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
——以宜春市为例

2023-09-04罗姗娜徐倩聂哲张明明蔡淑丹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4期
关键词:宜春农业农村

罗姗娜,徐倩,聂哲,张明明,蔡淑丹

(中共宜春市委党校,江西宜春 336000)

0 引言

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凸显,如何结合好我市的实践,更好地加强城乡融合、保障好农业农村尤其是农民的发展,是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必须全盘思考的问题。

1 顶层设计:从“传统”到“现代”的守正创新

1.1 概念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十九大报告明确:“农村现代化”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属于硬件方面的内容,而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属于软件方面的内容,生活富裕则是目标。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继续强调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下,立足于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强调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真正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2 理论定位: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的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肯定了乡村不能替代的三大功能和地位:一是乡村是传承载体,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开源与发展。二是乡村是城市保障,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粮食、劳动力,而且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规避生存风险上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三是乡村是城市文明的发展之基。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属地、亲情文化的集中地。由此可见,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3 理论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视野新思维

1.3.1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寄情山水的美丽乡村建设

工业经济理论认为环境保护与财富获取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在传统的工业经济理论体系中,参与财富生产的集中在劳动、资本、土地等几方面,生产过程中也只为这几个方面支付一定的平衡成本。在“两山理论”中,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财富生产中最重要的资源和自然资本,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是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浙江省安吉县的发展正是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

1.3.2 从“统筹”到“融合”:工农新联盟的乡村振兴之路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城乡关系概括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成效关系”。从“统筹”到“融合”,是对乡村贡献、地位的重新认识,城市与乡村各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功能。只有在双向流动中,才能实现城市与乡村双向共赢、共生发展。

1.3.3 “自治、德治、法治”:复合治理新模式的乡村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治理模式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复合治理方式。乡村像麻雀一样,虽小却五脏俱全,其特有的熟人社会特性决定了乡村不像城市以达到相对完善的制度社会为目标,乡村应该是“三治合一”的方式。

1.3.4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亲情思维建设乡村

开展农村工作,必须要用亲情思维模式与之打交道、交朋友。这也是我们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所总结的经验。

2 基层实况:从“表象”溯“内因”的现实窘境

2.1 现况分析

2.1.1 基础条件适合农业发展

气候上,宜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2℃、降水1680 mm。土地上,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氮含量尤其丰富,且为全国三大天然富硒地之一。水源上,有各类水库1965座,总量达224亿m3。生态上,森林覆盖率为57.09%。从基础条件上看,宜春发展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2.1.2 农业传统促进现有发展

宜春是中国种植水稻的发源地之一,唐宋之际宜春大米被选为“贡米”。明朝时期,宜春科学家宋应星撰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江西支援外省的粮食中有1/3来自宜春。1980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四专一联”生产责任制,全国农业现场会在宜春召开。1984年,在全省率先采取财政贴息贷款的方式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世纪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尚未出台的背景下,就创办了隆信渔业、鑫河牧业等一批“抱团取暖”的农民合作社。

2.1.3 省内地位助推未来展望

宜春物产丰饶,粮、猪、油等大宗农产品产量稳居全省首位。全市粮食总产37.705亿kg,约占全省1/6,为全国28个粮食主产区之一,8个县市区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生猪出栏492.9万头,6个县市区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油料作物总产23.6万t,约占全省1/5。中药材种植面积7.68万hm2,综合产值57.62亿元。绿色食品认证面积11.93万hm2,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42.4万hm2,“两品一标”认证农产品829个。

宜春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世界硒养之都”“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均属全省唯一。2020年获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202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59.4亿元,列全省第二。农民可支配收入19135元,增幅达8.79%,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2.2 现实窘境

2.2.1 产业振兴窘境:设计不优,抗风险弱

一是产业链条不长,结构不优。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9家大型养殖企业,但基本上都集中在产业链前端,对产业发展带动力不强。普通档次的农产品多,供应过剩,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量不够,供给不足。二是企业发展不强,品牌不响。龙头企业不强,现有的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具有强大带动能力和聚集能力。产品品牌不响,存在“同品多牌、有牌无效”现象。如,大米品牌方面,全市有“宜春大米”“高安大米”等多个品牌,但是“各唱各的戏,各念各的经”。三是长效保障不优,规划不足。经济支持较低,未能形成持续的保障。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不足,配套金融产品较少。

