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真宗崇道思想与政治内涵探微

2023-09-04常沁飞

殷都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真宗御制宋真宗

常沁飞

(西北大学 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至乾兴元年(1022)年期间,推行了系列崇道活动。目前国内学者主要着眼于探讨其崇道推行的系列活动及目的。(1)如汪圣铎先生深入研究了真宗举行的天书降神、东封西祀尊五岳、圣祖降临与尊玉皇、老子,修建玉清昭应宫、建天庆观、建景灵宫太极观等各种形式的崇道活动(汪圣铎:《宋代政教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6-79页)。也有学者探究了真宗崇道的政治目的。如汤其领认为真宗崇道是为了洗刷澶渊之盟的屈辱(汤其领:《涤耻封禅与北宋道教的兴盛》,《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何立平认为真宗是用“东封西祀”的“神道设教”方式来重塑政权和君王权威,巩固统治和统一思想(何立平:《宋真宗“东封西祀”略论》,《学术月刊》2005年第2期)。汤福勤先生对真宗崇道的政治性质重新作了定义,认为“真宗的这些举动,实是解决其自身统治危机的一种手段”(汤福勤:《宋真宗“封禅涤耻”说质疑——论真宗朝统治危机与天书降临、东封西祀之关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而未以其对道教义理的理解为视角,追索崇道的深层次原因与内在逻辑。实际上,真宗对道教理论有着一定理解,企图借用道家思想传扬施政主张、教化民众。因特殊的帝王身份,其在落实道教思想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道教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倾向。笔者基于上述观点撰成拙文,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一、宋真宗对道教义理的阐释

真宗围绕道教本体论与道物关系等议题,对核心理论“道”做了阐释。同时吸纳唐玄宗时期已形成的清静、清净理念,使之成为治国理政过程中的精神向导,并通过构建道、天、神、君、民之间的相关关系,明晰了天界的神仙谱系与民间的统治秩序,进而传达了“以道化民”的宗教理念。

(一)道教本体思想

《道藏》收录了真宗御制《玉京集》六卷,主要记载真宗答谢或祈求上天、祖宗神佑的词表。这一具有夸耀性质的文献资料因言辞华美、所言无物,向来不被学界重视。但剖析此类文献资料,能切实考察真宗对道教本体论的认知与理解。真宗非常信奉道家的“至道”理念,《玉京集》载:“昨以祗谒桧庭,钦崇于至道。”(2)(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3《星见谢表一道·玉皇》,《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805页。真宗令州府军监等地建天庆观的诏书亦言:“朕钦崇至道,诞受元符。”(3)(宋)佚名编:《宋大诏令集》卷179《令州府军监关县无宫观处建天庆观诏》,中华书局,1962年,第647页。关于“至道”的含义,真宗解释为:“若夫先二仪,生庶物,是谓之至道。”(4)(宋)贾善翔编:《犹龙传》卷6《御制朝谒太清宫颂并序》,《道藏》(第18册),第36页。“至道”为道家的最高理念,“道”为世间万物之根本,如《玉京集》所言:“伏以造物之源,咸归于大道。”(5)(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5《告谢词六道·玉皇》,第811页。“道”又衍生了世间万物,《玉京集》指出:“伏以百神受职,咸听于上灵;万汇化成,并资于至道。”(6)(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5《为虫螟词二道·玉皇》,第814页。“道”是世间万物的本原与终极归属,同时“道载万物”,世间万物的形态蕴含了“道”内在的精神。真宗旨在强调“道”的根本性与神妙性,进而宣扬“道”极其玄妙、无所不在的精神内涵。

