识,一目十行、草草了事,这为语言鉴赏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较大阻力。为及时改变这一弊端,教师应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其传授“批注式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技巧,表达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语言鉴赏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课题为例,本篇文章以生活化的语言展示了“我”与母亲之间的故事,细腻的文字凸显了母亲对“我”的浓浓的关心与呵护。由于学生初始接触批注式阅读,经验较少,不知如何批注、在哪里进行批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批注阅读前,先为大家展示自己的批注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观看,梳理批注技巧: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方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批注:文字下方画“——”即为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以空间低矮、潮湿颓败、光线阴暗等形容词汇,凸显了母亲工作环境的破败,并为后续引出“我”要钱买书做好铺垫;文字下方画“~”部分代表了“我”在母亲工厂时的感受,引出后续“我”感觉到母亲的不易并将买书的钱给母亲买罐头;文字下方带“·”,则为值得积累的好词。
基于教师所提供的批注范例,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在文本旁标记自己的所思所感以及疑问,并在班级内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进而积累丰富的批注经验。
如上,通过自主批注阅读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改善一目十行的不良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细致阅读批注意识,为开展语言鉴赏、提高自身语用能力奠定基础。
(二)设计疑问,引导深入阅读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基于对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考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大家在文本阅读时易忽略的内容提出相应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推敲与思考,在赏析中挖掘语言的美感,促使学生深度阅读,养成细致阅读的好习惯,提高对语言美的认知[2]。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课题为例,本篇文章讲述了主人公八儿在腊八节当天喝粥的全过程,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具有生活味道的腊八节景象。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第15 自然段中描写锅内腊八粥的细节展开,然后提出问题:“文中写道:‘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会变得粉碎’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大家想一想‘跌’与‘脱’都是动词,是指有生命的物体才能够完成的事情,在这段描写中,栗子与花生均无法完成这两个动作,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描写的好处在哪里?”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家纷纷将目光转向第15 自然段,详细阅读作者所描写的腊八粥在锅内时的状态。在经过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后,学生指出:“我认为跌和脱两个字在句子中使用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它可以使句子的描写更加生动。”还有学生提出:“我试着把跌和脱利用别的词语换掉,但是感觉还是没有这两个字好,母亲将栗子倒入锅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跌’来形容,感觉像是栗子不小心掉进去的一样,显得十分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在问题的指引下,大家都能够积极动脑思考,逐字逐句推敲词语的使用价值,从而提升对语言美的认知。
如上,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以问题支架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使其在语言鉴赏中产生独特的感受,逐渐形成细致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替换字词,开展细致品读
我国知名作家臧克家曾说过:“对于锤炼字句,我一向是不放松的。为了一个字的推敲,总是付出许多时间和心血。”语言的精妙在于不同字词在不同意境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诗人贾岛曾经在创作《题李凝幽居》中对“僧敲月下门”以及“僧推月下门”进行反复斟酌,最终定下“敲”字,使得此诗流芳千古。在语言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同样也可以用替换字词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感受文本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字词,从而促使学生思考此字词在语段中运用的意义。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课题为例,本篇文章为大家介绍了荷兰这个国家,围绕荷兰的草原展开描写,充分凸显了牧场之国的美丽景象。在第三自然段中,介绍荷兰原野景象时,作者这样写道:“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教师抓住此句话中的“镶嵌”一词,引入“镶嵌”词义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将“镶嵌”改为“覆盖”“位于”“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将“镶嵌”替换成以上三个词语,鼓励大家尝试替换并朗读,谈一谈这些字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生1:“我认为将‘镶嵌’替换成‘位于’与‘在’,无法突出原野的广阔无垠,显得十分普通、平常。”
生2:“‘镶嵌’通常被用作形容珠宝的情景之中,作者将碧绿色的低地比作珠宝,运用‘镶嵌’一词,颇具精妙之感。”
生3:“‘覆盖’一词代表大面积地盖住,而作者想要凸显的意思应该是运河数量较多,草原十分广阔,因此用‘镶嵌’一词更好。”
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纷纷表达自己对于“镶嵌”一词在句中的使用价值,见微知著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感,使其在不断推敲中提升自己的语言品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如上,通过替换字词的方式,能够突破传统鉴赏教学桎梏,帮助学生在多样化的情境下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促进其语用能力的发展。
(四)联想画面,体会语言美感
为帮助学生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并在鉴赏中提高自身审美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开展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走进语言描绘的情境,加深对抽象语言符号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激发自身内在审美本能。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课题为例,本篇文章以“蒙汉情深”为暗线,通过对草原景象以及草原人民生活的描写,为大家勾勒出一幅广阔、生机勃勃的草原景象。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老舍先生的视角,跟随其观赏角度,谈一谈自己对于草原的感受,说一说自己在读到此句时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针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学生进行细致阅读,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读到: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幅优美、柔软、平和的草原景象。与我想象中气势磅礴的草原景象不同,老舍先生所描写的草原是平和的、宁静的,使人心旷神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在读到这句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想象到了绿色的草原,从远处观看羊群,白色点缀绿色,明亮、瞩目,带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美的享受。”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文章中末尾提到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展开,鼓励大家结合课文中的例句,分析为何作者“不忍别”,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草原人民的热情奔放。
如上,通过画面的联想,能够促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景象,在唤醒潜在审美本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深处的力量,有效提高鉴赏质量。同时,在学生开展联想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文本主题,为其播放音频,从而使学生沉浸在美妙的乐曲中,通过阅读联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巧用朗读,加深审美体验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朗读是当前语言鉴赏教学中的常规方法,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要时刻秉持“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思想理念,指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活动之中,并对其在朗读中的语速及声调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鉴赏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文字无声的力量[3]。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课题为例,本章故事讲述了渔夫与妻子在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收养已故邻居孩子的事情,以大量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将夫妇二人的优秀品质凸显得淋漓尽致。结合文章,教师可以鼓励大家与同伴之间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别扮成渔夫和渔夫妻子,联系故事背景进行朗读,充分读出人物的情感。在学生配合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在第一段中,描写了海上风暴的景象,澎湃的海浪、轰鸣的波涛、怒吼的狂风凸显了海上气候的恶劣以及渔夫打鱼的艰辛,并为后面叙述做好铺垫。在读到此段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刻意提高语调,表达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意味,渲染紧张的气氛。当读到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人物角色,试想在贫苦的生活中自己将邻居的孩子抱养过来,丈夫却不知情的忐忑心情,并指导大家在阅读中转换语调,突显疑虑、担心的情感。通过有效指导,能够使学生将语言外化为声音,对语言的艺术性产生“再发现”,从而在良好的情境中提升审美体验。
如上,通过朗读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从字句中品味作者所传达的意味,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在加深审美体验的同时,帮助其感受语言鉴赏的魅力。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鉴赏的重要作用,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良好的鉴赏学习环境,带领学生沉浸在文本中,赏析关键语言素材,加深对语言美感的体会。在长期训练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在基于文本细读的语言鉴赏中实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核心素养,为后续参与初中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