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棉花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2023-09-04刘水声刘倩倩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4期
关键词:虫情棉蚜棉铃虫

刘水声,刘倩倩

(1.东明县刘楼镇政府,山东东明 274503;2.东明县小井镇政府,山东东明 274503)

0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其中新疆棉花占比最大,从2001年至今,新疆棉占比从过去的不足30%已经上升到将近90%,是我国棉花的主要产地和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区。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棉花总产量从2006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新疆棉花呈现上升趋势,这实质上反映了我国棉花产业向优势产业的方向不断转移。尽管我国棉花常年在600万t以上,但是每年缺口仍然较大,峰值时达到300多万t,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有200多万t的缺口。危害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危害就是虫害,全球范围内已有的虫害种类已经超过1300种,在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状况下,农田生态受到严重威胁,害虫抗药性大大增加。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虫害的控制,实现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棉花产业虫害发生规律

1.1 我国棉花产业虫害发生现状

我国已知的棉花害虫超过300种,主要包括棉铃虫类、蚜虫类、红铃虫类、叶螨类、蓟马类、盲蝽类、粉虱类、玉米螟、甜菜夜蛾、金刚钻、小造桥虫、叶蝉类等。多年来,随着防控科学性的不断提升和虫害规律的把握,我国棉铃虫区域性种群发生明显降低,多种靶向害虫得到控制,但是由于天敌种群有所发展,导致盲蝽等次要害虫上升到主要害虫,同时棉花苗蚜等传统害虫仍然较为活跃。在过去5年内,虫害发生和防治面积都相对较大,分别占到病虫害发生和防治面积的82%和85%。其中最高的几种的害虫分别是棉蚜、棉叶螨、棉铃虫、棉盲蝽和烟粉虱,棉蚜发病率最高,但是近年来有所下降。

1.2 我国棉花产业虫害发生的特点

当前,棉花虫害呈现出发生期早、数量多,危害较重、历期长,防治难度较大,世代重叠现象明显的特点,尤其是对棉花减产效应非常明显。近年来,一些棉农在使用抗虫棉之后,就忽视了病虫害防治,这也导致一些虫害有反弹的趋势。同时发现,虫害和病害有相似的规律,比如,棉铃虫和黄萎病,苗病与棉盲蝽,以及棉蚜和棉叶螨、棉蓟马等重合度较高。

1.3 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分析

1.3.1 棉蚜发生规律。越冬虫卵一般隐藏于草根部位、植物的压腋内和树皮的裂缝中,在6℃气温下即可孵化,然后继续在寄主上孵化。在棉苗出土时,开始向棉田大量迁徙,随着密度的扩大逐渐扩散。伏蚜害怕霉蚜菌,如果持续阴雨加之田间湿度在90%以上,那么霉蚜菌就会大量产生,对伏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持续高温天气也能够抑制伏蚜的发生。侨居蚜一般10月中旬左右发生,在气温较低时10天产生一代。

1.3.2 棉铃虫发生规律。通过田间观察发现,一年可发生5代左右,越冬蛹在气温回升到15℃时一般开始羽化,在小麦、豌豆等作物产卵,在棉花现蕾盛期大面积迁入。2代成虫盛夏爆发,生长越是旺盛的棉田受到伤害越严重。3代成虫发生期长、峰次多、数量多,但是由于天敌和天气的影响,成活率相对较低。4代成虫的孵化率也随着温度降低而降低,主要危害后期生长的棉田。5代成虫开始向其他宿主迁徙。

1.3.3 棉叶螨发生规律。每年在20代左右,在土壤、杂草、树木、树皮裂缝等地都可越冬,平均气温上升到5℃即可繁殖,棉花出苗后即逐渐向棉田转移。当棉株衰老时,一般可繁殖15代左右,然后再逐渐回到宿主,随着温度降低继续越冬阶段。该虫害每年可有5次左右的高峰,如果前期根治不力,后期发生的可能性就进一步增大。

2 棉花主要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不断提高科技防虫的水平

要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精准预测虫情,在虫情高发的关键时期,可引入智能设备进行监控,由专家进行分析研判,一旦发现有虫情风险,就要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系统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可以对虫情进行智能化分析,解决传统虫情预测不足的问题。监测系统可以大量调用虫情的历史数据,对虫害发生的规律更精准的把握,更容易针对性采用有效技术进行防虫。大力研发和推广棉花重大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提升科技含量,比如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抗虫棉,采用种子包衣技术,进行无菌土壤育苗,充分利用生态调控技术等。