(二)清静、清净理念

唐玄宗将“清静无为”的道家理念当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言:“道性清净,妙本湛然,故常无为也。万物恃赖而生成,有感而必应,故无不为也。夫有为者,则有所不为也。故无为者,则无所不为也。”(7)(唐)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卷5,《道藏》(第11册),第777页。大中祥符七年(1014),真宗朝谒亳州太清宫,因之提出“以治天下之法简易清静无为者,莫善于聃圣之道”(8)(宋)贾善翔编:《犹龙传》卷6,第36页。的思想。真宗指出 “清净”之旨源于自然,有言:“至于希夷之指,清净之宗,本于自然,臻于至妙。用之为政,政协于大中。用之治身,身跻于难老。施于天下,天下可以还淳,渐于生民,生民由其介福。所谓万物之祖,众教之先。”(9)(宋)贾善翔编:《犹龙传》卷6《御制朝谒太清宫颂并序》,第37页。认为将这一思想用于政事、施之于民,国家方能走向富强之路。

从真宗话语中,可观察到“清静”与“清净”二词交替出现的情况。唐末五代的高道杜光庭有言:“道性无杂,真一寂寥,故清静也。玄深不测,如彼澄泉,故湛然也。寂然不动,无为也。感而遂通,无不为也。无为者,妙本之体也。无不为者,妙本之用也。体用相资,而万化生矣。……当在为而无为,以制其动,在无为而为,以检其静。”(10)(汉)河上公,(唐)杜光庭注:《道德经集释》,中国书店,2015年,第797页。孙亦平指出,杜光庭是对唐玄宗“道性清静,妙本湛然,故常无为也”的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杜光庭将“‘清静’与‘变动’联系起来进行讨论,使变动的生命与清静的道性相联而具有了超越的可能性。”“而‘清净’则是从净与染的角度上说的,杜光庭运用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道性’既是‘清净的’,又具有‘寂静’的本性。”实则杜光庭所理解的道性是延续唐玄宗佛、道两家思想的做法。(11)孙亦平:《杜光庭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0-251页。从这个角度来看,真宗承袭了唐玄宗时期业已形成的清静、清净思想,并将之视为治国理政的精神指引。

(三)万物之间的统属关系

真宗崇道体现出道、天、神、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相互关照与互动关系。真宗在朝谒太清宫的序文中指出:“若夫先二仪,生庶物,是谓之至道。首三神,敷元命,是谓之高天。若乃居道之大,侔天之崇,边处于范围,可思而莫可测,功逾于陶冷,可知而莫可言。”(12)(宋)贾善翔编:《犹龙传》卷6《御制朝谒太清宫颂并序》,第36页。“三神”即“地祗、天神、山岳也”。(13)(东汉)班固:《汉书》卷57下《司马相如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605页。地祗、天神、山岳之神经历了得道的修炼过程,方成为上天之主,得以传布天之大命。真宗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天上高天有大罗”的神仙谱系。(14)(宋)张商英编:《金箓斋三洞赞咏仪》卷下《宋真宗皇帝御制散花词》,《道藏》(第5册),第769页。

从真宗御制《玉京集》可以看出,真宗尊崇的道教神明主要有玉皇、三清、圣祖天尊大帝与天。按尊贵程度排序为天、三清、玉皇、圣祖天尊大帝。真宗极其强调上天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其所说“伏以治国之基,奉天为大。化民之本,崇道居先。”(15)(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5《谢圣祖降临词二道·圣祖天尊大帝》,第812页。真宗崇奉的天,体现的当为儒家思想中倡言的天崇拜。《论语》有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16)(宋)朱熹:《论语集注》卷9《阳货第十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181页。《孟子》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17)(宋)朱熹:《孟子集注》卷2《梁惠王章句下》,《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216页。《汉书·董仲舒传》曾云:“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而以成之。”(18)(东汉)班固:《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2515页。真宗传扬儒家天崇拜与天命观思想,既体现了国家统治思想以儒家文化为基调的取向,又借儒家思想宣扬了其继承皇位的正统性。但真宗绝非仅宣传了儒家的天命观,其要旨是将儒道思想内核杂糅以宣传道家思想。如其明言:“岂谓苍昊储祥,高真降鉴。爰因献岁之始,特垂秘箓之文。谕以十世之延长,诲以为治之清静。”(19)(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4《谢降天书表·天》,第805页。说明天传递给真宗的治世方略实际体现着道教的精神内核。

