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

2023-09-06☉王

小学生 2023年11期
关键词:能动性双减政策

☉王 蕾

在“双减”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教师自觉强化个人的红线意识、品质观念以及效益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的齐头并进与提质增效,为小学生架构高价值、高层次的认知空间与成长环境。作业设计是教师指引小学生进行知识巩固、能力训练、视野拓展以及素养提升的实践化探究手段,能够推动小学生去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以及拓展创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生活问题。因此,教师应立足“双减”政策去科学优化作业设计,为小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思维指导、方法指引以及能动激发,推动小学生进入积极思考、实践拓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双减”政策的解读

“双减”政策是教育部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专门制定的教育教学法规,要求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实效性,将绝大多数教学任务解决于课堂教学之中,不给学生预留课后的硬性探究任务,打造一个轻松自由、主体实践、快乐交往的开放性认知空间[1]。可见,“双减”政策具有较高的法规性、强制性以及指令性,能够成为教师策划与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与评价准则,因而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红线意识与纪律观念,在教学实践中遵守“双减”政策。所以,“双减”政策对教师及其数学教学提出了理念创新、方法优化以及提质增效的新要求。

二、“双减”政策对数学作业的实施要求

第一,“双减”政策要求数学作业要具有良好的设计性,不仅在时间、数量、难度、内容、价值上拥有较好的主观考量,还要在数学知识探究的深度、广度、跨度与高度拥有明确的设计标准。因此,“双减”政策要求数学作业要高端定位、务实设计、科学高效,具有良好的价值指向,助力小学生的知识验证与优质成长。

第二,“双减”政策要求数学作业拥有较强的生活性,能够帮助小学生在主体实践中利用生活素材进行知识验证、规律感知以及深度学习,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能够利用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生活问题[2]。可见,“双减”政策强调数学作业的实践性、主体性与能动性,指引小学生立足生命活力主观进行生活实践。

第三,“双减”政策要求数学作业要有突出的趣味性与新奇性,能够对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感召力与影响力,科学推动小学生自觉融入到数学作业活动之中,以趣味元素与新奇诱因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数学作业的能力。所以,“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利用数学作业激发认知潜能,提升作业实效性。

第四,“双减”政策要求数学作业具备较好的品质性与智慧性,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以及职业素养,成为促进小学生自主思考、多维探究的虚拟教师,隐性促进小学生的知识实践与主体感悟。这样,教师就需要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过渡桥梁,立足课余实践开辟小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第二课堂。

三、优化数学作业设计的可行性要素

教师应提升数学作业设计的指导性,以生活化、实践化以及能动化的探究任务指引小学生去积极思考、自动探索与多维拓展,推动小学生立足生活实践再次感悟数学知识以及课程规律,实现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应科学设计数学作业,借助数学作业为小学生输送更多更好的思维点拨、方法提醒以及思想提升,借助优化数学作业的指导性与智慧性提升品质性与实效性,优化育人环境[3]。

教师应优化数学作业的生本性、定制性以及探究性,投其所好地融入小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探究内容以及人文元素,提升小学生对数学作业的认可度、参与度、探究度以及实效度,推动小学生成为数学作业探究的主人。所以,教师应立足生本理念去考量数学作业的设计方法,以小学生的角度去设计与优化数学作业活动,优化数学作业设计的指向性、人文性以及价值性[4]。

四、立足“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的价值

教师立足“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能够提升小学生课下探究环境的设计性、品质性、生本性以及趣味性,通过高品质的生活认知、深度感悟以及能动探究帮助小学生科学验证知识、实践规律与解决问题,实现小学生的深度学习。这样,小学生能够获得高价值的思维点拨与方法提醒,自然能够在学以致用中更好地体验到课程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与深度融合。因此,教师立足“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能够提升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主体性、实践性、能动性以及高效性。

“双减”政策是教师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以及作业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与评价标准,能够提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性、品质性与价值性,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有指导、生本性、能动化以及高效型的科学育人环境。可见,“双减”政策能够极大地提升作业设计的指向性、目标性以及过程性,立足教师智慧优化数学作业设计的实操性、体验性以及实效性,科学培养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5]。所以,“双减”政策能够推动数学作业设计走向方法更新与理念创新,实现提质增效。

五、立足“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双减”政策是教师优化数学作业设计的活动准则与指导思想,因而教师应自觉践行“双减”政策,大力优化数学作业设计的生活性、趣味性、能动性与表现性[6]。