2.2.2 人才培育窘境:渠道不畅,体系不全

一是“空心村”多,人才渠道不足。据统计,全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接近100万,占乡村劳动力总数近40%,如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户籍人口683人,常住人口仅200多人。二是平台较小,人才外流频繁。乡村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三是意识不足,培育体系不全。乡村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晋升渠道不够通畅。选人用人的视野不够全面合理,渠道较窄。高素质人才短缺。

2.2.3 党建引领窘境:优化不足,流于形式

一是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覆盖力有待提升。“能力不足”与“本领恐慌”。二是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不均衡。乡村基层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往往年龄偏大,年轻成员数量偏少,使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薄弱。三是覆盖力存在盲区、空白点。乡村基层党组织的聚合力和发展动力不足。乡村党支部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如征地拆迁、产业发展等时仍然依赖惯性思维,引领力明显不足。党建促群建、群众和党组织的聚合力明显不足。

3 未来可期:从“量变”到“质变”的振兴路径

3.1 “输血”与“造血”并重,创新产业振兴

3.1.1 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要选准方向。建议宜春在稳定粮食生产、巩固主产区地位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当地的产业体系。二要找准抓手。要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覆盖的优势,支持各地现代农业产业园。比如,万载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组成了院士工作站,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引进培育新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建成富硒有机芦笋、有机水稻、油茶、康乐黄鸡等各类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种养示范基地733.33 hm2,组建农民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入驻企业等。2020年,园区农业产值总量达14.35亿元,同比增长18.3%,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发展、链条全系开发”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要做大做强农业企业,尽快培育产业龙头。要全力打响农业品牌,尽快实现“全国百强榜”零的突破。三要保持定力。产业发展绝非一朝一夕可成。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

同时,要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一要提升设施装备水平。二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三要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3.1.2 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要加快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二要加快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针对各类主体的发展,提供不同的政策支持。比如,靖安先行探索绿色金融试验区建设实践,将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业,设有96个乡村旅游点,建设银行靖安支行为中源乡农宿主提供可达200万元的“农担贷”,助推乡村旅游更加兴旺、为靖安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贡献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力量。三要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制度的改革。如可大力推广“丰城”农村产权交易模式,让沉睡的农村资产通过流转产生市场价值,引进资本建设生产企业,让农民由村民变股民,拓宽收入来源渠道。

3.2 “外引”与“内培”并重,激活人才振兴

坚持组织引领,引进和培育党员模范性“掌舵人”。完善体制机制,引进和培育乡村实用性“带头人”。精心搭建平台,引进和培养乡村治理型“明白人”。要加快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要围绕富硒、中药材种植等优势特色产业,对接高等院校推进定向招生、靶向培养。要引导和支持返乡优秀人才领办创办各类企业或组织。

例如,樟树市华慧养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江华,于2012年放弃深圳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樟树市刘公庙镇创业,已带动该镇村民成立12个湖羊养殖场。成立樟树市华慧养羊专业合作社,吸纳318户脱贫户入股,年可分红近20万元。对有湖羊养殖意愿的脱贫户采取“公司+合作社+脱贫户”的形式,通过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帮扶其发展湖羊养殖,提高收入。

3.3 “改革”与“学习”并重,优化组织振兴

3.3.1 在引领发展上练真功

乡村党组织和带头人要具备开阔视野和经济头脑,既要立足传统产品,又要开拓新兴市场,持续放大特色效应。比如,南庙镇袁梅村利用当地饮食风俗,成立富硒香粽作坊,引进全自动生产线,与政府、学校、企业等签订订货合同,保质、保量、保销。通过举办“富硒粽子文化节”等扩大宣传,打造经济亮点,投产当年即盈利。

3.3.2 在服务农民上用实功

基层党组织要站在农民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把农民团结起来,彰显凝聚力。奉新柳溪乡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在整治过程中,干部集中统筹规划对村庄危旧房、旱厕、蓝皮棚、残垣断壁进行清理、拆除。引导村组成立“村庄环境卫生理事会”,让威望高、敢说话、有公心的农村“五老”人员进入到理事会,督促群众做好门前“三包”,爱护村庄环境。发动人员200余人次,清理乱堆乱放、卫生死角、陈年垃圾等共计100余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4 结语

宜春市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战略定位:通过共同努力,推动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将宜春打造成“五大农业强市”。即品牌农业强市、规模农业强市、绿色农业强市、智慧农业强市和城乡融合发展强市。

猜你喜欢

宜春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宜春两条高速公路2019年底前将开工建设
宜春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