“三清”原本具有道教天神与天神所居之胜境两层含义,真宗敬拜的“三清”当为道教的三位至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真宗认为“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清圣众”皆处于至高至尊的地位,他们具有最高权威,既“总万灵而上列,”又“甄庶物以下临。”(20)(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1《真宗朝内醮青词》,《道藏》(第9册),第378页。玉皇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至高神,真宗极其推崇玉皇在神仙谱系中的崇高地位。《玉京集》所载真宗向玉皇传达谢意、祈福的御制词文便达43篇,可见真宗对玉皇这一神灵的崇奉程度。圣祖是真宗编造的赵氏一族祖先,《玉京集》收录真宗御制的致谢词文达25篇,足以说明圣祖在真宗崇奉的神仙体系中占有的分量。道教神明高于俗世众生,但又会用超自然的力量降临并关怀世间,体现出道教众灵既高于世间又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特性。真宗有言:“窃以臣克绍成基,有惭菲质,茂膺宝命,荐锡元符。俾四海之咸宁,赖九阳之垂贶。虽巍巍之德祇答无阶,而栗栗之心励精曷舍。”(21)(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1《谢允上宝号表一道·玉皇》,第799页。在真宗看来,国家出现的祥和安乐局面,主要是受惠于上天与得道仙人的眷佑,并直言“伏以恭绍帝图,允膺天佑。”(22)(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3《谢立仗景色表一道·天》,第803页。

真宗认为上天及神灵直接统御并度化着民众,《玉京集》载:“千祇列卫,普度于人灵。其或育质圆方,禀和霄壤,少私寡欲,背伪归真,端虑以洁斋,洗心而成诵。精专外积,纯粹内充,可以自晦而明,无幽不烛,类虚室之生白,同温泉之荡邪,熙熙而陟春台,济济而登寿域。”(23)(宋)萧应叟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卷1《我朝真宗御制序》,《道藏》(第2册),第336页。在真宗的思想体系中,神灵度化着生灵,虽众生百态,但只要民众少私寡欲,背伪归真,净洁身心,诚敬斋戒,便可达到“自晦而明,无幽不烛”的“真我”境界,如此便可缔造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世。

作为君主的真宗,认为自己充当的是辅佐上天统御臣民的角色。透过真宗对上天和上天神灵的谢表,能看出帝王与上天诸神是一种君臣关系。真宗说到:“臣获膺宝历,用抚烝民。承眷佑之无疆,励夤威而有益。由是仰瞻普宙,俯率绵区。”(24)(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1《谢降制告论恭上圣号表一道·玉皇》,第798页。真宗继承赵宋基业的职责在于“用抚烝民”,并指出只有尽心统帅万民,才能答谢上天的眷佑,如其所述:“内顾眇冲;诞膺于介祉;永惟励翼,用答于凝祯。”(25)(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1《谢祥瑞表三道·三清》,第795页。并且他也在极力吸收道家深邃思想以教化民众,有言:“臣纂绍祖宗,抚绥亿兆。莫不观高穹而取法,循先宪而守成,”(26)(宋)蒋叔舆编:《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1《真宗朝内醮青词》,第378页。以体现上天在统治与护佑世间生灵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真宗基于以上宗教理念,提出“以道化民”的认识论思想,而实现这一想法的现实途径为“尚德而教人”。(27)(宋)贾善翔编:《犹龙传》卷6《御制朝谒太清宫颂并序》,第37页。真宗指出世间众人体悟不到“道”这一崇高境界的根源在于“夫灵宝……百姓日用而不知,”(28)(宋)萧应叟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卷1《我朝真宗御制序》,第336页。并认为“灵宝、金丹,同出而异名”,即“道”之义理渗透在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百姓却不知晓。故而真宗提倡施以德政,并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传道。真宗处理政务将“深于德教”一以贯之,(29)(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5《告谢词六道·圣祖天尊大帝》,第812页。主张“化民之本,崇道居先。”(30)(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5《谢圣祖降临词二道·圣祖天尊大帝》,第812页。认为“道”之崇高境界“惟达者能一贯之”,但是普通世人却“执幻迷真,任情逐物,遂使灵源决荡,妙本支离,不能返老还童,以至衰坏。”(31)(宋)萧应叟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卷1《我朝真宗御制序》,第336页。真宗倡导世间众人体悟道理,通过“少私寡欲,背伪归真,端虑以洁斋,洗心而成诵”的方式,达到“济济而跻寿域”的目的。(32)(宋)萧应叟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卷1《我朝真宗御制序》,第336页。

