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2023-09-04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陶淑怡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 陶淑怡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高度融合,教师借助议题设计推出崭新教学模式,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多选择,为学生顺利启动学科思维创造条件。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引入“议题式教学”内容,推出更多研究讨论机会,学生有更多互动交流,其感知体验更为强烈,由此建立起来的学科认知也更为丰富。教师科学设计议题、优化教学方案、组织议题讨论活动、延伸议题学习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多重改良和优化处理,都能够形成崭新教学起点,符合新课标精神要求,其助学效果更值得期待。
一、精选议题内容,启动生本学科思维
教师深入教材搜集议题设计素材,对议题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可以大幅度提升议题设计品质,提升教学适配性,以满足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议题式教学”设计需要更多素材支持,教师围绕教材研究推出议题,或者借助校本课程、网络信息平台搜集设计内容,都能够创造一些研学契机,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形成崭新学习起点。学生对教师设定议题展开研讨,这是“议题式教学”常态追求,如果议题设计不够合理,其调度作用也不会理想。教师需要有筛选优化意识,对议题内容做合理整合,以提升议题设计品质。
如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挑选一些重要章节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重点阅读,对在社会中成长主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案例列举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不少素材,并挑选典型案例做重点展示,设计案例话题,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如这样的案例:云南有一个人贩子,越狱逃跑到深山,躲避法律的制裁,因为不敢接触人,他一个人生活在大山里17年,喝生水、吃生肉,被抓时像个野人。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学生开始研读这个案例内容,大多能够从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角度展开思考,也有学生则想到人离开社会将难以健康生存,甚至要成为真正的野人,失去与人交际的能力。教师对学生个性观点做进一步阐释,对接在社会中成长主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社会生活现实,珍惜生活环境,努力健康成长。
学科教学渗透“议题式教学”模式,教师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及时吸纳一些课外案例信息,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素材,让学生主动进入到话题讨论环节,通过多重对比展开深度思考,自然形成生活认知。学生对现实生活现象有更高研究欲望,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期待推出议题内容,学生回馈主动,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其激发作用显现出来。
二、确立议题目标,理清生本讨论方向
“议题式教学”有丰富的素材支持,教师还要对议题目标进行优化处理,让学生理清学习方向,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学生对议题式学习存在较大盲目性,如果教师能够推出系统性目标设计方案,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甚至要为学生规范学习行为、训练内容,提供操作指导,无疑能够赢得“议题式教学”的主动权。学生对教师指定议题有主动思考和讨论的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议题设计,投放适合的目标内容,让更多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到议题研学环节,在深度思考和广泛互动中达成学习共识。
教师根据多种信息汇聚分析做出教学设计,推出研学议题任务,为学生梳理学习程序,其训练价值逐渐呈现出来。在教学“网络改变世界”,学生对网络应用最为熟悉,教师设计议题:深入家庭展开观察和调查行动,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你在调查中有哪些新发现?学生接纳这个调查任务后,都能够积极展开研讨行动。网络是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对此深有感触,自然能够做出积极反馈。在调查反馈阶段,学生大多从购物、交流、支付等角度展开介绍,还有学生关注网络阅读、远程学习、网店经营等内容,对网络世界的丰富现象做详细展示。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展开深度交流,评价学生调查情况,给出一些思考提醒,要求学生对网络应用展开深度思考,网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生对此也有认识,深度学习自然打开。
学生对议题式学习最有感触,教师适时推出生活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议题调研,对网络生活应用现象做梳理和介绍,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网络话题具有更高启动性,教师话题投放后,立刻引起学生反馈,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学生在思考、调查、分析、展示、讨论中建立学科认知。
三、优化议题设计,提升生本学习品质
学生进入议题研学环节后,教师要做跟进观察,对学生学情做精准把握,及时做出教学调整,让学生顺利矫正学习方向。议题学习不是简单的集体讨论,可以渗透更多互动内容,也可以创造更多呈现形式。演讲、辩论、质疑、阅读、观察、调查等,都可以与议题设计相结合,让学生自然进入到议题学习环节,在创造性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教师优化议题设计有不同取点可以选择,认真听取学生回馈意见、观察学生学习表现、检查课堂学习效率、评估生本接受现状,以便做出准确判断,为下一步议题调整准备第一手资料。
教师有意识优化议题设计方案,随时做出学习调整,符合课堂教学要求。如教学“遵守规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议题活动任务:生活中有不少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如插队现象、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行人闯红灯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人的行为表现?当遇到这类情况时,你不能主动制止时,如何采用巧妙方法教育对方呢?学生接受这些问题后,都兴致勃勃地展开交流和讨论,特别是巧妙方法的应用,让学生产生更多联想,课堂研学气氛逐渐火热起来。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给出一些建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面对不遵守规则的人,讲解道理是没有太多作用的,不妨借助一些巧妙方法进行劝诫,利用正面形象做法进行针对性展示,让孩子参与到劝诫活动之中,不遵守规则的人会感觉自惭形秽,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为突出一些。如果有必要,可以借助一些公共资源来解决问题,如管理人员出面,这样可以减少矛盾冲突的发生,也能够促使问题的解决。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开放性讨论,将学生献出的良策公示出来,对学生积极思考做嘉奖,对正能量行为给予积极回馈,这是树立正确观点的设计,具有更高教育价值。学生对生活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比较熟悉,教师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整治违规行为活动之中,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唯有从正面给予鼓励,才能促使学生建立参与信心,也能够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组织议题活动,强化生本探究体验
