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诗歌中的岁时风俗
2023-09-04王文卓
王文卓
女真建国初期,“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自浸染华风,酋长生朝,皆自择佳辰。粘罕以正旦,悟室以元夕,乌拽马以上巳,其他如重午、七夕、重九、中秋、中下元、四月八日皆然,亦有用十一月旦者,谓之周正”①(宋)洪皓:《松漠纪闻》,《全宋笔记》第3编第7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125页。。自与辽宋交往加深,女真族逐渐接受中原文化的岁时风俗,通过宴饮、赏灯、踏青、登高等庆贺活动度过除夕、元日、寒食、清明、重五、七夕、中秋、重九等重大节日。
一、辞旧迎新之元日
元日又称正旦,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金代社会除旧迎新的重大节日。金朝皇帝在元日接受大臣和外国使节的朝觐庆贺,举办欢庆乐舞的宫廷宴会。《金史·乐志》载:“元日、圣诞称贺,曲宴外国使,则教坊奏之”②(元)脱脱等:《金史》卷39《乐志上》,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888页。,并制定了元日、圣诞上寿仪和皇太子正旦生日受贺仪。元日、圣诞上寿仪时,皇帝升御座,鸣鞭、报时完毕后,“舍人引皇太子并臣僚使客合班入,至丹墀,舞蹈五拜,平立,阁使奏诸道表目,皇太子以下皆再拜。……分饮与宴官上殿。次引宋国人从至丹墀,再拜。……次引高丽、夏人从,如上仪毕,分饮左右廊立。……行酒,传宣,立饮,讫,再拜,坐。次从人再拜,坐。三盏,制语,揖臣使并从人立。……七盏,曲将终,揖从人立,再拜毕,引出。闻曲时,揖臣使起,再拜,下殿。”③(元)脱脱等:《金史》卷36《礼志九》,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839-840页。可见元旦上寿仪的流程较为复杂烦琐,宴饮、乐舞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饮屠苏酒是元日中最重要的饮食习俗,用以驱避瘟疫。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①(南朝·梁)宗懔撰,姜彦稚辑校:《荆楚岁时记》,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2页。,饮酒顺序从最年少开始,年纪较长在后,依次饮少许。高士谈《庚戌元日》诗云:“旧日屠苏饮最先,而今追想尚依然。故人对酒且千里,春色惊心又一年。习俗天涯同爆竹,风光塞外只寒烟。残年无复功名望,志在苏君二顷田。”②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7高士谈《庚戌元日》,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39页。郦权《除夜》诗云:“殊方节物老堪惊,病怯诸邻爆竹声。梨栗异时乡国梦,琴书此夕故人情。眼看历日悲存殁,泪溅屠苏忆弟兄。白发明朝四十七,又随春草一番生。”③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18郦权《除夜》,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432页。赵鼎《元日》诗中亦有“拜嗟筋力随年改,饮觉屠苏到手迟”④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30赵鼎《元日》,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705页。。由此可知,饮屠苏酒是女真社会辞旧迎新的重要习俗。
二、缅怀悼念之寒食
寒食节是冬至后第105天,“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⑤(南朝·梁)宗懔撰,姜彦稚辑校:《荆楚岁时记》,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29页。。因此又称禁烟节、冷食节、百五节,节日期间禁烟火、吃冷食。宋代由于商业经济发达和城市繁荣,民俗节日的娱乐性和多样性逐渐增多。又因寒食和清明两节时间较近,两者通常一起庆祝。“都城人出郊……田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7,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178页。,坊市售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节日食物。人们扫墓祭祖的同时踏青游玩,亲近自然、愉悦身心。
女真崛起初期,文化教育尚处于草创阶段。太祖、太宗实施“借才异代”,大力网罗汉、契丹、渤海等各民族士人,遂使“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有非辽世所及”⑦(元)脱脱等:《金史》卷125《文艺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713页。。经熙宗推崇儒术、海陵王迁都燕京,女真社会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全面融入中原文明之中。寒食节逐渐在女真社会流行开来。《大金集礼》记载:“天眷二年五月十三日,详定所定到仪式……敕旨准奏,元正、冬至、寒食各节前后,其休务三日”“大定二年十一月,奏定内外官司,除旬假外,元日寒食前后各给假一日。”⑧(金)张玮撰,任文彪点校:《大金集礼》卷32《休假》,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27-328页。寒食休务正式列入金朝休假制度。