二、宋真宗对儒释道三教关系的调和

真宗推行的崇道理念将儒家思想作为理论根基,指出释、道两大宗教在解决精神终极超越问题的义理层面是体一用殊的,虽然三教义理有异,但三者的精神内核终归于“道”,其为三教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真宗对释、道关系的诠释

真宗的宗教信仰虽以推崇道教为重点,但其在理论方面亦对释、道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我朝真宗御制序》曾云:“太上启接引之方而诏人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而释氏亦云:‘人被物转,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故道、释二教,各有超越死生之理。释氏以性为宗,故修禅定;道家以神为主,故炼金丹。禅定之极,寂乎阴;金丹之极,归乎阳。此两者同出而异用,皆由所生之本而成正真,非假外物而造作者也。”(33)(宋)萧应叟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卷1《我朝真宗御制序》,第336页。真宗强调释、道两大宗教皆在追求超越生死的极高境界,只不过两者“同出而异用”,即体一用殊。真宗亦言:“若夫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则大而为天地,微不离肖翘。明则为日月,隐则为阴阳;在儒为仁义,在释为知慧,在人为神炁,在丹为汞铅。寓万物为性情,统元炁为造化,其实皆道也。”(34)(宋)萧应叟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卷1《我朝真宗御制序》,第336页。在真宗看来,世间万物存在的根本,在儒家思想中体现的是仁义,在释家体现的是智慧,实则皆归之于“道”。

关于释、道两大宗教之间的关系,真宗明确指出:“神之与性,可以意会,不可以理析。析之则纷扰是非,有物我之殊;会之则契合异同,无彼此之别。此乃无上正真之妙道,故万法千门,无非灵宝。”(35)(宋)萧应叟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卷1《我朝真宗御制序》,第336页。佛家的修炼门径是坐禅顿悟佛理。真宗朝参悟道教义理即体现为以内丹修炼为主,内丹修炼的途径为性命双修,性就是指禅定修炼出自我,是对世界本质认识的情况,命是指气功,即通过修炼气功把身上的精气神“三宝”练成金丹,以求“真我”元神变成纯阳状态达到飞升成仙的终极目标。说明释、道之理可意会,不可言明,析离则有物我之对立,合之则同,二者间本无分别。在真宗看来,释、道两大宗教解决的精神终极超越问题实际是一致的,二者并无本质性区别。

(二)主张儒、释、道三教汇通的理念

真宗对道、释两家思想采取兼而纳之的态度,同时非常重视对儒家思想的吸纳与利用。“忠”“孝”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论语》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6)(宋)朱熹:《论语集注》卷3《八佾第三》,第66页。孔子又说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7)(宋)朱熹:《论语集注》卷1《学而第一》,第49页。真宗重视宣扬忠孝行为以美化自己嗣守基业的仁厚形象。其曾云:“既钦承于丕佑,弥励翼于精忠。”(38)(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1《谢忠武军大麦表一道·玉皇》,第797页。真宗借助儒家思想的忠诚理念,表达了其对国家与上天神明的忠诚。

