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弓张”举刀拉弓表演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023-09-05付秀玉
文|付秀玉
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弓张”举刀拉弓表演技艺,至今已有150 多年的传承历史。张氏家族几代传承人,历经北京天桥撂地卖艺、合伙筹建私营团队,后应吉林省文化局的邀请组建省内专业国营杂技表演团体,成为正式在编的演职人员。张氏家族的表演技艺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吉林省的杂技工作者对其多有继承和发展。
一、“大弓张”举刀拉弓表演技艺的传承概况
1.杂技非遗研究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专家、学者们对其研究还较少。近日,笔者在“知网”以“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进行检索,仅有相关文章6 篇。比如,2018 年,发表在《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6 卷1 期的《湖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只是在体育研究的表1 列出“武汉杂技”等项目名称,未涉及杂技的相关研究。2020 年,发表在《新闻研究导刊》的论文《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研究——以武汉杂技的传播为例》简述了武汉杂技的历史,用网络问卷的形式,分析新媒体时代武汉杂技的传播现状,提出新媒体时代杂技传播的问题及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播策略。2021 年,发表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020年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在基本理论与体系部分只涉及了杂技相关的传统文化“舞狮舞龙”的记载,在整体保护与发展部分涉及杂技“高空走绳”等项目的叙述及杂技文化传播进入校园等探讨。这些文章为笔者对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弓张”举刀拉弓表演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大弓张”举刀拉弓表演技艺传承概述
“大弓张”举刀拉弓表演技艺系张氏家族祖孙四代传承人在150 年间传承的民间杂技表演节目。
第一代传承人张玉山,1870年出生,擅长表演“弹弓”,被北京天桥观众称为“弹弓张”。他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弹弓”技艺,并将其用表演的形式引入北京天桥撂地,晚清民初时期在杂技民间撂地表演的兴起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代传承人张宝忠,1897 年出生,他对“举刀”表演技艺及所使用的道具进行了改革,创作了拉弓、举刀等杂技动作。在道具使用上改为铁刀,把杂技表演以技艺的形式展示出来。
第三代杂技传承人张英杰,1929 年出生,被称为“中国的大力士”,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杂技节目“举刀拉弓”。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杂技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历经从北京天桥撂地到组建私营团队,再到建立国营杂技表演团体的全过程,对张氏家族的杂技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杂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四代杂技传承人张少杰,1949 年出生,他不仅继承了“举刀拉弓”这一技艺,还是张氏家族第一位入职北京国营剧团的杂技传承人。2006 年,他将张氏家族祖孙四代传承的杂技“大弓张”举刀拉弓表演技艺申请杂技非遗传承人项目,并获得批准(项目编号:11010508100030,项目类别:民间杂技·杂技,所在区域:北京市朝阳区),并于同年进行了北京市朝阳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登记。一直以来,张少杰都在为杂技的传承和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弓张”举刀拉弓表演技艺的发展演变过程
张氏家族“大弓张”举刀拉弓表演技艺是中国北派杂技、吉林省地域文化的杂技的代表作品,该节目结合了力量和健美的形体动作,用举刀拉弓的杂技造型,展示拼搏向上、勇于进取的中国精神。
1.从撂地兴起
张玉山从小练习武术,喜欢舞弄棍棒,擅长玩耍和使用弹弓。1895 年清末时期,张玉山因武功技艺超群,曾当过官差。后因局势的不断变化,张玉山为了生存,挑起了扁担箩筐,带着家人来到了北京城,居住在北京牛街。为了让一家人能过上温饱的生活,张玉山考虑用自己擅长的武术、弹弓赚钱养家。他携带舞弄多年的“刀枪”和玩耍多年的“弹弓”来到北京天桥的广场,找了个空地打扫干净,用弹弓敲打铜锣吸引观众,等人们过来围观,便即兴表演抡刀耍枪、长拳短打、少林武功、通背拳等技艺。
