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路径浅析

2023-09-06魏薇薇

小学生 2023年9期
关键词:科学游戏教育

☉魏薇薇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爱玩游戏、活泼好动的年龄段,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游戏是以游戏为形式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促使学生感知学习的乐趣与科学的魅力,实现在学中玩、玩中学。

一、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原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教育游戏时,必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效性原则。由于游戏具有不可控性,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玩开了后可能造成课堂秩序失控,这就需要教师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托,从智力启发、兴趣激发、知识教育、思维引导等方面来设计教育游戏,促使教育游戏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成效。例如,针对《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的内容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吃馒头”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馒头这位特殊的旅行者在身体内所经历的部位以及发生的变化。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吃东西是不被允许的,因而,学生会对这样的游戏活动充满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迫不及待地开始咀嚼馒头,在活动体验中感知食物的消化过程。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人体轮廓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推测食物经过口腔后会继续经过哪些器官?发生什么变化?并鼓励学生动手绘制消化器官的模型拼图。通过这样的游戏设计,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更加深入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外形,获得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2.启发性原则。教育游戏的融入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学科知识,这就需要充分彰显出学科的特点,实现对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双重启发,如此方能达成科学教学的目标[1]。要想凸显教育游戏的启发性,小学教师在科学教学环节应当准确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结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来设计教育游戏,以此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有效实现科学教学目标。例如,讲述《多种多样的植物》时,如果教师直接介绍植物的特点和种类,极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考;而若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设计“植物迷宫”的电子游戏,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思考主动性,有效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具体的游戏关卡为:①走出开花植物迷宫:根据提示找出屏幕中的开花植物,全部找出方可进入下一关;②走出不开花植物迷宫:根据提示找出屏幕中的不开花植物,全部找出方可继续闯关;③走出植物知识竞答迷宫:根据提示正确回答出不开花植物与开花植物的有关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继续闯关;④植物狂欢派对:屏幕中显示的篮子上面写有随机变化的字样,如苔藓类、藻类、蕨类、花、茎、叶、根、种子、果等,通过控制篮子来接住屏幕上方掉落的植物或植物部位。这样的游戏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启发科学思维。3.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参与热情,而教育游戏的融入能为科学教学带来动力支撑。如若教育游戏缺乏趣味性,学生在游戏的参与环节可能会逐渐失去热情,继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每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则会对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和后续的教学节奏造成不利影响。可以说,趣味性是保证教育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支撑,也是对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例如,讲授《磁极的相互作用》时,教师可以设计“前进吧!小车”的游戏活动,即,将一块磁铁粘贴在塑料小车尾端,用手中的磁铁(不接触小车)推动小车后退或前进。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对其中原理的探究兴趣,进而为后续的课堂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加深对磁铁“异性相斥、同性相吸”原理的理解。

二、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途径

第一,巧设游戏内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教育游戏时,教师应当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年龄阶段特点,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巧妙设计教育游戏的内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以《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为例,很多小学生对布料的材质充满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授环节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绒、纱布、棉料和丝绸,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触摸,并告诉学生棉料和绒多用于冬季的防寒保温,纱布和丝绸多是夏天经常穿戴的面料;然后,组织猜谜游戏,即蒙住双眼去触摸与猜想材质,促使学生在游戏中知晓冬季所穿的雪地棉是由棉料构成,而夏天所穿的美观轻盈的裙子是化纤、丝绸等布料,进而加深对本课知识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游戏与生活实际相贴近,操作简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主动观察身边的材料。

第二,注重目标分层。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多是围绕教师进行,要求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但由于学生的发展不均衡,缺乏较强的自控能力,很难做到自主学习,甚至会沉迷于无关于学习的活动。在教育游戏的融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目标分层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合理掌控游戏时间,在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均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后及时终止游戏,有效回归到学习主题,以免学生过度沉溺于游戏[2]。以《食物链与食物网》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喜欢的生物进行角色扮演,构建谁吃谁的食物链,并且食物链随生物的增多而不断增加和交叉,进而形成食物网;然后,趁势导入本课的重点内容,引入食物网和食物链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展示食物套筒,鼓励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来猜测其具体的使用方法,尝试用其构建一条食物链,并通过多组食物链来形成食物网。目标分层的运用既能帮助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来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又能帮助基础好的学生深度学习科学知识,促使基础差的学生逐步获得提升。

第三,鼓励积极参与。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教育游戏,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呈现趣味性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游戏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性格、认知和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当帮助其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以便全体学生都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3]。以《使用工具》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螺丝钉、螺丝刀和质地松软的木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螺丝刀将螺丝钉拧进木条。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男生的动手能力都明显强于女生以及性格内向的学生,其能根据教师的演示和指导轻松通过反转和正转的方式拧进、拧出螺丝钉。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教育游戏的乐趣,教师可以鼓励动手能力不强以及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多次练习,让其通过亲身参与和熟练操作来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进而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乐于主动参与,获得动手能力的提高。

第四,创设科学情境。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设,对教育游戏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在现代化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很多新型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的观看进行互动学习,更好地融入到游戏教学活动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声音和视频也相对敏感,故而多媒体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为游戏化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4]。以《一天的食物》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早餐、中餐和晚餐,通过分享来强化口语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改善因害怕或害羞导致性格孤僻或不敢发言的现状,在简单的交流中放松心态;然后,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与食物相关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充分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粮食;接着,组织“你比我猜”的小游戏,即一位学生用手比划与食物相关的形容词,由其他学生挨个进行传递,最后一位学生猜测食物的名称。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与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第五,构建学习小组。小学科学教学不只限于对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融入教育游戏时,应当通过学习小组的构建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即秉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让各层次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能学有所得,获得团队协作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5]。以《寻访小动物》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鼓励学习能力和性格不同的学生自由组建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5 轮答题,即:识别老师随机拿出的带有动物图像的卡片,例如鳄鱼、长颈鹿、斑马、狮子、大象等,若是组内成员所回答的动物名称错误,则由组内其他成员接替作答,答对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另外,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所观察的动物,即:一名学生对动物名称进行记录,其余成员则说出动物喜欢吃的食物或模仿动物的动作,然后组内成员轮流记录和模仿。这样,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彼此之间的情谊,获得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发展。

第六,开展游戏实践。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育游戏的融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兴趣是学生了解与探究某项事物的前提,而科学课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后,往往会自觉主动地发现和探索科学,进而为后续的学科知识学习打好基础,提高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播知识,因此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充分了解,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实践活动,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6]。例如,学习《运动与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准备塑料、毛线等材料,在课堂学习时进行简单的小游戏,如,反复摩擦塑料与毛线,然后用塑料吸附头发丝、米粒等小物体。学生会发现这些小物体被吸至塑料上,进而能够理解摩擦生电的原理,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记忆。

三、结束语

教育游戏是围绕某项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游戏,其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和严肃性的特点,即,基于已有的理论课程来引入相关游戏元素或转化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体验来学习与实践理论课程。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教育游戏时,应当多角度、全方位认识教育游戏的内涵及意义,秉持实效性、启发性、趣味性的融入原则,通过巧设游戏内容、注重目标分层、鼓励积极参与、创设科学情境、构建学习小组、开展游戏实践等方式来实现科学教学与教育游戏的完美融合,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猜你喜欢

科学游戏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