议题教学设计推出更多实践性学习活动,势必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要求展开“议题式教学”设计,设定一些互动性活动任务,学生回馈主动,其训练效果更为显著。话题讨论、课堂辩论、师生对话、案例讨论、情境再现、信息搜集、生活观察等,都带有议题活动属性,教师需要对这些活动形式进行优化选择,并适时创新其呈现形式,推出更多崭新的互动方案,让更多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议题研学环节。如果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议题设计活动,其设计适合性会更高,训练效果也会大幅度提升。
学生先期掌握一些概念,可以为议题式学习做好必要铺垫,为进一步展开研学行动提供有利条件。如教学“法不可违”,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角度展开自主学习,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种类、违法行为危害等概念,然后列举生活案例,要求学生阅读案例信息,设计一些思考问题。如:家长不让孩子上小学,这应该是家务事,如何成为违法行为了?教师体罚学生要看具体程度,确定是否构成违法,你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儿女不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这是什么样的违法行为?学生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现象最为熟悉,自然有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逐渐掌握一些个性观点,对其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重点解读和评价,引导学生展开客观分析,逐渐形成学习共识。
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角度推出研学议题,成功吸引学生关注,通过对话题展开深度研究,逐渐形成共性认知,将议题学习推向高潮,顺利达成学习目标。这说明教师执行议题教程过程中有科学设计,随时提醒学生做出学习调整,形成良性互动。学生有个性观点是最自然的事情,教师针对性设计和组织,让更多学生自觉展开深度思考,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建立学科认知,其学习价值是极高的。
五、推动议题研学,促进生本认知内化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模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应用,教师对议题教学程序做优化设计,对学生议题学习现状做科学评估,都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学生进入议题研学环节后,教师从认知内化角度展开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多重互动交流环节,推出学科教学反思、教学课题、教学实践等内容,都能够促使学生顺利启动学科思维,主动进入到深度研学环节,在创造性学习中达成新的教学目标。“议题式教学”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契合性更高,教师理性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展开议题设计,学生回馈积极,能够激发更强大内驱动力。
如教学“做负责任的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最美逆行者》,这段视频主要介绍武汉疫情驰援义务人员的情况,学生被视频中动容画面所感染,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结合学生个性观点,设计了讨论话题:做负责任的人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更多行动来支持,最美逆行者是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是人民的英雄。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参与社会服务,那如何在平凡生活中做负责任的人呢?说说自己的打算。问题抛出后,立刻引发学生热议,课堂研学气氛火爆起来。因为有视频观看经历,学生大多处于极度兴奋之中,纷纷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打算。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观点,投放到班集体,要求更多学生展开互动评价活动,推荐最佳发言,介绍自己的感动故事和经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从社会现实出发展开设计,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片段,成功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在对学生个性观点做重点推荐时,为学生创造研学思考的机会,促使学生自然建立理性认知。“议题式教学”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动,关注学生个性观点的碰撞,教师从这些角度展开教学辅助设计,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和设计,确保学生学科思维的顺利启动,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期待。
六、延伸议题探究,培养生本应用能力
教师有意识延伸议题探究长度,引导学生展开课外对接学习,组织学生借助更多辅学手段展开学科训练和探究行动,都能够创造学科教学成长点。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案例信息、进行网络讨论、设计电子作业、阅读相关素材,都属于议题式训练范畴,学生对这些延伸训练任务有特殊期待,其训练效果也会更突出。学生进入议题式学习,教师需要跟进指导,确保每一个步骤都处于最佳状态,学生感知体验效果决定“议题式教学”品质。
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个性观点,教师针对性设计议题训练任务,无疑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成功调动学生深度研学的主动性。如教学“服务社会”,学生大多有服务社会的经历,对奉献社会与个人成长关系有比较多的思考,教师针对社会和个人关系设计讨论议题:个人为什么要服务社会?如何服务社会?你如何看待社会活动中志愿者的行为?分组讨论后,达成学习共识,小组整理小组观点,准备班级展示。学生接纳议题后,纷纷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具体解读,阐释个性观点。关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学生争议也比较多。社会是由众多大家庭组成的,个人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明确这个关系,才能给出正确的解读。学生针对一些实现生活现象展开激烈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对接社会展开问题研究,要求学生主动发表个性观点,在集体协调中逐渐形成共识认知。学生对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不能给予正确解读,教师适时帮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结合更多社会案例和现象,对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重点推理,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到深度研学环节。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需要模式的支持,教师适时引入“议题式教学”,为学生带来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议题式教学”有鲜明的主题和目标,教师对议题学习展开优化设计,推出更多互动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入到议题研学环节,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初中学生有个性观点,对一些议题有主观看法,这是教师议题设计和组织的重要制约因素,教师做好整合处理,让更多学生主动进入到议题探究活动之中,其感知体验会更为深刻而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