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2023-09-04朱世国

参花(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一、引言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可以提高我国各民族的凝聚力,切实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不到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很多人并没有对这一工作形成正确的认知,有些人甚至对非遗的特点缺乏了解。另外,部分地区没有对发展和孕育非遗的生态环境展开科学化保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个别传统村落和老街老镇成为缺乏文化韵味的空心遗址,这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后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不可错误理解为是复古或守旧,对于非遗传承保护而言,相关部门要大力向全社会进行宣传,使人人都具备传承保护意识,全社会都参与到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工作中来。

(二)缺乏完善的相关机制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瞩目成就,正在迈上新的台阶。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实践的深入,对非遗本身及非遗传承规律的认识还在深化中,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还在探索中,机制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中。从整体看,各地区相关部门和机构未及时修订非遗相关机制,未对非遗的种类划分及基本概念展开深入完善的研究。结合当前非遗传承保护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专业保护机构建设和制度完善仍须加强。

(三)传承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为表现手段,以口传心授为延续方式,是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由人去延续,由人来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绵延不绝的核心。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数量很少,难以适应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求。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强化传统村落保护

从整体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可持续发展与地区环境存在较大关联性。在此情况下,相关部门要将“见人见物见生活”等基本理念贯彻到底,对非遗起源地和孕育其发展的人文环境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根据“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等基本目标有效推动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并在此情况下构建出符合标准的一系列文化生态保护制度。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对原住民保护的重要性,规避大规模迁出原住民等行为,强化与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合作,从根本上发挥原住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老街升级管理、文旅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等工作的价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群众的自豪感和参与感。

(二)加大宣传力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在短时间内构建出各方主体支持、多方媒体宣传、群众正确认知的非遗宣传格局,从根本上提高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同感,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气氛。引导各地区从事宣传工作的相关人员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培训活动,以此来提升其自身在非遗宣传方面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要根据相关制度将宣传普及非遗的责任和义务落到实处,不断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宣传工作中,在多方资源的共同助力下实现非遗大规模传播。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介入,以及非遗宣传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群众也会在短时间内受到更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外,还要对新闻媒体和专业机构创设有关非遗传承保护的专栏、网站等给予一定支持,积极构建出复合型、专业化宣传团队。结合地区非遗传承与发展目标以及文化内涵,在重大传统节日组织非遗主题宣传活动,进而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品牌传播项目,鼓励社会各方主体开展一系列非遗宣传活动。

(三)强化理论研究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涉及多种多样的理论知识和学科文化,其表现为各地区传承人群的重要实践。一般情况下,强化对非遗理论的分析及探究可以为非遗传承保护及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保障与支持,切实提高我国非遗相关工作的規范性。在此情况下,相关部门要将“求实务实”落实到底,深入内部开展大规模田野调查和古今技艺对比研究,进一步掌握非遗基本特点和传承要素,还要强化非遗学科的建设及发展,对将研究成果顺利转化为非遗保护的教材内容给予大力支持。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在各大行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此举可帮助相关部门收集种类多样的非遗资源,并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构建完善的非遗资源、活动、产品一体化智能服务平台,促使各地区非遗视频、图片等关键信息资源实现动态化互通,大幅度提升非遗传承保护的科技水准。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性作用,在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广和记载等工作中发挥出新时代科学技术的价值作用,通过构建非遗实验室处理传承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积极探索满足安全、环保等要求的创新技术、工艺、理念和材料,深入挖掘有利于非遗传承发展的新途径、新手段。

(四)加强非遗传承人群能力建设

一般情况下,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也是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此情况下,各地区相关部门要对非遗传承人的进一步培训指导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通过多样化和丰富化的方法来激发传承人群潜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在加强非遗传承人群能力建设阶段,要重点提升其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传承保护能力,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为传承人提供经济方面或资源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引导参与非遗事业的相关人员深入高校内部参与理论知识的学习、技能技术的学习以及思想观念的学习,强化各专业人员彼此间的互动与沟通,通过对非遗理论知识的一系列学习与掌握,在根本上强化我国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有效掌握非遗创新发展等相关先进技术和理念,切实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要不断鼓励各地区高校与社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开长期协作,共同创建科学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工艺研究站、教研分析基地及实训基地,等等。此举可以全面提升各地区高校与当地核心社区彼此间的互动与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共服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创新建设的支持力度。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可以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相关非遗文化指导和技艺培训,进一步壮大非遗人才队伍。