张玉山表演的杂技动作有舞动刀枪、耍弄北拳南拳、捣劈抡转棍棒、投抛打碰弹弓等。他表演的“弹弓”可以在地面抛扔,在半空投打,也可以在高空碰弹,这种从小玩耍的技艺经过训练熟能生巧,使他能以站、侧、横、坐、蹲、仰、卧等不同的姿势指哪儿打哪儿,各种弹弓玩法样样精通。后来,张玉山表演的弹弓技艺名声大振,在天桥撂地卖艺的围场附近,人人都知道张玉山的“弹弓”技艺又稳又准。东汉《吴越春秋》收录的《弹歌》,用“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短短的八个字描述了中国古代人类从制作工具到狩猎完成的全过程。张玉山表演的“弹弓”技艺,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视野中都能够寻找到《弹歌》的足迹,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张玉山的技艺表演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地域的表演文化,创作了杂技“弹弓”与“刀枪”的技艺融合,使杂技表演逐步在北京天桥一带兴起。慢慢的,“弹弓”绝技不仅得到了家族继承和繁荣,还增加了多种表演形式,受到天桥一带观众们的欢迎。
2.走向繁荣
张玉山的儿子张宝忠继承了张氏家族的弓、刀、棍、棒、鞭、剑等表演技艺,创作了拉弓、举刀等杂技动作,将杂技表演以一种力量型的健美技艺展示给观众。民国初期,张宝忠和父兄一起在北京天桥卖艺,他们把自家表演技艺的场地设置成擂台,哥俩一边练武玩耍,一边比武打擂,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后来,经过了保定、张家口、呼和浩特等多地的辗转,1926 年,张宝忠正式接替了父亲在天桥撂地卖艺,靠着“弓”“刀”等表演技艺赚钱养家。当时,北京通县的一位武举人,连续几日到天桥观看张宝忠的演出,感觉他人品好,技艺高超,就送给张宝忠一柄100 多斤铁铸的大刀。从此,张宝忠就把原有的铜刀、片刀技艺表演转换为以力量型为主的杂技动作,如举刀、抡刀、耍刀等。他把大铁刀举过头顶时稳如泰山,抡刀行走时快步如风,耍刀变换动作时刀不离身。
3.成为吉林省杂技品牌
张英杰是张氏家族杂技传承人中的佼佼者,他不仅传承了张氏家族的传统杂技技艺,还在表演中融入了体育、戏曲等多种元素。在北京天桥撂地表演杂技时,他还组建了一个私营表演团体,在国内进行巡回演出。后来,他应邀在吉林组建了国营杂技表演团体。张英杰对张氏家族杂技的创作表演和交流传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带领剧团把撂地的杂技表演搬到了剧场等正式演出场所,也是最早登上舞台表演杂技“举刀拉弓”的人。1963 年,张英杰因表演“举刀拉弓”被选调到北京杂技团,并赴日本演出100 多场,被誉为“中国大力士”,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1964 年,张英杰回到吉林省的国营剧团,将“弹弓”表演技艺动作进行了改革创新。张英杰接任长春市杂技团团长后,自1982年起带领杂技团远赴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20 多个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和商业演出,展示了“举刀拉弓”的风采,使这一杂技节目走向了世界。
“举刀拉弓”是力量型的杂技节目,演员需要把200 斤重的刀举过头顶,表演旋转背花、双人抱顶等技巧。拉弓是靠杂技演员的力量表演悬叉拉硬弓、力开五张弓等动作,展示杂技表演的力量和健美造型。张英杰很多年一直活跃在杂技舞台上,并为“举刀拉弓”这个传统的杂技节目培养接班人。
4.“大弓张”举刀拉弓第四代的传承与创新
张少杰作为“大弓张”举刀拉弓表演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有以下贡献:一是创作表演了“举刀拉弓”的高难度技巧“力开八张弓”等,并与助演三人共同完成“举刀三人起顶”等创新杂技动作;二是创作了两人合作表演“举反汗水嘴打弹”“牙咬架上脚射箭”等技巧;三是继承了“弹弓箭弓”的技艺,把“弹弓”表演搬上了剧院舞台,创作表演了“展弓飞弹”等精彩的杂技节目;四是以北京天桥为题材创编了杂技民俗晚会;五是使“大弓张”举刀拉弓表演技艺入选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级项目名录。多年来,张少杰一直为杂技艺术的传播和民间杂技的传承工作不懈奋斗。
如今张少杰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但他仍在指导徒弟练习杂技,致力于传承“举刀拉弓”“展弓飞弹”“中幡”等民间杂技技艺。张少杰接收的徒弟虽然不是张氏家族成员,可他依然不遗余力地口授身传,将徒弟培养成为举刀拉弓表演技艺的接班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三、对杂技非遗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在杂技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比如,对实践一线的关注较多,但对如何传承则关注较少;申报的项目虽多,但深入研究的较少……诸如此类,会导致对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存在局限性。目前,杂技非遗传承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未形成体系,很多方面有待于开发和补充补录相关的资料。所以,开展杂技非遗传承研究还需要加快前进的脚步。
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现在已经成立,这对杂技非遗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把吉林省杂技品牌“大弓张”举刀拉弓表演技艺作为杂技非遗传承研究的个例,既是记录非遗传承项目的相关资料,又是补充补录杂技传承和保护的发展现状,同时也能带动杂技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带动吉林省杂技非遗传承研究等工作的前进步伐,从而使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