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举措
2023-09-04济宁市任城区南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张 燕 济宁市任城区南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要想做好乡镇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首先,需要明确可能面对的会计风险类型,利用现有的会计信息,对会计风险类型加以分析,从而确保接下来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能够保持科学规范性。其次,当乡镇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时,所涉及的财务经济信息在风险控制的作用下,能够如实反映真实的活动情况,便于会计工作及其他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可以认为加强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再次,乡镇事业单位在关注会计风险防范时,必然也会对单位资产可能出现的不合理和违规问题加以防范,有助于大大提高单位资产的安全性。最后,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保障单位内部职能得到准确履行。在严格的风险防控机制下,所有工作人员都会主动遵守相关的会计工作规定,避免出现违规和不合理的行为。
一、乡镇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主要会计风险
(一)会计结算风险
会计结算风险是所有会计工作都必然会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类型。乡镇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很容易在结算阶段面临会计风险。由于会计结算的形式主要包括现金与线上转账,但一些乡镇事业单位并没有形成严格的现金结算标准,现金管理能力不足。而在线上转账方面,经常会出现没有及时审核金额账户的问题,致使实际的会计结算工作出现了纰漏[1]。
(二)会计制度风险
在乡镇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当中,制度风险也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风险。这种风险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制度的不合理。现阶段,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逐步改革,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区别开来,并且开始实施分层次管理,使二者都具备了独立性的特征。乡镇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进度虽然缓慢,但也开始尝试着进行制度优化,而大多数会计制度风险都出现在会计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一些会计人员会按照新制度完成工作,但也有一些会计人员依旧坚持着传统的会计制度,导致二者出现矛盾。
(三)会计税务风险
乡镇事业单位的税务工作也属于会计部门的工作之一,而在税务管理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会计税务风险。随着国内税收新政策的全面推行,我国的税收改革已经进入了全新时期。在税收制度革新的情况下,乡镇事业单位的发票管理与经营管理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一些乡镇事业单位,甚至出现了偷税漏税和虚假开票的行为,直接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极大风险。
二、乡镇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会计人员风险防控意识不足
目前,不少乡镇事业单位的领导对于会计风险都没有准确认知,也没有做好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由于领导缺乏重视,会计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也不足,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不会主动学习相关的风险防范控制知识,长此以往,将给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留下不少风险隐患。同时,许多乡镇事业单位虽然在表面上提高了对会计工作的关注度,但从实际上而言,对相关的会计和税务政策都缺乏了解,甚至认为会计风险防控仅仅是简单的业务工作,不需要过于重视,使得实际的会计风险防控变得过于简单化,不仅给会计财务部门带来相当大的工作压力,也容易影响各项单位业务的有序开展[2]。
(二)缺乏完善的会计内控机制
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需要有完善的会计内控机制。但大多数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机制都存在不足,甚至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本质原因在于内控系统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会计风险防控。即使会计风险已然发生,也无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及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害。多数时候都是在风险损害已经超标后才开始进行风险处理,但无异于亡羊补牢,难以挽回现有损失。在会计内控机制难以落实的情况下,乡镇事业单位会计内部职能分工非常混乱,无法及时分析国家会计政策的变化,也不会主动进行会计机制更新,实际的会计工作开展也面临诸多问题。
(三)会计信息系统问题较多
步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各行各业都开始追求业务方面的信息化发展,但乡镇事业单位本身信息系统发展步伐较为缓慢,所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较多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壁垒,在风险防控方面也难以形成紧密的配合,使实际的会计风险防控工作较难开展。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会计人员在处理日常工作时,应当将所获得的会计信息及时上传到系统当中,便于进行查阅审核,提高会计处理效率。但由于会计信息系统问题较多,导致许多会计信息都没有做到及时上传,造成了诸多工作上的麻烦。此外,会计制度所更新的许多内容都没有被及时纳入到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当中,使员工仅仅能够知晓少部分风险防控事宜,大多数员工都对会计风险缺乏认知,直接形成了不良的风险防控氛围。
(四)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乡镇事业单位在管理制度上与城市有着一定的区别,所涵盖的内容要更少,因而在会计管理机制上往往存在不完全的问题。许多会计管理机制都是在会计工作出现问题后才加以发布,所发布的制度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缺乏依据,也与制度系统存在一定冲突,并不便于事业单位开展统一化管理。同时,不少乡镇事业单位依旧延续着传统的会计管理制度,并没有结合新时期会计工作的发展需求来做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致使会计管理机制名存实亡,缺乏实际的管理效益。由于会计管理机制不完全,也使得乡镇事业单位的权威性有所下降,即便一些事业单位,重点加强了会计风险防控,但由于会计风险出现后并没有对应的机制加以惩戒,多数工作人员都没有形成认真工作的态度,依然会漠视会计风险问题[3]。
(五)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乡镇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岗位都较为固定,不容易发生变化。在长期的任职过程中,多数会计管理人员趋于稳定,形成了日常的工作习惯,即便会计政策发生了变化,也不愿意过多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更加不习惯采用新设备来完成会计工作。但新时期的会计风险类型较多,如果长期保持不变,便容易疏于防范,进而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尽管一些乡镇事业单位也尝试着开展会计培训,但由于多数会计人员都不重视,实际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同时,随着会计机制和相关知识的不断革新,许多传统的会计管理方法,已经难以迎合新时期的会计管理需求,甚至给会计管理造成了阻碍。面对这一状况,乡镇事业单位必然需要提升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加强乡镇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建议
(一)严格做好会计发票管理
