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策略

2023-09-06☉杨

小学生 2023年13期
关键词:提质数学教师双减

☉杨 岩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双减”政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落实,也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方向,即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关注教学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帮助学生减轻学业压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当堂掌握,进而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实现减负提质成为研究重点。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尽管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倡导多年,很多教师已经开始在教学活动中逐步落实,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依然固守原有的教育观念来展开教学活动,尤其是对小学数学科目,鉴于其需要通过大量做题巩固数学知识、锻炼计算能力的特点,部分教师仍会选择压缩数学知识的讲授时间,而把时间留给学生大量做题练习,殊不知这种教学观念不仅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还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大量的无效做题反而制约了其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数学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会认为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在逻辑上较为简单,在内容上也不复杂,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会直截了当地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和概念,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逻辑思维的认知水平等因素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导致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而这种“我说你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学生在长期的被动学习中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数学教师忽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直观反馈,体现出教师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有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会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指标。这一片面认识,直接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自身教学技能及课堂内容的提升和改进,导致“唯分数论”深入课堂教学,不利于教师课堂目标的顺利达成,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

很多学校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仍旧习惯于以学生的考试结果作为评判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重知识,轻技能”,使学生为了提升学习成绩成为专业“做题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和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是相悖的。而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中心,对现行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就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真正实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减负提质的教育目标,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

(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重视,导致学生的日常学习任务繁重,既要面对学校的课程考试压力,又要面对课外辅导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高压学习下容易出现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双减”政策的提出,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减负提质,能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促使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及学习接受程度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业压力,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双减”政策,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明了方向,而提高教学质量同减轻学业负担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教师通过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率,进而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业负担。因此,“双减”政策背景下要在小学数学课堂达成“减负提质”的教育目标,教师就要对“双减”政策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最终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实现减负提质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内容,提升探究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优化,尤其是在设置课堂问题时,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保证各问题之间的逻辑相关性。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体系,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时,教师便可在课前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设计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对本堂数学内容有清晰认识。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一共安排了两辆车,每辆车可以坐50 人,那么一共能坐多少人呢?”这时候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将两辆车可坐的人数简单相加得出计算结果,教师对此可以给予鼓励,同时将问题进行改动,如“假如一共安排了五辆车,每辆车坐20 人,那么总人数又是多少?”教师通过增加计算难度,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还可以鼓励学生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结果,最后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教学主题。教师通过巧妙设置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对本堂要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了初步了解,让学生意识到运用科学有效的计算方法能大幅提高解题效率,从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最终推动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增强师生互动,打造趣味课堂

当前,教育部门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增加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双减”政策更强化了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教学要求,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遇到数学难题时,能够主动同老师交流,寻求老师帮助。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难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即时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使其适应学生的学习节奏。教师还可以打造趣味游戏课堂,使其在迎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特点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减负提质这一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帮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一个初步认识。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学楼前的草坪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计算?请大家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再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哪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例如课本、课桌桌面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课本封面、课桌桌面进行测量,计算出它们的面积。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能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知识完美解决,以此提高课堂活动质量,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勇于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同时为了顺应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把控好课堂教学节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完成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1]。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以此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当然在操作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注意事项及制作流程,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活动,待学生操作完毕后,教师顺势引入表面积的数学概念,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六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一理论更易接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安排学生动手实践,不仅使其对抽象的立体图形有了清晰认识,还促进其抽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最终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数学体验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2];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对数学知识真正做到会学习、爱学习,进而减轻数学的学习压力,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上节课讲过的《认识人民币》,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一个学生扮演菜店老板,一个学生扮演顾客,教师制定好商品价格后,将练习钞分别交给卖家和顾客,之后展开“买卖”活动,在一买一卖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同时还帮助学生掌握了100 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同学对买卖双方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借此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专注度,在全员参与中提升学生的灵活反应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把控好课堂活动节奏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完成对本堂数学知识的巩固。

(五)制定个性作业,巩固数学知识

“双减”政策提出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作业,以此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巩固数学知识[3]。教师要针对接受程度和思维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作业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针对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布置思维拓展型的作业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针对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可以制定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习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夯实数学基础;针对学习能力较低,对数学知识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针对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典型习题,帮助学生在攻破数学习题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自信。教师通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定制个性化作业,能促进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进而达成减负提质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达到减负提质的教育目标,就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通过优化课堂内容、增强师生互动、创新教学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定制个性作业等方法来逐步落实。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快速掌握课堂知识,可以减轻学生课后学业负担,使其在趣味课堂中获得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实践,完成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并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

猜你喜欢

提质数学教师双减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为城市提质而歌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