较之忠诚,真宗在宣扬以孝道治世的理念中花费的心思更多。其为太宗所写谢词明确表达到“祯祥纷委,永荷于垂恩;宗佑钦承,益隆于追孝。”(39)(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2《真游殿祥瑞表·太宗皇帝》,第800页。并强调“窃念臣顾惭凉德,嗣守成基,俯庆隆平,仰怀锡羡。是以勉从舆议,虔举上仪。陈禋祀于乔峰,聿祟大报;益徽名于清庙,用展孝思。”(40)(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4《谢上二圣谥号表一道·天》,第810页。由此观之,真宗推行的崇道理念直接将儒家思想作为了理论根基。

真宗处理儒、释、道三教关系的导向,在王钦若奉旨撰写的《翊圣保德真君传》体现的尤为显著。该文主要记载了道士张守真与道教真君关于儒、释、道三教关系的讨论。道教真君有言:

太上《道德经》,大无不包,小无不纳,修身炼行,治家治国,世人若悟其旨归,达其妙用,造次于是,信奉而行,岂惟增福,谅无所不至矣。释氏之《四十二章经》,制心治性,去贪远祸,垂慈训戒,证以善恶,亦一贯于道矣!奉之求福,固亦无涯。至于周公孔子,皆列仙品,而五经六籍,治世之法,治民之术,尽在此矣。世虽讽读,多不依从,若口诵而心随,心随而事应,仁义信行礼智之道,常存于怀,岂惟正其人事,长生久视之道,亦何远矣。”(41)(宋)李攸:《宋朝事实》卷9《道释》,中华书局,1985年,第118-119页。

依翊圣保德真君所说,《道德经》蕴含的理论博大精深。佛家经典虽讲求“制心治性”之法,但其义理终究“一贯于道”。周公、老子虽提倡“五经六籍”,讲求治世之法,但皆已位列仙籍。并直言士人如能依从其理,口诵心随,加之仁义义理的约束,便可达到长生久视的精神超越。此文由王钦若奉真宗之命撰写,间接传达了真宗的三教思想。对于真宗来说,三教义理虽异,但三者的精神内核终归于“道”。实则道家思想统括了儒家与佛家的思想,其要旨仍在突出道教的崇高地位。

三、真宗崇道的政治内涵

真宗对道家思想有着一定的见解,但此类理论多是继承前朝而来,本人并无过多创见。其崇道更重要的作用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真宗通过宣扬道教理念而达到的政治目标主要体现在维系皇权统治、彰显大宋盛世风貌、宣扬边防策略与张扬施政方略等几个方面。

(一)散布政治谶语维系皇权统治

《闻见录》记载了高道陈抟参与太宗册立真宗为太子的政治事件。太宗因陈抟“善相人也,遣诣南衙见真宗。及门亟还,问其故,曰:‘王门厮役皆将相也,何必见王?’建储之议遂定。”(42)(宋)邵伯温:《闻见录》卷7,《全宋笔记》第2编第7册,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51页。同一事件,《东轩笔录》载为太宗命“陈抟历抵王宫,以相诸王。”陈抟回禀的结果是:“寿王真他日天下主也。”(43)(宋)魏泰:《东轩笔录》卷1,《全宋笔记》第2编第8册,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8页。《东轩笔录》较之《闻见录》成书更早,(44)《东轩笔录》成书于元祐年间,《邵氏闻见录》完成于绍兴二年(1132)。参见:《东轩笔录》点校说明,《全宋笔记》第2编第8册,第3页;《闻见录》点校说明,《全宋笔记》第2编第7册,第99页;《邵氏闻见录》当以《东轩笔录》文本为史源。实际上,淳化五年(994),太宗方与参知政事寇准就册立皇储事展开商讨,最终立元侃为开封尹、改称寿王。(4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至道元年八月壬辰,中华书局,2004年,第818页。且《宋史·陈抟传》明确指出,陈抟逝世于端拱二年(989)。(46)(元)脱脱等:《宋史》卷457《陈抟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21页。由此便知,《东轩笔录》与《邵氏闻见录》关于高道陈抟谋立真宗的史事当为虚构之事。这一轶事的流传直接证实了真宗借助道教先验思想为其皇位正统提供合理性说辞。