(一)借助生活元素优化数学作业设计

数学作业设计是小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再次进行深度感悟的主体活动手段,因而教师应为数学作业设计融入生活元素,借助生活实践与规律验证实现小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掌握。生活教育理念具有非常高的探究性、过程性以及体验性,能够给予小学生良好的活动体验,持续强化小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与拓展自主性。因此,生活元素能够为课程知识提供良好的实践验证机会,优化作业品质。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章《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作业设计活动中,“植树问题”历来是小学生的认知难点之一,主要原因就是小学生在头脑中对“植树问题”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认识,或缺乏植树经验,或空间想象能力较弱。这样,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作业活动帮助学生切身感悟“植树问题”,借助生活实物或玩具模型来直接感悟“植树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两个积木房子以及乐高人偶代替树苗,以此演绎出“两端不栽”、“一端不栽”以及“两端都栽”的具体情境,拍照后传到家长群之中,在观看图画作业中反复强化“树”与“间隔”的关系,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空间布局了如指掌,并逐渐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生活常识,自然就会轻松搞定“树”与“间距”之间的“数量关系”。所以,教师引导小学生借助生活实物或玩具模型直接感悟“植树问题”,优化了作业设计的生活性与实效性。

(二)借助趣味元素优化数学作业设计

教师还要借助趣味元素优化数学作业设计,以趣味元素激发小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深度学习,利用趣味元素长时间地吸引小学生进行数学作业探究活动,固化小学生的作业探究状态。趣味元素能够持续不断地催发小学生对作业探究内容的关注度,借助良好的注意力为数学作业设计注入高价值的生命能动性。因此,趣味元素能够夯实数学作业设计的主体基础,优化作业的可行性[7]。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章《可能性》的作业设计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进行“摸球游戏”,以游戏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兴奋状态,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小学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与家长一起玩摸球游戏,找1 个红色塑料球以及3 个白色塑料球,将4 个外形相同的小球放在一个纸箱子里,然后进行摸球游戏,每次拿2 个球,并记录摸球结果,借助多次摸球结果验证“可能性”。小学生也可以自己玩摸球游戏,并记录每次摸球结果中的具体花色组成,切身体验“可能性”。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小学生将2 个红色塑料球以及2 个白色塑料球放在一起进行摸球游戏活动,每次拿2 个球,并记录摸球结果,以此引导小学生切身感悟“公平的结果源于公平的基础”。所以,毫无压力感的游戏活动能够给予小学生良好的趣味感与快乐感,自然会在主体实践中深度感悟“可能性”。

(三)借助能动元素优化数学作业设计

数学作业设计的活动价值就在于实现小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学习与实践感知,因而教师应自觉践行生本理念,努力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数学作业设计输送强大的生命活力支持。主体能动是认知进阶、深度感悟与高效积累的重要推动力,是数学作业设计的品质保障与优化动力。因此,能动元素可以提升数学作业设计的拓展性与创新性,优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素养[8]。

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设计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对“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解剖实验”,以此帮助学生解决本部分的学习重点与学习难点,尤其是辅助解决“侧面积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个外形较好的纸箱子进行拆解活动,当然要沿着“边线”进行拆分,将一个立体的纸箱子拆分成六个平面图形。教师还要让学生将六个平面图形再次组合为一个立体图形,以此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借助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彼此转变强化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对面相同、对棱相等、棱长和、侧面积公式等教材内容的认知。所以,小学生能够在一边动手操作中一边进行积极思考,慢慢释放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纸箱子的拆解活动中逐渐深度感悟课程知识,展示作业设计的实效价值。

(四)借助表现元素优化数学作业设计

为了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教师还要借助表现元素去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小学生思维开放、乐于表现、追求关注的积极心理提升主体认知能力,为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找到有力抓手。作业处理是小学生获取表现机会的常规渠道,教师可以为其设计并提供充足的能力展示机会,以作业展示激发小学生的荣誉诉求。因此,表现元素能够优化数学作业设计的生本性与能动性,强化拓展基础。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章《圆柱与圆锥(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活动中,“圆柱侧面积公式=底面圆周长×高”中的“底面圆周长”是小学生的认知难点,尤其是圆柱侧面积与底面圆周都是曲线或曲面,与传统意义上“长方形面积=长×宽”具有较大区别。这样,教师应借助作业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强化对“底面周长”的认识,组织学生在家制作一个便于拆解与组合的圆柱体,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手工制作活动帮助学生一点点地掌握“底面圆周”与“展开图的一边”之间的关系。只要学生能够透彻把握“底面圆周”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圆柱侧面积公式”的认知难度就不攻自破了。所以,以展示为心理刺激的作业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与荣誉诉求,激发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是教师提升数学教学、优化作业设计、创新育人环境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能够大幅度提升数学教学与作业设计的智慧性、生本性、能动性以及实效性,打造一个高品质的育人平台。因此,教师以“双减”政策为教学标尺,以数学作业设计为研究对象,自觉借助生活元素、趣味元素、能动元素、表现元素去科学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可以为小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智慧启迪、思维点拨以及方法指引,助力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多维拓展、能动探究以及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能动性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