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形态进化探究
2023-09-06刘继红
□刘继红
民生新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充实的今天,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已不能适应受众的需求,受众对节目的具体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为了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满足受众对民生新闻节目的期待,应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使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形态得以良好进化。
一、融媒体与电视民生新闻的概述
1.融媒体的概念
融媒体是将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在人力、宣传、内容等方面进行整合,达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目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各有千秋,以互联网为主要支持的新媒体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但其缺点是信息的可信度难以保证,总体质量较差。尽管在获得信息方面,传统媒体的信息相对来说较为滞后,但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却更高。
2.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
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民生”,新闻素材来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涉及百姓的日常活动。与其他类型新闻相比,民生新闻具有较强的生活化特征,以通俗的语言对新闻事件进行描述。因为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民生新闻节目可以使广大受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舆论。民生新闻的报道面比较广泛,在聚焦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批判。
二、融媒体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
1.娱乐化的传播语态
总体而言,当前融媒体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娱乐化特点。但是,民生新闻的核心是人本主义,它与泛娱乐主义之间存在强烈的排斥关系。而一些地方电视台一味满足受众的娱乐化需求,将民生节目定位放得很低,庸俗、猎奇的报道层出不穷,内容较为肤浅粗俗。
2.碎片化的传播环境
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态势下,新闻发展出了多种形式,如适应小屏传播的短消息、短视频等。在融媒体语境下,民生新闻所使用的碎片化故事化叙述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下受众需求,其深刻的新闻内涵不断地被消解。另外,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也极大地促动了新闻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使受众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新闻的分享传播,完全改变了以往由上至下的单向传播方式,这使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变革迫在眉睫。
3.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在融媒体背景下,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可以快速进行信息传播。在这种多渠道、多平台的环境中,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了“硬着陆”的问题,硬把已播出的电视民生新闻搬到新媒体平台上,这是因为传统电视媒体并没有从根本上寻找改革创新的切入口,仅仅是为了拓宽新闻传播渠道,并没有根据新媒体传播特点进行节目的改造加工。
三、融媒体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
1.技术创新不足
在融媒体时代,只有进行技术革新,才能更好地推动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就民生新闻而言,它是整个新闻类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电视行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媒体融合对民生新闻的升级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民生新闻的内容更多样化,同时也使新闻信息来源更为丰富。尽管从目前看,电视民生新闻无法被融媒体民生新闻所取代,但是融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存在滞后性,而融媒体可以提供更为便捷及时的信息服务。在此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要尽快进行融合发展,牢牢把握时代机遇,进行技术创新,实现真正的转型。
2.传播渠道狭窄
传统的民生新闻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传播,而现在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使得智能手机、网站平台以及各种应用程序等都成了受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使得传统民生新闻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同时,由于融媒体具有很广的受众群体,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率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运营模式滞后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传统电视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经营模式。融媒体的出现,对国内的电视传媒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传统电视媒体流失了大量的观众;另一方面,融媒体抢占了大量的广告时长,使传统的电视媒体经营受到强烈冲击,导致民生新闻在传播力和影响力上都有所下降。民生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重要板块,运营模式的滞后必然会降低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4.节目同质化
与融媒体相比,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呈现出单一的特征,难以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而作为专业、权威的主流媒体,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但是,部分新闻节目内容同质化,对同类素材进行加工,造成了受众的视觉疲劳。而各种融媒体平台上的民生新闻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生动的内容,使受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此,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进行优化和调整,改变以往单一的报道模式,采用受众喜爱的形式,提高受众的观看兴趣。
四、融媒体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的策略
1.实现多元融合
