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解毒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体质伴反复感冒临床研究

2023-09-05陈博周荣

新中医 2023年16期
关键词:亚群气虚发病率

陈博,周荣

温州市中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

气虚体质的定义[1]为由于一身之气不足,以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一项全国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气虚质占偏颇体质类型比例较高[2]。相关研究提示,温州地区居民体质类型具有偏颇性,其中气虚体质较多,且与疾病发生有一定相关性[3]。气虚体质者极易导致反复感冒[4-5]。本研究观察益气解毒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体质伴反复感冒的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气虚体质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009 版)》[6]中气虚质判定量表的相关标准。感冒的诊断标准参考《内科学》[7]中的相关标准: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

1.2 辨证标准气虚型感冒辨证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8]中的相关标准。发热,热势不高,或恶寒较重,乏力倦怠,头痛,气短,出汗,咳嗽,咳痰无力,鼻塞流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1.3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近3年内感冒年平均发生次数≥3 次;处于感冒间歇期;了解本研究内容,自愿接受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18~50 周岁。

1.4 排除标准非气虚体质或气虚体质兼夹其他体质者(体质判断标准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009 版)》[6]中的相关标准);患有免疫系统疾病者,患有恶性肿瘤者,肝、肾功能损害者;对试验药物过敏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穴位贴敷部位皮肤有损伤或感染者;近1年接受过免疫药物治疗者。

1.5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2021年温州市中医院冬病夏治门诊气虚体质伴反复感冒患者,共13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5 例。治疗组男27 例,女38 例;年龄26~50 岁,平均(37.23±4.94)岁;病程3~10年,平均(6.80±1.79)年。对照组男25 例,女40 例;年龄21~50 岁,平均(36.05±5.52)岁;病程3~11年,平均(6.95±1.77)年。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温州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给予益气解毒剂治疗。处方:黄芪20 g,金银花、白术各10 g,防风5 g,陈皮6 g。三伏天月份初伏前10 d 开始,每天1 剂,每剂300 mL,分早、晚2 次温服。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选取大椎、定喘、肺俞、膏肓俞、脾俞、气海、足三里穴位。敷贴膏药由白芥子、细辛、党参、茯苓、白术组成,按2∶1∶1∶1∶1 比例碾磨成粉,过筛后加姜汁混合均匀,制成大小约为3 cm×3 cm 的药饼,将药饼置于透气胶贴上,贴压在穴位上。三伏天月份取穴贴敷,第1 次在初伏前10 d,第2 次在初伏,第3 次在中伏,第4 次在中伏后10 d,第5 次在末伏,即每10 d 贴敷1 次,共贴敷5 次,每次贴敷6 h。

2组均连续治疗50 d 为1 个疗程,治疗开始后每个月进行1 次随访,共随访12 个月。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①气虚体质临床表现评分指标。气虚体质临床表现评分表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009版)》[6]并结合临床经验制定,评分表将气虚体质表现按轻重程度评分,总得分越高气虚体质程度越重,见表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开始后第12 个月随访时对2组患者进行气虚体质临床表现评分表的评分,观察及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②免疫功能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开始后第12 个月随访时检测2组患者的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③感冒发生次数和发病率。评估治疗开始至第12 个月的感冒发生次数和发病率。

表1 气虚体质临床表现评分表

3.2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2.0 数据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对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对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 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气虚体质临床表现评分表总积分减分率拟定疗效标准。临床控制:临床表现全部或基本改善,总积分减分率≥90%;显效:临床表现明显改善,70%≤总积分减分率<90%;有效:临床表现有好转,30%≤总积分减分率<70%;无效:临床表现无改善,甚至加重,总积分减分率<30%。中医气虚体质临床表现总积分减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7%、76.9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5,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开始后第12 个月随访时,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69%、72.3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96,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4.3 2组不同时间点气虚体质临床表现评分比较见表3。治疗前,2组气虚体质临床表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开始后第12 个月随访时,2组气虚体质临床表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气虚体质临床表现评分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不同时间点气虚体质临床表现评分比较(±s) 分

注: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治疗结束时6.68±2.15①②9.51±2.91①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6565治疗前18.06±2.4917.92±2.50第12 个月随访8.78±2.74①②12.89±2.55①

4.4 2组不同时间点免疫功能指标比较见表4。治疗前,2组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开始后第12 个月随访时,2组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均高于同时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不同时间点免疫功能指标比较(±s)

表4 2组不同时间点免疫功能指标比较(±s)

注: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CD4+/CD8+0.86±0.241.77±0.18①②1.51±0.27①②0.86±0.261.40±0.20①1.23±0.22①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时 间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第12 个月随访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第12 个月随访例数6565 6565 6565 CD3+(%)50.05±3.9570.25±3.92①②64.27±4.00①②49.98±3.5165.48±3.55①58.42±3.43①CD4+(%)25.01±4.0244.01±3.71①②40.46±3.53①②25.06±3.5340.47±5.17①34.39±4.28①