在乡镇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发票管理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乡镇事业单位应当重视发票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机制开展会计工作,确保单位内部能够做到依法纳税。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乡镇事业单位首先应当加强对发票税务风险管控力度,严查虚假发票,要求会计管理人员重视获取发票环节,逐步形成一定的发票防范意识,确保所获取的发票都能够保证真实有效,从而达到规避涉税风险的目的。其次,会计部门应当强化开具发票管理。在需要开具发票时,应当严格遵守税法的相关规定,保证开票时间金额与实际相一致。再次,会计部门应当要求会计人员积极学习会计和税务的新政策,了解其中的各项规定,如果出现没有按照规定填写信息的发票,便可以加以拒绝。最后,会计部门应当重视发票的保存环节,将开具发票时所产生的原始凭证有效保存起来,便于后期进行财务审计[4]。
(二)优化会计内控机制
在当前的乡镇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所形成的内控体系存在诸多不足,有必要在新时期进行优化和完善。在优化会计内控机制时,乡镇事业单位应当认识到,会计内控机制应当包括三个子系统,分别是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评价系统。这三种系统相辅相成,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在其中,决策系统所起到的主要是为领导层下达决策的作用,可以通过为领导层提供准确会计数据,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有效性。执行系统是整个会计内控机制当中最为关键的系统,需要会计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机制来开展内部控制,必要时也可以采取一些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以辅助。由于执行系统较为重要,因而会计人员需要保证执行到位,才可以确保内部控制取得良好成效。评价系统主要是服务于会计工作后期,可以由会计部门管理人员或者工作人员进行相互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会计人员可以了解自身的职责成长要求,也可以加强彼此的会计监督,从而大大降低会计风险。作为内部控制机制当中非常重要的系统,评价系统本身也拥有一定的会计反馈和监督作用。乡镇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外部监督来了解自身会计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要求会计部门加以改正和完善。在内部监督方面,事业单位应当做到信息公开化,从而确保内部监督能够有效开展。除了以上三个子系统外,优化乡镇事业单位会计内控机制,还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法制体制,确保日常的会计工作能够严格依法进行,在守法的基础上,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对事业单位的重大决策形成科学依据,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提升内部管理能力。
(三)提高单位内部会计信息化水平
结合新时期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发展来分析,提高单位内部会计信息化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从乡镇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发展来看,整体较为缓慢,有必要结合会计工作需求来展开进一步优化。大数据平台是信息社会的全新产物,本身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在云计算平台的支持下,大数据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明显扩大。乡镇事业单位也应当结合新时期的会计工作需求,稳步提高单位内部会计信息化水平,使会计信息化能够与会计业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减轻会计人员工作压力,加强会计风险防控能力。鉴于乡镇事业单位在信息化方面的进程较为缓慢,因而可以着重从更新设备和软件出发,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在更新设备和软件方面,乡镇事业单位不可以盲目跟随其他单位进行购置,转而需要结合会计工作需求,选择最为合适的信息设备与软件。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信息化设备实践经验,开展前期培训也很重要。乡镇事业单位可以聘请专家开展座谈会和培训会议,帮助单位内部会计人员逐步了解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方法,引导会计人员主动学习先进的会计知识,提高会计信息化处理与实践能力[5]。
(四)完善会计工作管理机制
乡镇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正处于革新换代的过程当中,这也给会计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加强会计管理以外,还需要完善会计工作管理机制。乡镇事业单位应当顺应会计制度的优化方向,结合具体需求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事业单位风险防范能力。完善会计工作管理机制的本质目的在于加强会计管理,从而对会计人员提出更加严格的工作要求,坚决杜绝偷懒懈怠的会计工作态度,进一步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管理,逐步形成会计风险防控管理机制。会计管理机制不应当仅仅面向会计部门员工,转而需要对全体员工都形成一定的会计信息约束,使单位的权威性得到提高。在对会计工作管理机制加以完善时,乡镇事业单位要注意,不能直接套用其他单位的模板,否则容易出现诸多与自身会计管理工作不相符的内容,导致实际的管理效益严重下降,甚至会使得会计管理机制呈现出形式化的现象,不利于长远发展。乡镇事业单位领导应当认真听取会计财务部门的建议,实施了解当前财务管理状况,从而制定符合自身会计管理的机制内容,避免会计管理机制严重脱离实际。在完善会计管理机制的同时,乡镇事业单位还需要认真关注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并结合管理需求来调整制度内容,避免出现会计管理机制长期不变的状况[6]。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与乡镇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成效相挂钩。因此,乡镇事业单位应当重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做好新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宣传,促使会计人员能够迎合新时期风险防范需求,提升风险应对和控制能力。一方面,乡镇事业单位可以从外部引入一些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由这些人员来开展会计管理工作,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来强化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乡镇事业单位要认识到现有会计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的不足,积极开展会计培训,鼓励会计人员学习先进的会计知识和设备操作方法,帮助会计人员提高专业素质,共同构建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从而达到推动会计新发展的目标。
(六)加强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在防范和管理乡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过程中,单位必须要加强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做到合理预测和量化。单位要结合财务风险的控制节点、风险等级、风险类别、控制方法级控制措施,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环节预警机制的创设,从而为财务风险的发生可能性进行预设,并对相关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明确,保证预警指标与预警值相一致,确保财务数据处理效率的稳步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发展当中,乡镇事业单位应当认识到风险控制和防范的重要性,紧紧跟随会计政策和知识的革新来做好相关优化,加强会计内部管理,完善会计工作管理机制,鼓励会计人员主动学习先进的会计知识和信息化设备操作方法,提高单位内部会计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升自身的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科学构建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在以后的工作中即使面对会计风险,也能够迅速加以解决,不容易造成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