(二)比隆汉唐宣扬盛世风貌

真宗签订澶渊之盟之后,为稳定社稷、安稳民心,同时也为“解决其自身统治危机,”(47)汤福勤:《宋真宗“封禅涤耻”说质疑———论真宗朝统治危机与天书降临、东封西祀之关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开始了天书降神、封禅泰山、天降祥瑞等系列崇道礼仪活动。为配合上述系列崇道活动,真宗首先展开的是“以‘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和‘朝谒老子’为主要标志的大规模全国性‘巡游表演’,以及朝野上下经久不息的朝奉祭祀的‘广场表演’。此外的典礼仪制诸如上尊号,修仪注,建宫观,祀岳渎,也都不惜花费,务求崇大。”(48)胡小伟:《“天书降神”新议——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争》,《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真宗崇道的理路,从孙奭奏疏中便能找到答案。大中祥符四年(1011),当真宗东封泰山,又欲至汾阴奉祀后土,孙奭有言:

陛下必欲为此者,不过效汉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颂功,以崇虚名,夸示后世尔。陛下天资圣明,当慕二帝、三王,何为下袭汉、唐之虚名。(49)(元)脱脱等:《宋史》卷431《孙奭传》,第12803页。

大中祥符六年(1013),真宗拜谒亳州太清宫,孙奭又上言:“陛下封泰山,祀汾阴,躬谒陵寝,今又将祠于太清宫,外议籍籍,以谓陛下事事慕效唐明皇,岂以明皇为令德之主耶?甚不然也。”(50)(元)脱脱等:《宋史》卷431《孙奭传》,第12804页。邓小南先生认为:“汉唐盛世,是时人心目中辉煌的时代,在北宋境域、国势难与‘比隆’的情况下,追慕汉唐更凝之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51)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第405 页。显然,真宗追崇道教确实有效仿汉唐的意味,即通过“神道设教”的活动来宣扬大宋盛世风貌。

真宗推行的系列崇道活动,多沿袭自唐朝的做法。如通过修建大量宫观群的方式宣扬帝国盛世的风貌与胸怀。在真宗看来,宫观为“集真”之所,如其所说:“肇建集真之宇,用昭长发之符。爰揆日以聚工,遽延祥而介祉。”(52)(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5《会灵观兴工词一道》,第813页。又言:“太清官者,介谯都之列壤。滨涡水之鸿渊,因降圣之名区,成集真之静馆。”(53)(宋)贾善翔编:《犹龙传》卷6《御制朝谒太清宫颂并序》,第37页。道观为“登真”的重要场所,如真宗特意为高道赵抱“建真寂观,以为登真之所。”(54)(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2《抱一龙杖清虚虵鞭》,《道藏》(第32册),第249页。宫观是神明灵感通微的场所,是普通民众恭谨奉守神明与通达天人的重要场地,又是普通民众沟通天神与天神施惠于民众的重要媒介,真宗为推行道家精粹的思想,遂在全国修建宫观。真宗期望通过此种方式“期肸蠁以下垂,庶靖恭而上达。”(55)(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5《会灵观兴工词一道》,第813页。