4.5 2组不同时间点感冒发生次数比较见表5。治疗前,2组感冒发生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第12 个月随访时,2组感冒发生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感冒发生次数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

表5 2组不同时间点感冒发生次数比较(±s)次

表5 2组不同时间点感冒发生次数比较(±s)次

注: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第12 个月随访1.97±1.31①②2.95±1.40①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6565治疗前4.65±0.664.64±0.64

4.6 2组不同时间点感冒发病率比较见表6。治疗前,2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第12 个月随访时,2组发病率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病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2组不同时间点感冒发病率比较(±s)例

表6 2组不同时间点感冒发病率比较(±s)例

注:①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发病率(%)10073.85①10089.23组 别治疗组未发生感冒例数017对照组时 间治疗前第12 个月随访治疗前第12 个月随访例数6565 6565发生感冒例数6548 6558 07

5 讨论

气虚体质是元气不足引起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特点的偏颇体质类型,表现出疲倦、呼吸短促、出虚汗、话音低沉等临床特征。

气虚体质者肺脾多虚,易发反复感冒,病机主要在脾肺两脏。《素问·举痛论》 曰:“劳则气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思伤脾。”现代生活、工作、学习节奏快,人群易出现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或思虑伤神,致脾气耗伤,运化失常。脾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周身失养,表现肢体倦怠;气血亏虚,精微不布,中气不足,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脾气不足,水谷不化,气机不畅,表现食少腹胀,脾虚不能上升清气于肺,导致肺气不足,肺的生理功能减弱,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指出肺气虚有因“脾虚不能生肺”而成者。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气虚将导致胸中宗气虚少,呼吸失司,表现话音低弱、气短,稍有劳作则呼吸气促;肺气虚少不能布散精气、通调水道而致脏腑及机体失养,表现神疲乏力、自汗;肺气虚卫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表现反复感冒,如《灵枢·五变》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益气解毒剂由经典方剂玉屏风散结合临床经验而得,在本研究中可改善气虚体质临床表现。黄芪补脾肺之气,益营卫之气,实卫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补气,助黄芪益气固表;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共为臣药;金银花入肺散热;防风走表而驱风邪,共为佐药。防风得黄芪,驱邪不伤正;黄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诸药合用,益气补虚,理气调中,固表止汗,燥湿散热,增强抵御外邪能力。

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节,依据《黄帝内经》的“春夏养阳”理论,三伏天穴位贴敷借助夏季阳气旺盛之力,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刺激机体局部穴位血液循环,且药物经透皮吸收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10]。穴位贴敷药物中,白芥子益肺豁痰理气,散结通络;细辛温肺化饮,祛风通窍;党参健脾益肺,补中益气;白术健脾益气,燥湿止汗;茯苓利水祛湿,健脾安神;生姜富含姜辣素,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有活血通络之效;诸药合用,补脾益肺,培土生金,扶正祛邪。穴位贴敷取穴中,取穴脾俞,健脾益胃;取穴足三里,燥化脾湿,生发胃气;气海穴是人体先天元气聚会之处,为生气之海,主一身气疾,取穴气海可补脾肺元气,调摄气机;取穴膏肓俞,调理肺气,补虚益损;取穴大椎,清热止咳;取穴定喘,止咳平喘;肺俞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的重要背俞穴,取穴肺俞可防治感冒等肺系疾患。诸穴合用,具有补气理气、健脾益肺的功效。

研究显示,外周血中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可以反映气虚体质免疫功能状态[11-12]。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治疗组的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升高较对照组均为明显,提示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改善免疫功能效果更好。治疗组应用的中药有良好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活性。黄芪能影响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且能提升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13];白术多糖显著增强外周血T 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淋巴细胞进入S 和G2/M 期,有效提高CD4+和CD8+T 细胞的百分比[14]。金银花中的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绿原酸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等,减少炎症因子表达,调节机体免疫[15]。防风中的防风多糖可调节Th1/Th2 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和机体免疫应答[16]。党参中的党参多糖类化合物可通过T 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途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17]。茯苓中的茯苓多糖能增强免疫因子的表达,调节机体T 细胞免疫[18]。白芥子免疫活性成分能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升高干扰素-γ(IFN-γ)水平,调节T 细胞表达[19]。

治疗结束时及第12 个月随访时,治疗组的各项观察指标较治疗前均有好转,提示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能够改善气虚体质临床表现,改善免疫功能指标,减少感冒发生次数,降低感冒发病率。治疗结束时及第12 个月随访时,治疗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改善较对照组均为明显,提示对比中药汤剂单独应用,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不仅能够提高治疗结束时疗效即近期疗效,关键还能够提高第12 个月随访时疗效即远期疗效。

综上所述,益气解毒剂联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气虚体质和免疫指标,近期与远期疗效显著,并能减少感冒次数和发病率,达到一定预防效果。

猜你喜欢

亚群气虚发病率
TB-IGRA、T淋巴细胞亚群与结核免疫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疣状胃炎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研究进展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