想推动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必须努力实现多媒体融合,丰富受众的新闻获取方式,使其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当今社会,人们获得新闻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越来越强,提高了受众的观看兴趣。在融合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电视高覆盖度的特点,发挥电视权威的优势。通过网络技术拓展民生新闻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
2.与受众加强互动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民生新闻工作者必须顺应这种变化,重新进行职业角色定位,不仅做好新闻的传播工作,也要做好新闻的互动工作。通过对融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达到信息的共享。受众观看电视民生新闻时,可以通过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与节目进行交互。基层电视媒体民生新闻节目主要传播内容是当地周边发生的事件,通过加强互动,可以让受众更好地了解民生信息、理解新闻内容。
3.保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公信力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民生新闻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公信力仍是其最大的优势,是电视媒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分析发现,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电视和报纸的公信力相对较强。电视媒体具有良好的公信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电视是主流媒体,起步时间较早,有很多成熟的内部管理机制,由专业人士对新闻内容进行严格审查,所以公信力远超新媒体。即使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形态进化仍要以发挥好公信力优势为基础,在确保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开展好新闻传播工作。
4.拓展移动传播平台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态势下,电视民生新闻应该更好地利用融合资源,建立起能够迅速传递信息的融合平台,让受众可以通过移动电话、电脑等设备进行信息共享,从而促进民生新闻的传播。移动终端为受众提供更快捷的信息获取、分享渠道,满足受众的即时性新闻消费需求,为大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新闻服务,并能弥补传统电视民生新闻传播上的不足。
5.创新报道风格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催生了大量新型新闻产品,能够促进民生新闻的传播。因此,民生新闻应该调整传播策略,进行传播形式的创新,使民生新闻报道更生动。同时,改变以往严肃的报道风格。在这一点上,央视抖音上开设的“主播说联播”账号值得借鉴,其播报风格较为风趣,深受受众的欢迎。
6.彰显地方特色
民生新闻报道只有体现本土化,贴近民众生活,选题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民生新闻工作者要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创新,突出地方特色,给当地受众带来一种亲切感,拉近民生新闻节目与大众的距离。
此外,要精准地对民生新闻进行定位,为目标受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使民生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7.创新新闻视角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有与众不同的视角,让受众看后感到新颖别致。每年的“3·15”是民生新闻节目的关注重点,如果单纯报道不合格商品,会使大众失去持久观看的兴趣。民生新闻应结合现阶段民众消费习惯的变化,在满足消费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应对消费问题,引导公众舆论。
8.注重思想深度
民生新闻要重视新闻的深刻性,不能仅局限于“就事论事”的层面,而是要从更深的层次挖掘新闻价值,对劳动就业、食品安全、教育收费、社会保障、司法公正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民生新闻节目要不断深化改革,把重点放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对新闻事实进行准确报道,让人们对新闻有一个清晰的深层次了解。民生新闻要摒弃获取短期效益的想法,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新闻内容的质量把控,重视意识形态导向工作,避免陷入“市井化”报道困境,提高节目整体质量。
9.确保新闻内容的高价值
在坚持“内容为王”原则的基础上,民生新闻要从四个层面进行改革:
第一,要做到新闻的多样化。
第二,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与网络直播结合起来,增强民生新闻的时效性。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闻制作前进行实地探访,了解民生问题的症结所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第四,善于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深入挖掘新闻素材的价值,使节目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10.拓展宣传渠道
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要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力,必须凸显节目特色,并实现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渠道的拓展。同时,探索融媒体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多渠道传播,以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观众的满意度。此外,互联网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传播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传播范围容易局限于固定地域。而通过互联网,各地受众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地方民生新闻,突破了传统新闻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民生新闻的覆盖面。
11.促进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民生新闻从业者要尽量做到语言的简洁易懂,让受众清晰了解新闻内容,同时让百姓关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图表、字幕和动画的辅助,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民生新闻从业者应与时俱进,推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民生新闻报道。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把握好发展契机,是当前各个电视台亟待解决的问题。民生新闻的编采工作要适应融媒体发展的要求,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新闻制作专业能力,突破传统工作模式的局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民生新闻,确保节目效果,从而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