寒食的节日食物主要是麦糕、饧粥、杏粥、乳饼等。庄绰《鸡肋编》记载:“寒食火禁,盛于河东……以冬至一百四日谓之‘炊熟日’,麦饭饼饵之类,皆为信宿之具。又以糜粉蒸为甜团,切破暴干,尤可以留久。”⑨(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页。《岁时广记》亦载:“寒食作醴酪,以大粳米或大麦为之,即今之麦粥也。醴,即今之饧是也。”⑩(宋)陈元靓撰,许逸民点校:《岁时广记》卷15《寒食上》,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第299页。饧通常是用甘蔗、麦芽熬制的糖浆,常与其他食物搭配食用。杏花开时又正值寒食、清明前后,因而杏粥、饧粥是中原常吃的寒食食物。金人饮食习俗大抵与宋相近,杏粥、杏花饧、榆钱等在金诗中多次提及。朱弁《寒食感怀次韵吴英叔》诗云:“疾风甚雨老难禁,岭外无饧谁解吟。双鬟客尘谙世变,两眉乡思尽愁侵。榆钱何处迎新火,杏粥频年系此心。落日高城魂易断,天临牛斗五湖深。”①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3朱弁《寒食感怀次韵吴英叔》,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66页。高庭玉《道出平州寒食忆家》诗云:“柳色方浓别玉京,程程又值石龟城。山重水复人千里,月苦风酸雁一声。上国春风桃叶渡,东阳寒食杏花饧。楚魂蜀魄偏相妒,两地悠悠寄此情。”②(金)元好问:《中州集》卷5高庭玉《道出平州寒食忆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17页。亦有“乍坼甕泥糕酒熟,未开火禁粥饧寒”③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49赵秉文《暮春得寒字》,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280页。等。
扫墓祭祖是寒食节最为盛行的风俗。无论是女真贵族还是普通百姓,礼敬祖先、供奉食物、焚化纸钱等无一不表达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和无限哀思。章宗泰和三年(1203),“诏诸亲王、公主每岁寒食,十月朔听朝谒兴、裕二陵,忌辰亦如此”④(元)脱脱等:《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62页。。民间百姓则“携妻孥上冢,往来如织,疗人归思,殊无聊赖”⑤(金)王寂:《辽东行部志》,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73页。。朱弁《寒食》诗云:“清明六到客愁边,双鬓星星只自怜。兵气尚缠巢凤阁,节旄已落牧羊天。纸钱灰入松楸梦,饧粥香随榆柳烟。北向雁来寒雾隔,音书不比上林传。”⑥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3朱弁《寒食》,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67页。杨果《登北邙山二首》:“干戈丛里过壬辰,原上累累冢墓新。寒食清明几家哭,问来都是陈亡人。魏家池馆姚家宅,佳卉而今采作薪。水北水南三二月,旧时多少看花人。”⑦(清)顾嗣立:《元诗选》二集杨果《登北邙山二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74页。此时金蒙战争升级,战乱导致百姓居无定所、伤亡惨重,恰逢寒食清明纪念哀悼祖先之时,更令人哀泣不断。
寒食节正值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文人们更加不会错过杏花青柳、草长莺飞的生机盎然之景。元德明《寒食再游福田寺》:“春山寂寂掩禅扉,复岭盘盘入翠微。布袜青供胜践,粥鱼斋鼓荐玄机。日烘幽径绿烟暖,风定晓枝红雨稀。曾是西堂读书客,不应啼鸟也催归。”⑧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29元德明《寒食再游福田寺》,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679页。重峦叠嶂、幽静山林将寺院掩映其中,花枝微雨、和煦阳光将诗人带回到在此读书的美好记忆之中。王特起《绝句二首》:“山势奔腾如逸马,水流委曲似惊蛇。溪灵不欲露天巧,眼力未到云先遮。鸟语留春春已回,落花随意卧苍苔。清明寒食因循过,萱草蔷薇次第开。”⑨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36王特起《绝句二首》,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868页。山势奔腾、水流委曲,萱草和蔷薇次第绽放,使人沉浸在明媚春日中。此外,还有打球、荡秋千、插柳枝等娱乐活动。如赵秉文“柳荫采槛击朱栏,楼外秋千搭画杆”⑩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51赵秉文《暮春得寒字韵二首》,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334页。;张行简“饧粥击球留故事,风花莺柳闹春城”[11]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35张行简《寒食》(佚句),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849页。;元好问“儿女青红笑语哗,秋千环索响呕哑。今年好个明寒食,五树来禽恰放花。”[12]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85元好问《壬子寒食》,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2230页。描绘出人们在春天游戏嬉闹、充满生机的蓬勃景象。