宋真宗修建的宫观“在京有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祥源观等,”(56)(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25《宋祠禄之制》,中华书局,2016年,第560页。真宗仿效唐朝,修建了以皇城为中心的道教宫观群,并且确立了以开封为中心的道教圣地。真宗在位期间修建的宫观,尚有景灵宫(山东曲阜市东北,相传黄帝生于寿丘)、太极观(山东曲阜市东北,相传黄帝生于寿丘)等。总体来说,真宗开展的系列崇道活动,基本依循了唐玄宗的基调,旨在通过道教官方化的方式彰显大宋的盛世风貌。

(三)宣扬边防策略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真宗便采信道家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实行偃兵政策,大肆散播国家边疆和平安定的言论。大中祥符三年(1010),真宗与宰相王旦言说到:“方今四海无虞,而言事者谓和戎之利,不若克定之武也。”王旦回复:“止戈为武。佳兵者,不祥之器。祖宗平一宇内,每谓兴师动众,皆非获已。先帝时,颇已厌兵。今柔服异域,守在四夷,帝王之盛德也。且武夫悍卒,小有成功,过求爵赏,威望既盛,即须姑息,往往不能自保,凶于国而害于家,此不可不察也。”(5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3,大中祥符三年五月癸卯,第1672页。真宗深以为然。王旦指出,真宗以怀柔的方式解决边疆危机是仁德政治的体现,这一言论虽有夸耀的成分,但揭露了二人皆提倡息战的边防策略。

真宗指明为政期间的军事策略为“自缵丕图,常虞黩武。非因式遏于寇乱,未尝轻举于甲兵。载念先后开基,中区未靖,每兴薄伐,止为吊民。”(58)(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4《谢偃兵表二道·玉皇》,第807页。真宗还指出:“常戒佳兵,苟当疆场之无虞,未尝戈甲而先举。载念两朝创统,诸夏未康。每兴薄伐之师,盖徇徯来之志。今则庆灵所佑,区宇大同。”(59)(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4《谢偃兵表二道·圣祖天尊大帝》,第807页。真宗认为,在上天神明的眷佑下,宋廷边境的战火方才熄灭,减免了边界战场残酷的厮杀造成的人员伤亡,其以道家思想为出发点,为偃兵思想的推行找到了合理依据。

真宗甚至指出:“好生之德,常禀于高穹;黩武之讥,敢忘于古训。盖每因于御敌,乃暂动于兴师。载念二后,御图四方。未一蒸黎,无告即用,轸忧战伐,伸威止期,平乱实靡。佳兵之志,本怀济物之心。今则万域攸同,三神所佑。追念干戈之未戢,谅惟寤寐以责躬。”(60)(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4《为二圣祈谢表二道·玉皇》,第808页。真宗通过凸显“贵生”思想为其未能征略边疆找寻到了合适的开脱理由。真宗又言:“载念祖宗创业,书轨未同。俯徇徯来,虽伸于薄伐;暨当克胜,即用于怀柔。志本异于佳兵,心但期于拯溺。”(61)(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4《为二圣祈谢表二道·圣祖天尊大帝》,第808页。可以理解为,赵宋先祖以战争的形式扫除割据势力是正当的军事行动,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采用怀柔的方式拯救百姓于兵戈相接的战争中当是上策。可以说道家贵和、贵生思想为真宗军事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事实上,真宗举行崇道活动投射了国家企盼和平安定的政治信号。如其所说: “臣祇守成基,顾惭凉德。膺上穹之锡佑,致率土之洽平。今以冬律戒期,天正协节。九围底定,咸被于福禧。”(62)(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3《冬至谢表·玉皇》,第804页。真宗希冀将宋廷境域协和安定、天下太平的时局传达于世人。当然,他也会祈求上天继续垂佑,保佑边疆永无战事,有言:“伏冀锡庆邦家,垂休动植,二气罔生于疵疠,八弦永息于干戈。”(63)(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1《真宗朝内醮青词》,第378页。这也反衬出真宗对辽朝军事威胁的深切担忧。

