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日里的“煤炭经济”

2023-09-05张苗

检察风云 2023年16期
关键词:用电煤炭新能源

张苗

正在运输煤炭的货船

2023年6月28日下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在山东日照组织召开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分析座谈会,国家能源、中煤集团、陕煤集团等30余家大型煤炭企业及部分省区有关部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据与会单位反映,上半年我国煤炭经济运行总体相对稳定,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此外,随着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有关各方深入推进风、光、水、火等多能互补,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对煤炭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

国内煤炭供应水平创历史新高

2023年7月7日,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表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2023》)预测, 今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在6%左右,部分区域部分时段电力呈现供需偏紧态势。

夏季高温天气导致煤炭需求有望迎来刚性支撑。2023年厄尔尼诺现象再现,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称,2023年6月初全球平均气温创有记载以来的最高纪录。国家气候中心也预测,未来3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将维持厄尔尼诺状态。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6月1日至22日,华北地区高温日数6.4天,大幅高于常年同期(3.3天),高温天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5位。据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随着旺季来临,全国日耗煤量进入上行轨道,2023年6月全国25省平均日耗煤量较5月平均水平提升11%。因此,记者认为季节性用电的增加有望对夏季煤炭需求形成刚性支撑。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央企经营指标调整,有助于煤炭板块吸引力增加。2022年11月,证监会主席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基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国情,也提出“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因此,记者认为估值体系的重塑有望利好以央、国企为主的煤炭板块的估值提升。

新兴制造业与服务业等新经济形态贡献了电力需求增长新动能。据《报告2023》数据显示,1—5月全社会用电量为35325亿千瓦时,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基本贡献了今年来全社会用电的全部增量:1—5月,第二产业用电需求占我国用电总量的67%,贡献了今年以来全社会用电增量的近7成;第三产业用电需求虽仅占我国用电总量的17%,但贡献了今年以来用电增量的近3成。

经数据梳理,记者认为,过去5年,四大传统高耗能行业(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需求增长整体平稳,而新兴制造业与服务业用电需求增长明显。比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高增长驱动下的汽车制造、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数据中心等信息技术服务以及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等行业的用电需求增长较快。同时,智能家电更新换代及部分地区“家电下乡”政策带来用电需求也刺激了煤炭板块的估值上升,但规模有限。

煤炭进口量远超去年同期

2023年6月15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能源生产情况:原煤生产保持稳定,进口持续高位增长。

首先,在“双碳”背景下,国内煤炭产量增幅逐渐收窄。在保持较高产能利用率的背景下,原煤产量处于高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5月原煤日均产量为1243万吨,1—5月原煤累计产量达19.1亿吨,同比增长4.8%,产量增幅自去年7月以来整体呈收窄态势,反映出产能进一步释放的空间较为有限。另外,在能源保供的背景下,2022年煤炭核准项目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2020年以来的核准项目规模小于此前水平,这也反映出在“双碳”背景下,“煤炭”经济的开发正在有所放缓。

其次,今年以来煤炭进口增長量超过预期,其中进口增量主要来自印尼、俄罗斯、蒙古和澳大利亚。据中国煤炭资源网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煤炭累计进口18206万吨,同比增长89.6%。5月煤炭进口量为3958万吨,同比增长93%。

最后,欧洲能源危机缓解给煤炭进口增量带来可能性。在消费明显减量的背景下,欧洲天然气供需紧张局面缓解。据欧洲联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欧盟27国天然气月度消费量较2019年平均水平下滑了近20.1%。其中电力部门需求存在一定刚性,工业部门需求整体较为疲弱,也反映出当地经济仍显脆弱。目前,欧洲气煤价格比值已重回历史正常区间,但天然气、煤炭价格相比2021年以前水平仍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能源供给危机缓解但并未完全解决。同时,随着供暖季逐渐到来,记者认为天然气价格可能有上行趋势,对煤价形成利好。

未来发展和转型提示

“十三五”期间,中国煤炭去产能任务超额完成,优质产能加快释放,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在此阶段,国内供需整体处于平衡状态。同时,随着保障安全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调控煤炭进口、“公转铁”等方面的政策频频发力,动力煤价格持续高位运行。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决策部署,2023年上半年产煤省区和煤炭企业扎实推进煤炭保供工作,煤炭产能继续释放,煤炭产量稳定增长,加上煤炭进口量持续大幅增长,国内煤炭供应水平创历史新高。

据了解,自2020年开始,增产、保供、稳价成为中国煤炭市场的主旋律。基于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条件,煤炭作为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将长期存在。与此同时,政府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使能源行业面临调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我国能源体系结构从以煤炭作为主体能源向以新能源为主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既是煤炭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 也是促进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手段。

《报告2023》预测,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预计到2030年,我国电气化进程将进入中期转型阶段,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35%左右,工业、建筑、交通等终端用能部门的电能替代不断加强。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预计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达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50%,非化石发电量增量占全社会用电量增量比重将达到90%左右。

随着电力系统调节能力需求逐步攀升,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煤电逐步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电源多元化发展成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可靠保障。未来电力系统将呈现多种新型技术形态并存的格局,大电网将长期作为我国电网的基本形态,分布式微网将成为有效补充。

同时,在严格保护农用地和集约、节约利用未利用地的背景下, 新能源大规模开发的用地需求面临严峻挑战。中东部地区用于新能源规模化开发的土地资源相对稀少; 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开发空间大, 但电网和储能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全, 阻碍了新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因此,记者认为煤炭产业顺应了能源发展周期,发挥了新时代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承上启下作用,煤炭产业发展韧性仍较强。

2022年,煤炭产业整体运行呈现出“稳、顺、归、韧”的特征。我国煤炭产业发挥了重要战略资源功能,克服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不利影响,积极落实保供稳价政策要求,使能源安全保障稳健有力。2023年,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压舱石地位稳固,煤炭市场供需关系预计由偏紧逐渐走向适度宽松。

风险提示:从短期看,煤炭价格中枢下移但仍具备相对高位运行的基础。从中长期看,煤炭产业仍须负重前行,需提防一旦周期反转情况下,部分煤企经济运行的较大波动,尤其要警惕杠杆处于高位且业务较为分散的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

此外,若国内工业行业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煤价支撑性或将受到进一步削弱,板块盈利回落风险可能加大。同时,今年以来煤炭进口超预期,对煤价形成压制,进口煤供给可能是扰动国内煤炭供需的不确定性因素。

猜你喜欢

用电煤炭新能源
用电安全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的通知
安全用电知识多
煤炭
用电安全要注意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煤炭的“未来”
“新能源门”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