2.2 农业防治措施

必须加强管理,创造不利于害虫滋生的环境,减少棉田害虫基数,实现源头治理。可通过冬季降低地温和提高土壤湿度等方式降低越冬蛹存活率,清除田间杂草,配合整枝、摘藤、去除无效花蕾,减少虫源。控制害虫越冬,深翻土地将地表秸秆等全面粉碎翻入地下,深度可达60 cm,时间越接近封冻期越好。同时,适时进行冬灌,杀死虫卵,降低羽化率。棉田还要与其他作物换茬轮作,降低连作障碍。大力推动棉田基建工程,避免周边残枝上的病菌散落田间,每茬作物收获都要进行及时清理。在种植初期可以使用石灰粉等对土壤进行集中消毒,采用覆膜高温杀毒等方式杀死病菌和虫卵。

2.3 化学防治措施

使用低害低毒和低残留的农药,大力推广减量增效措施,根据虫害发生的规律精确调整施用量。比如可在棉花苗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分别施用20%的助壮素,剂量逐渐翻倍。优先使用生物源药剂,如果后期效果不理想,可使用有机磷类进行清扫。注意不要使用菊醋类药剂和混剂,这样对天敌造成的杀伤较大。用药量还要和历史规律相结合,充分研究过去同一时间段、同一气候条件下的虫害发生规律,预测到风险时根据评估值指导农药的用量。防治虫害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病害的防治,一次施药最好实现病虫害兼顾,比如杀菌剂拌种防治苗病,对根部进行喷雾防治枯萎病。在用药时,可采用混合搅拌方式,将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在一起,如灭多威和有机磷混合使用。在产卵高峰要加大剂量,确定第二次和第三次喷药期。喷药器械除了传统人工喷雾之外,还可以采用无人机、田间机械等进行喷洒,提升精准程度和用量,减少浪费,避免跑冒滴漏等现象。如果采用手动喷雾器施药,要在注意风向的同时,遵循“四面打透,中间一扣”原则,不同虫类喷洒位置不同,比如棉叶螨要以叶背喷雾为主。同种类农药也不能连续使用,要建立轮作机制,这样才能够降低害虫的抗药性。

2.4 物理防治措施

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使用杀虫灯进行诱杀,比如杨枝把、黄色诱板、花生禾把、频振式杀虫灯等。比如在羽化高峰时,可每亩放置5~10盏杀虫灯,或者15枝两年生杨树枝,高度超出棉株20~30 cm,每亩可放20把,套塑料袋收集飞虫。还可以安置高压泵灯,太阳能杀虫灯等设备,尤其是在新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通过储能设备存储能源,解决了杀虫灯的能耗问题。可以在棉花病虫害防治中大力予以推广,而且还能够将波长范围大大拓宽到650 nm,可根据不同害虫的趋光特性,针对性调整波长。黑光灯等设备还可用于对各类害虫的调查,通过对害虫进行诱集,并且逐日进行记录,根据历史规律和经验确定发蛾的始、盛、末期,推测虫害发生的时间。

2.5 生物防治

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天敌防治,一种是生物防治。适当天敌防治方法,可以通过人工饲养等方式进行防治,搭建天敌自然群落。比如苗期棉田间种油菜,引进瓢虫控制棉蚜和棉铃虫。利用赤眼蜂寄生棉铃虫的卵,利用绒茧蜂寄生其幼虫,利用瓢虫、蜘蛛等捕食其幼虫和卵,采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是未来的主要趋势,比如使用阿维菌素防治棉蚜,使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棉铃虫。在防治中也可以逐渐引入性诱剂等防治害虫,但是要实现集中连片大面积使用。

3 结语

棉花虫害发生率远高于病害,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不断提升科技含量,改进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措施,针对虫害发生规律进行防控。

猜你喜欢

虫情棉蚜棉铃虫
Hap1型棉蚜在5种春季杂草上的生长发育情况
低剂量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对棉蚜茧蜂寄生功能的影响
虞以新:鉴定“虫情”的大侦探
棉蚜取食被棉长管蚜危害棉花后其相关酶的活性
基于AI图像识别的烟草制品虫情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平山县2018年性诱剂和虫情灯诱测棉铃虫成虫效果比较
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取得新突破
不同诱芯、诱捕器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
高效低毒新型药剂防治棉铃虫试验
棉蚜田间药效试验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