(四)张扬施政方略

在道教文书中传达其施政主张是真宗惯用的手段。如对众多神灵的谢表中提及其嗣守祖宗基业的施政方向,曾言:“窃念臣诞膺景贶,嗣守成基。赖穹昊之眷怀,奉祖宗之谋训。”(64)(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4《谢上尊号表二道·玉皇》,第807页。又说到:“伏念臣嗣守成基,抚临寓县,内循寡薄,莫庇蒸黎。”(65)(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4《谢东封礼毕表一道·天》,第810页。真宗在即位制书中说到:“先朝庶政,尽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6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1,至道三年四月乙未,第863页。其遗诏有云:“朕嗣守丕基,君临万寓,惧德弗类,侧身靡宁,业业兢兢,倏逾二纪。幸赖天地之佑,祖宗之灵,符瑞荐臻,边鄙不耸,臻乎至治,无让古先。”(67)(宋)佚名编:《宋大诏令集》卷7《乾兴遗诏》,第29页。真宗自始至终皆在强调他嗣守祖宗基业的统治方略,并坦言最终带领国家走向了“治至”的繁盛局面。

同时,真宗也在极力宣扬励精图治的勤勉形象。他常于御制文书中显示自己勤于政务。有言“天祺纷委,允彰眷佑之怀;夕惕无忘,益励夤威之志。”(68)(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1《谢祥瑞表三道》,第796页。又直言:“益誓精勤,少酬覆露。”(69)(宋)赵恒:《宋真宗御制玉京集》卷4《谢降天书表一道·天》,第809页。并在史书留下“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的形象。(70)(元)脱脱等:《宋史》卷242《后妃上·章献明肃刘皇后》,第8613页。《真宗皇帝朝谒》文载:“真宗皇帝承太祖、大宗应天顺人,开拓烈业之迹,天下晏然,以捂绅之士为股肱,而偃武修文,安民富国,兴礼乐,举贤良,故成康、文景之世未足多也。”(71)(宋)贾善翔编:《犹龙传》卷6《真宗皇帝朝谒》,第36页。朝谒文明确指出,“(真宗)为太平清静之真主也。天下财丰物阜,安居乐俗,九译有梯航之贡,四封无金革之扰,乃合大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72)(宋)贾善翔编:《犹龙传》卷6《真宗皇帝朝谒》,第36页。说明真宗勤勉治国,意欲建设的是边境安和、财库丰裕、百姓和乐和万国来贡的荣耀大国。

四、结语

宋真宗构建了一套系统的道教理论框架,认为万物的根本来源于“道”,“道”又衍生了世间万物,“清静”之旨源于自然,将“清静”思想运用于政事,国家便能还原到原始的纯朴状态,人人可达天年。真宗对万物的统属关系做了阐释,不仅构建了神仙谱系,同时明确了现实世界的统治秩序。但真宗的道教理论多是继承前朝而来,本人并无过多创见,故很难说他是造诣精深的道教信仰者。

真宗顺应三教合流的趋势,对儒、释、道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作了解释。认为释、道两者的关系体一用殊,但是道教思想精神统含儒、释两家,其用意旨在突出道教的崇高地位。真宗崇道的主要目是为政治主张寻找理论依据,宣扬自己的施政主张,也在凸显自己身为帝王所成就的巨大功业。可以看出真宗借助道教思想,旨在宣扬其建设的和平、富足、荣耀的大宋帝国的伟大功业。真宗崇道既是一场推之于民的精神信仰运动,也是出于其作为帝王的身份、责任、尊严与荣光,这一宗教活动也成为了一场凸显自身功绩与宣扬施政主张的的政治运动。

猜你喜欢

真宗御制宋真宗
论北宋真宗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南宋《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碑(梧州本)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一席话救百人
王旦的气量
宋祁生平考
宋真宗年间曹玮筑“山外四寨”考论
乾隆御制“湘江秋碧”
乾隆御制嘎巴拉式盖盒
如何看待宋真宗时期“相权强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