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塌渍在多学科应用中的临床研究
2023-09-06孙彦
孙 彦
(威海市立医院中医科,山东 威海 264200)
中药塌渍疗法的指导纲领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在治疗所塌部位病变的同时,充分考虑“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即通过经络的联络沟通,提高人体免疫力,积极调整机体状态,是治疗疾病的一种绿色疗法。盖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谓:“若其病既有定所,在于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了塌渍疗法。“塌”是将棉絮或纱布饱含药液后敷于病灶,“渍”是将患处直接浸泡于药液中,临证两种方法多同时应用,故名为“塌渍”。《黄帝内经》曰“其有邪者,渍行以为汗。”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对中药塌渍疗法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取得了极大成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该书记载的“如意黄金散”具有消肿散结、清热解毒之功效,塌渍于患处可用于治疗疮毒疖肿。近年来,临床通过发掘古代著作中的经典外治名方,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八纲辨证”“经络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方法,提炼优化出相关药物,制成针对多种疾病的外用塌渍方药[1],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病以及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多领域疾病的治疗中。现将中药塌渍在临床多学科中应用的情况概述如下。
1 中药塌渍的临床应用
1.1 治疗各型骨关节疾病
颈肩腰腿痛是一种由颈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症、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以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疾病引发的疼痛症状,其病因复杂,常涉及骨科、针灸理疗科、疼痛科、风湿免疫科等。宋延龙[2]将90 例颈肩腰腿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运用中药塌渍+ 艾灸治疗,后者单纯运用中药塌渍治疗;塌渍基本方:海桐皮、伸筋草、自然铜、三棱、乳香、莪术、没药、花椒、防风、地龙、当归尾、艾叶、透骨草、首乌藤各20 g,木瓜、牛膝、红花、栀子、赤芍、丹皮、柴胡各15 g,茯神10 g,用棉毛巾添水煎煮30 min,毛巾拧干后以不滴水为度,在患处贴敷毛巾,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每次20 min,每天1次。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肢体疼痛程度得到明显缓解,同时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目前,中药塌渍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3],但传统中药塌渍存在药液吸收速度慢、剂量少的弊端,难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临床需加以改良增效。乔青翠、窦昊颖[4]对128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进行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改良中药塌渍法,佐以蜡疗,以促进中药液的持续吸收。结果显示,使用改良中药塌渍法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上肢活动范围和肩颈活动范围改善,满意度提高。吴柯敏[5]采用平衡火罐联合中药塌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改善了病患的颈痛程度,缓解了颈椎功能障碍,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张诗涵[6]发现中药塌渍结合麦肯基颈部功能训练在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改善颈部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优势。张文琦[7]通过温通刮痧联合中药塌渍干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疼痛症状,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赵莉、赵欲晓等[8]联合使用中药塌渍和通督补肾活血针法,有效减轻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急性期的炎症反应,缓解了腰椎疼痛,改善了腰椎功能。朱碧波、龚广峰[9]运用推拿与中药塌渍配合本体感觉训练综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使筋脉得以滋养,通利经络而拘挛自除、疼痛缓解,极大改善了病人的踝关节功能,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
1.2 治疗妇科疾病
霍素明[10]选择98 例老年盆腔炎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西药治疗)和观察组(西药治疗+ 中药塌渍+ 补气化瘀方),结果显示,后者的治疗有效率达87.76%,复发率为2.05%,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仅为65.39%,复发率为18.37%。梁卓、凌娜[11]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辨证论治中将选用中药塌渍合中药保留灌肠的患者纳入治疗组,将采用腹部超声药物导入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1.9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82%,提示中药塌渍联合传统中医外治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相较于单一物理疗法具有明显优势。舒茵[12]采用三联中医护理(中药保留灌肠+雷火灸+中药塌渍)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干预,发现在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方面均取得了满意效果。乳腺增生症属于中医学中“乳癖症”的范畴[13],其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约为40%,是临床常见的乳房疾病。石峰、陈奕馥等[14]针对乳腺增生症患者,于月经前2周予中药塌渍治疗、神灯照射和心理疏导,结果显示疗效确切。结合临床发现,由湿热蕴结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甚多。杨东霞、王宁等[15]通过口服中药及中药灌肠、塌渍、针刺等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良好疗效,从不同角度充分发挥了中草药在本病治疗中的独特功效。王鑫、王翠霞[16]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认为中西医并举可减毒增效、缩短疗程,如果选用中药塌渍更能有效消除包块、改善症状。
1.3 治疗儿科疾病
刘兴林、欧阳福连等[17]利用中药塌渍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顽固性发热,发现退热效果好、作用强、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且患儿接受度高。吴胜、符顺丹等[18]筛选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期间收治的100 例肺炎喘嗽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发现以中药塌渍法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操作简单,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系统症状,促进其康复,且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患儿的接受度高,同时由于小儿皮肤嫩薄,塌渍后更易吸收中药,临床应用价值优异。小儿腹泻病为儿科的常见病。李前进[19]自制中药塌渍包,取砂仁、丁香、木香、枳实、苍术等中药等量,细研装袋,陈醋调好,在微波炉中加热1 ~2 min后用干毛巾包好防止烫伤,放置于患儿腹部30 min。结果显示,经治疗小儿脾虚湿阻型腹泻并发腹胀明显好转,胃肠功能紊乱改善,效果温和持久,且易于操作、经济实惠。
