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遍浙江》到走向世界
——70后纸媒记者的视频转型实践与思考
2023-09-06顾周皓戚建卫孙素颖
文_顾周皓 戚建卫 孙素颖
顾周皓
潮新闻
戚建卫
浙江日报
孙素颖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
视频化是当今媒体传播的显著趋势。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10.3 亿人,用户使用率高达96.5%。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全民视频的时代。
几个一直从事纸媒工作的70后大叔,是如何看到了这样的趋势,又如何转型成了新媒体视频记者?这件事,还要从2020年开始说起。
《“跑”遍浙江》纸媒大叔的视频转型
2020 年,浙报集团提出主力军转战主战场,要在当时的浙江新闻客户端打造新媒体IP 栏目。几个长期在纸媒工作的70后大叔,从各个平台媒体的发展变化中,感觉到了新媒体传播视频化的趋势。大叔们凑在一起,申报了《“跑”遍浙江》这个视频栏目,在路演中成功通过了集团的审核,从此走上了转型视频内容生产之路。
从纸媒转型视频媒体,是全新的挑战,但也不是心血来潮之举。虽然团队主创成员长期在纸媒工作,但一直是摄影摄像的资深爱好者,转型视频记者,也是出于大家的热爱。
经营新媒体栏目,首先要研究的就是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规律。在广泛了解研究当时的视频平台和主流媒体的视频新闻作品之后,我们发现:视频类作品要吸引人,就一定要有电影感;要适合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就必须是短视频。于是,3分钟左右的运动类微纪录片,就成为我们这个栏目的最终定位。
转型视频栏目,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用画面来讲好新闻故事。做策划、写脚本、画分镜头、拍摄、剪辑、配乐等等,都要从头学起,但是我们坚信,只要热爱,就没有困难。
用画面语言来讲述新闻故事,需要丰富的画面细节。当时,我们这个团队有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就是看好莱坞大片,借鉴世界顶级的电影工业的画面语言,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法。
如何采用不同的构图来营造不同的纵深感?如何用合适的景别来呈现更多的细节?如何用不同的运镜手段来强化共鸣?如何用光线和色彩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如何选择适当的配乐来烘托整体氛围?如何用不同的后期剪辑手法来适应新媒体短视频的节奏?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经营这个视频栏目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
电影拍摄,可以进摄影棚,可以布光、铺轨道,有专业的演员。但当新闻发生的时候,我们必须立即作出应对,因为没有机会再来一遍。为了追求视频的电影质感,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推出栏目首期视频时,我们在绵绵细雨中守护着各种器材,人被淋到透湿,终于等到云消雨霁那一刻,拍摄到了富春江上的天空半边日落、半边乌云闪电的画面。最后的成片《“跑”遍浙江|桐庐 跑进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在客户端获得了34.4 万的阅读量。桐庐生仙里铁人三项赛,我们在雨中跟着选手走完了全程,制作的视频稿《“跑”遍浙江|这个有着神仙名字的地方 来了一群大神》在客户端的阅读量达到22.6 万,视频号的点击量超过6 万。安吉越野赛,我们拿着拍摄设备,参加了2 天分2 个赛段进行的40公里的比赛,包括越野跑、溯溪、导航越野、景区定向、溜索、泛舟渡河等多个项目,最后做成了视频稿《“跑”遍浙江|穿山 溯溪 溜索 泛舟720°VR 带你一起来参赛》,在客户端的阅读量达到了15.6万……
吕克贝松的那句名言“决定性瞬间”,正是我们在视频拍摄中所追求的精彩。我们会在半夜夜班结束之后,第二天凌晨出发,只为抓住第一缕阳光穿透云海的景色。我们可以在一次采访之后,再次驾车几百公里回到当地,就为了补拍几个觉得遗憾或者不够完美的镜头。为了拍到日落前后天空色彩那微妙的变化,我们会在别人的晚饭时间,在野外待上几个小时拍摄延时。为了用微单模拟出电影的运镜,我们习惯了在拍摄时上蹿下跳左奔右跑。在工厂车间,一人站在运货的推车上,一人在后面推着,假装地面上装了轨道;在亚运场馆,我们骑上平衡车,一边拍摄一边小心躲避着各种障碍,只为获得流畅动感的画面;在江边的绿道,我们倒坐在电动车摩托车上,追拍高速骑行中的自行车手,捕捉他们脸上痛苦忍耐的表情。
一个3 分钟的短视频,拍回来的素材长度往往有几个小时,后期剪辑时要不断去翻看查找众多的素材,找到那几秒钟的“决定性瞬间”。我们经常自嘲:我们可以不是专业科班出身,我们可能没有年轻人那么好的网感,但是我们相信勤能补拙。