(五)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

做好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可以真正实现其活态传承,让非遗“活”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相关部门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从整体看,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可从根本上解决部分人群就业难、创业难等问题。非遗源于我们的衣、食、住、行,如今则需要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文旅部等三个部门公布了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获评案例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催生出了一批独具乡村特色的“新工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为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66个获评案例均是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不仅让农民捧上了文化致富的“新饭碗”,也为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和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新路径。

除此之外,对于市场化和创新性优秀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或者机构,相关部门要给予更多支持与帮扶,促使其在传统工艺项目数量繁多的区域内部构建完善化、科学化工艺分析研究所和工作站,强化与当地专业非遗传承人及手艺人彼此间的合作沟通,为培养高品质、高素质工艺团队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还要将目光和精力聚焦于特色产品和地方文创产品的开发及创新研究,进一步拓宽地区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规模,积极创建工艺振兴示范基地。例如,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西藏组织非遗工坊开展线上销售,助力非遗市场化。6月10日,在“布达拉宫文创”线上销售平台,藏香、矿物颜料等非遗产品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另外,相关部门要结合地区发展情况定期组织传统工艺设计比赛和创意作品展览会,可在群众的投票参与下选举出最佳手艺人,并为其提供相应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同时,要强化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进一步培训及学习,在根本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专利设计及商标规划等知识产权意识。

(六)重视非遗普及教育

积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于广大群众的视野中,可以在根本上帮助社会公众树立良好的保护理念,进一步引导社会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创新发展产生良好认同感。相关部门要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领域,并在学校积极开展非遗知识讲解或非遗实践活动,建议学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组织大型非遗赏析或体验活动。另外,在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音乐、戏剧、美术和舞蹈等有效纳入美育课程领域,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等内容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传统体育和游艺等元素来说,可以与现有体育课程进行融合。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要在创建专业化、高素质非遗师资团队工作上下功夫,进一步创建出科学化、合理化的非遗传承人授课体系,将我国非遗乡土教材建设工程有效落实。对编制非遗宣传性和普及性教材内容等行为给予一定支持,致力于为国家创设出一批又一批专业性、规范性非遗教育基地和代表性院校。

(七)探索非遗传承保护新机制

健全传承保护体系,守护非遗根脉。实践中各地要成立地方非遗保护中心,制定相关意见和办法,对进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确立保护单位,命名一批传承示范基地,为传承人开展宣传、展示、培训等传习活动提供平台,不断改善传承人的传艺环境。要积极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大力组织开展非遗展演、传承活动,通过提供传习场所、共建传承基地等形式,充分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传承保护工作。以烟台市为例,非遗传承保护体系初步建立,共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傳承人387人,其中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5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充分利用国家、省级补助资金扶持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建设了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技艺传承创造条件。2017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收徒760人,有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同时,要将“见人见物见生活”相关理念积极融入各方面工作中,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内容,进而获取显著的保护成果,提升整体传承水准和质量,加快我国非遗传承与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不仅对我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加强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势在必行,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做法。

参考文献:

[1]王峙.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评《四川非遗文化整合与传承》[J].传媒,2023(01):99.

[2]马连波.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J].农家参谋,2022(21):4-6.

[3]王萌.传统文化融入城镇文化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J].文化产业,2022(27):76-78.

[4]马银丽.关于非遗保护的伦理原则与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的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10-112.

[5]钟茜,莫继严.非遗保护的三个维度:传承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和参与式传播[J].文化遗产,2022(04):35-42.

(作者简介:朱世国,男,本科,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文体服务中心,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和旅游)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非遗传承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