1.4 治疗皮肤科疾病
带状疱疹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患处神经痛,皮疹出现前后患者均会感到疼痛,严重者甚至影响生活,缓解疼痛为本病的治疗关键。方申菊[20]采用红外线照射辅以中药塌渍及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塌渍处方:白芍40 g,丹参30 g,川芎18 g,丝瓜络14 g,桃仁、红花各12 g,乳香、没药各10 g,生蒲黄7 g。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88.46%,提示中药塌渍有利于减轻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疼痛、脱痴时间。白美蓉[21]在2019 年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上分享经验:臭氧水疗联合中药塌渍(即在黄苦洗液原液中加蒸馏水配制成5%的浓度,将6 ~8 层消毒纱布充分浸没于溶液中,待纱布完全浸透后,以两把镊子将纱布拧至不滴水为宜,再将纱布平整贴敷于皮损处,每次30 min,保持纱布始终处于湿润状态,每日3 次,连续治疗14 d 为1个疗程)治疗小腿丹毒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操作简便,患者体感舒适,故其治疗依从性高。徐新安、吴丽华[22]利用传统中医中药在消肿散结、活血化瘀等方面的优势,于口服中药汤剂的基础上联用金黄散塌渍箍围疗法治疗下肢丹毒初期阳证,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病情复发率低,患者的远期疗效显著。湿疹是一种以多形性皮损及渗出倾向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和易演变成慢性的特点,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李惠芹、李建等[23]通过辨证选择中药塌渍直接作用于急性湿疹皮损部位,影响患处末梢血管、淋巴管的舒缩性,以达到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渗出、消炎止痒的治疗目的,获得了满意疗效。
1.5 治疗其他疾病
(1)泌尿系统疾病:慢性前列腺炎常表现为尿道刺激、排尿困难或不适等,多见于20 ~45 岁的青壮年男性,常常久治不愈,病情迁延易发。刘明阳、毕焕洲等[24]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塌渍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效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缓解了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彭燕、李晓霞等[25]联合使用中药塌渍与TDP 治疗仪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结果显示二者联用能够使药物更好地透入前列腺组织中,减轻局部水肿,缩小肥大的腺体,减轻腺体炎症程度,缓解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症状。(2)恶性肿瘤:王洁[26]在治疗肝癌相关性腹水的过程中,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 中西医常规治疗)59 例和对照组(中西医常规治疗)32 例,发现治疗组在腹水大量消退的同时,临床症状也得到了显著缓解,生存质量明显提高。(3)内分泌疾病:叶峥嵘、阮兢等[27]发现加味逍遥散联合外用中药塌渍能够提升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甲状腺功能与免疫功能,同时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中观察组病人(加味逍遥散联合外用中药塌渍)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口服硒酵母片)的75.76%。石珏、舒锦等[28]采用中频电刺激联合中药塌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得到明显提升,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且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药塌渍治疗所选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局部给药的方式可改善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同时部分药物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炎症对神经纤维及相关因子的损伤,促进神经损伤部位的有效恢复。查乾园[29]认为中药塌渍对预防或治疗糖尿病高危足均有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2 讨论与展望
中药塌渍属于中医传统外治法的分支,源远流长。最早记录中药煎汤外敷治病见于《五十二病方》,是为“塌渍”的雏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中药塌渍在金元时期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元代外科医家齐德之所著《外科精义·塌渍疮肿法》一书中载有:“塌渍法,疮疡初生经一二日不退须用汤水淋射之。在四肢者,塌渍之”,又云“塌渍疮肿之法,宜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至明清时期中药塌渍在理论和临床应用上均走向成熟,尤其是清·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被誉为是承前启后的划时代巨著,集中医外治理论体系的大成。该书打破了以往医生偏于药饵而轻外治的惯例,大力推崇外治疗法,在古法的基础上,总结出十几种外治法,如敷、熨、浸、缚等。吴师机阐述“熏蒸渫洗”等外治法的原理在于“枢也,在中兼表里者也,可以转运阴阳之气也”“可以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可以升降变化,分清浊而理阴阳。营卫气通,五脏肠胃既和,而九窍皆顺,并达于腠理,行于四肢也”。
通过对近几年中药塌渍临床应用相关文献的整理及总结,笔者发现中药塌渍治疗多种疾病均具有独特优势,如中风偏瘫、肩周炎、肌腱炎症、颈椎病等引起的肢体麻木、后背疼痛,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腰部痹痛、下肢麻木,以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临床常见病、慢性病(包括乳腺增生、皮下组织包块、小儿咳嗽、顽固性皮疹等)。该疗法充分发挥了中医中药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优势作用,开拓了中医适宜技术的范畴,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显效迅速、适应面广等优势。尤其结合实际联合应用其他中医疗法,疗效更佳,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在以后的临证治疗和研究中,可对中药塌渍的推广应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努力提升中医药的临床服务能力,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枚举,在中药塌渍临床应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面也有一些思考:(1)有些文献报道的样本量小,需大样本观察疗效、随访验证;(2)中药塌渍以自拟方为主,而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人一方”,临证时需充分考虑用药规律、合理用药等,对医师的中医专业素质要求很高;(3)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是传统中医的核心精华,如何引入更多客观指标,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30],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