技术赋能 不断“尝鲜”也“代价高昂”
打败传统媒体人的,往往是不断进步的新技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被运用到视频拍摄当中,如航拍、360相机、AR、VR等技术。如果不主动学习,就会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我们一直关注着各种最新的拍摄技术和拍摄器材,一旦发现有新的摄像器材发布,或是各种视频平台上出现了新的拍摄手段,就立刻去尝试,想尽办法将这些最新的拍摄手段和拍摄技术应用到我们的视频当中去。
我们自费购买了微单、360 度全景相机、无人机、GoPro运动相机、滑轨、稳定器等设备。实在没钱的时候,我们就找朋友借设备,就是为了能在自己的视频中尝那一口“鲜”。
栏目刚设立之时,正是航拍非常火的时候。飞航拍的人都知道,炸机是难免的事情。我们这个团队,因为炸机,曾经4次自费更新无人机。有一次,飞机在湖面上直接掉进水里“尸骨无存”。交了多次学费之后,总算能把无人机驾驭得越来越稳。如今,团队除了通常的无人机之外,还装备了穿越机,能够拍摄更加高速、更加动态的航拍画面。优质的航拍画面,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团队视频作品的主要特色。
360 相机刚刚面世的时候,我们就立即尝试拍摄全景视频,用720度立体画面来营造运动过程中的沉浸式体验。很快,我们就不再满足地面上的全景视频,尝试用无人机将360相机带到空中进行拍摄,制作航拍式样的全景画面。并且在画面上叠加动画特效,尝试在手机这样平面显示的终端上呈现VR效果。通过这样的航拍,我们为杭州马拉松制作了三维地图,最终成为10万+阅读量的《“跑”遍浙江|@杭马选手,720°VR地图来了》。
在购入了Gopro 运动相机之后,我们的拍摄范围延伸到了水下,各种水上运动从此进入了我们的画面。从水面下拍摄的角度给我们的视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感受。
在视频当中使用各种最新的拍摄技术,也给我们带来了成就感。
国际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新打法
2022 年,由于团队成员工作上的变动,我们又承担了国际传播这一项新的工作。国际传播,是在海外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画面、声音等多维度的信息内容,特有的现场感、沉浸感和真实感,更能跨越语言的障碍,直观具体地向国际受众传递信息,唤起共鸣。于是,原本已经散落在集团不同部门的团队成员,再次聚到一起,向新的领域进发。
国际传播视频,关注在本地的外国人是一种常见打法。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外宣作品,只是简单地把外国人当作“工具人”,他们在视频当中做一些简单的体验活动,仿佛成了“洋导游”。
借助运营《“跑”遍浙江》栏目积累下来的经验,我们继续采用微纪录片的形式,从在浙江的外国人的日常生活入手,以小切口讲大故事,让他们成为我们短视频中真正的主角。一个新的国际传播栏目《我在,我看·老外眼里的浙江》就此登场。
为了获得理解和信任,我们不预设脚本,不预设台词。为了拍摄出自然流畅的画面,我们继续采用跟拍抓拍的手法。一个短短的视频,我们要先沟通,再跟随拍摄,再正式采访,然后根据采访内容进行剪辑。3分钟的短视频,制作周期有时可能要长达几周。
一次去开化采访,我们在和当地记者闲聊中得知当地有一个加拿大人,和妻子一起开农庄养殖清水鱼。我们立刻调整行程,跟拍这对夫妻的日常生活。从早上的家庭早餐开始,看着他们送孩子上学,去农场喂养鱼和家禽,采摘水果,在县城打理土特产小店,听他们讲述享受开化宁静的生活,有时却也怀念城市的繁华。最后,夫妻两人在我们的镜头面前开心地笑着说,在中国生活的5年,是非常美好的5年。那一瞬间的笑容,甜美而幸福。
这条视频,最后成为系列报道中的《我在开化养清水鱼》,在推特上的播放量达到11万,脸书上的播放量达到72.6万。
为了拍好视频,我们曾在东海缺水断电的无人岛上,和保护中华凤头燕鸥的志愿者一起睡在帐篷里,任由蚊子咬得全身是包;我们在雨中登上百山祖自然保护区,在湿滑的山路上摔倒又起身,在长满青苔的石块和湍急的溪水中寻找合适的机位。虽然辛苦,但是我们也感受到了用脚力换来的笔力的蓬勃释放。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团队推出了20多个精品短视频,在推特、脸书、油管等海外平台上,有多条视频成为爆款,总展示量超过500 万,并被多位中国外交官转发。在潮新闻客户端的英文频道,虽然英文在国内有着较高的阅读门槛,这个专题也有170万+的阅读量。
无视频不新闻,是移动传播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生的客观变化。回顾我们转型视频生产的经历,我们觉得,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心态,乐于尝试新技术。纸媒的从业经验,能助力我们生产出更好的新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