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法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2023-09-06赵建博

小学生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情境数学

☉赵建博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活泼,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基于此情况,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适当引入情境教学法,通过打造趣味式课堂情境,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养成对数学问题主动探究的习惯,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对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对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会依赖于自己过去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为主,且课堂目标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造成教师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掌握了多少知识缺乏清晰的了解,使学生在被动学习中逐渐消磨掉对数学科目的学习热情。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不仅表现在教学态度上,还表现在和学生的互动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讲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学生遇到难理解的知识点没有机会向教师请教。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无所知,最终导致师生间沟通受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难。

(二)教学技能不强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教育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教师在提升教学技能方面的意识不强,无法将教育方针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会遵循“以学生为学习中心”这一教育教学理念,但在课堂上过度“放纵”学生对数学难点展开讨论,没有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导致课堂教学节奏被打乱,无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这一情况的出现恰恰说明教师的教学技能欠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不够,对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教学内容抽象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对于思维发展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在理解数学概念和某些理论时仍然会有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端正教学态度,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遇到的难点有清晰把握。随后,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展开重难点专项训练,帮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对数学难点的掌握。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数学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仅凭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往年的考试难点,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来说学起来反而更抽象难理解了。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情境化教学的运用,能将抽象晦涩的数学概念生动形象化,使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在实际数学课堂中,教师针对本堂课程中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创设相应的情境,并通过设置问题、利用多媒体、设计游戏等方式将学生引入该情境,激起学生对数学难点的探索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掌握这一难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1]。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说偏抽象,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化教学,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通过打造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场景,能帮助学生简单快速地理解数学概念。在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教师利用情境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其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主动思考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得自信心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一)善用问题情境,导入课堂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在导入新课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此为基础,设置有趣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参与中激起对问题的主动探究欲望,进而顺利引入新课学习主题。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假设现在我买了六本书,要分给两个人,使他们拿到的书的数量相等,那么每人分得几本?”为了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不要用语言回答,而是通过拍手次数来回答。“啪!啪!啪!”学生拍了三下,教师继续提问:“有两本书,分给两个人,每个人拿到的书都一样,那么每人能分几本?”“啪!”学生依然很自信地拍响了手。“那么只有一本书,分给两个人,每人能分几本?”这下,学生们愣住了,他们开始想办法表达“半本”,不能说话就写,可怎么用数字表示一半?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带入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逐步变难的问题中开始主动思考如何用数字表示“一半”,教师待学生的探索欲达到一定程度时,将本堂新课内容适时引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分数,看看‘一半’用数字怎么表示。”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内容,不仅能激起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兴趣,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初步了解,使学生在迫切求知的情绪中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了数学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借助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现代化设备已逐渐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进入小学课堂,不仅使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多样化,还让学生在现代化设备中获得对知识的全方位认识。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打破以往将重点知识在黑板上板书的教学模式,改善了教师自行准备大量教具推动教学进程的情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高效快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优化课堂情境,使学生在全新的视觉体验中,对难理解的数学知识有清晰的认识。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时,教师要考虑到一年级小学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特点,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向学生播放动画片的形式引入本节数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播放小学生普遍爱看的动画片《小猪佩奇》,画面中出现了佩奇一家去果园里摘苹果,结果摘到一半竟然下起了雨,他们就赶快回家了,之后他们各自拿出水果篮,将里面的苹果拿到餐桌上,猪爸爸摘了7 个苹果,猪妈妈摘了6 个苹果,佩奇摘了3 个苹果,乔治摘了1 个苹果,教师问:“同学们,佩奇一家一共摘了几个苹果?”学生这时会习惯于直接点数,最后得出结果:“17个!”教师继续说:“大家这样一个个地数,是不是太慢了?如果他们摘得再多一点,大家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还容易出错,大家有没有更快的办法算清楚呢?”教师待学生思考完毕,运用电子触屏功能,将佩奇和乔治的苹果都放到猪妈妈面前,然后问:“同学们,现在猪妈妈面前有多少苹果?”学生会很快数出来是“10 个”,教师继续问:“那么猪妈妈面前的10 个苹果加上猪爸爸面前的7 个苹果,一共有几个呢?”学生此时能很快算出“10+7 =17”。通过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对课堂情境进行优化,利用学生熟知的动画形象引入教学内容,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计算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凑十法”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再通过多次举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凑十法”这一计算方法的掌握,使学生真正学会计算,爱上计算。

(三)打造游戏情境,丰富课堂活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打造趣味游戏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爱玩的天性,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游戏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在打造游戏情境时,教师要注意把控好课堂节奏,使课堂活动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避免因为学生过度兴奋、过度贪玩,出现课堂教学混乱的局面。教师通过丰富课堂活动,不仅能改善数学科目在小学生心目中抽象晦涩的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度,进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2]。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位,可以制作几个大家最熟悉的建筑物标签,如“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食堂”,并安排几个学生带着不同的标签站在不同的方位,之后教师以其中一个建筑为参照物,随机说出另外某个建筑,让其他同学说出该建筑的方位,以此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方向感,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对位置和方向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对游戏规则进行更改,例如让学生把自己身上的标签遮挡起来,教师说出要寻找的建筑物名称,并给出方位条件,让学生“按图索骥”,以此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虽然课堂活动时间有限,但教师要注意尽可能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通过设置真人化课堂游戏,将抽象的位置和方向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能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直观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进而在实际游戏中真正掌握本堂数学知识。

(四)联系生活情境,培养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不止为了让学生理解记忆,最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学会实际应用。教师要想将专业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带领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实际运用,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3],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最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教材中有些知识偏生活化的特点,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正学会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市场”的场景,安排一部分学生扮演商家,另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教师则作为课堂活动节奏把控者和引导者,扮演市场监督员。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向学生发放一些人民币练习钞,而“商家”则需要在桌子上摆上要卖的东西,贴上价格。活动开始后,“商家”和“顾客”会在买卖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还锻炼了计算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对买卖活动进行灵活调整,例如顾客在买东西时,倘若钱不够,可以用同等价值的其他物品做交换,让学生体会到“以物易物”,进一步丰富了生活化场景,而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针对买卖双方出现的矛盾进行适当引导,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顾客在买东西时,有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顾客拿着10 元买笔时,一支笔3 元,要买2 支,一共是6 元,可商家手里没有1 元面值的人民币,买卖双方犯了难,这时学生叫来教师处理,教师通过询问买卖双方,明白了事情原委后,询问顾客手里有没有1 元,如果有,可以给商家一张10 元和一张1 元的人民币,一共给了10 +1 =11 元,商家则需要找给顾客11-6 =5元即可。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路,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根据小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设置情境问题,导入课堂知识;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情境;依据学生活泼的性格特征打造趣味游戏课堂,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将数学理论知识同生活化情境联系,在丰富学生生活体验的同时,培养其实践能力,最终推动数学课程的顺利开展,帮助学生获得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情境数学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