三、祭星乞巧之七夕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即为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穿针节”等,是与我国古代女性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岁时风俗。相传织女是位心灵手巧的仙女,民间女子于七夕祭拜女神,乞求自己针织技巧娴熟、婚姻美满。乞巧这一习俗代代延续下来,《西京杂记》记载了汉代宫廷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针于开襟褛,人人学习的场景;《荆楚岁时记》也记录了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中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①(南朝·梁)宗懔撰,姜彦稚辑校:《荆楚岁时记》,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59页。。至宋代,七夕庆祝活动更为盛大,“七月七日,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及小塑土偶耳。……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09页。
随着金朝与中原地区交往的不断深入,七夕成为金朝男女聚会、交游宴饮的节日盛会。各式油炸甜点成为七夕的代表美食,“七夕乞巧,其瓦垅、桂皮、鸡肠、银挺、金刚镯、西施舌,取其形似,蜜和面油煎之”③(宋)周辉:《北辕录》,《全宋笔记》第5编第9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193页,。穿针乞巧是七夕习俗最重要的主题活动,金朝诗人的作品中也记录了有关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穿针乞巧等场景。郦权《七夕》诗云:“缥缈针楼外,天教彩羽过。步云榆送影,拂月桂交柯。绣楼萦芳袂,瓜莲得巧梭。嫦娥如解妒,还与试斜河。”④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18郦权《七夕》,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432页。缥缈、彩羽、巧梭等描绘出女子们针织手艺巧妙,引起嫦娥嫉妒,欲与大家比试一番的心境。刘迎《和人七夕韵》:“今古良宵此会同,望穷云物有无中。人间钿合三山隔,天上灵槎一水通。鳷鹊楼空纨扇月,鸳鸯机冷苎罗风。不须更乞蛛丝巧,久矣人生百巧穷。”⑤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15刘迎《和人七夕韵》,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353页。蜘蛛善结网与织女善织布相似,蛛丝乞巧亦是吉祥的象征。女子们精心打扮,借参与七夕娱乐社交等活动,以觅得良缘。
除穿针乞巧外,期盼仕途安稳、阖家无忧等美好希望使得七夕成为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节日。边元勋《七夕》:“高楼人散酒樽空,漫拟新文送五穷。独倚南窗夜岑寂,一钩凉月下踈桐。”⑥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10边元勋《七夕》,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96页。传统习俗中,五穷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种穷鬼,人们借节日欢闹的氛围,到处游玩,驱赶“五穷”,诗中寄托着人们祈福避灾、阖家安康的美好愿望。路铎《七夕与信叔仲荀会饮晚归有作》诗云:“秋香泻月笑谈香,饮散归来夜未央。阙角星河摇淡影,柳行灯火试新凉。雄飞勋业归时辈,信美江山着漫郎。万事浮云心铁石,休将梁国嚇蒙庄。”⑦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35路铎《七夕与信叔仲荀会饮晚归有作》,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838页。秋高气爽的夜晚,与好友谈笑往来,望向璀璨星空,畅想功成名就后游历山川名胜,安享闲暇时光。
四、阖家团圆之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佳节之时,合家欢聚,赏月、拜月、饮团圆酒等以示祝福。中秋赏月、拜月习俗自古有之,《礼记》中有“秋暮夕月”的祭月仪式,《周礼》亦有“中春昼,击土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至宋代,随着商业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中秋民俗更兴盛起来。吴自牧《梦粱录》所记宋代中秋风俗:“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欢。……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①(宋)吴自牧:《梦粱录》,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48页。描绘了宋代百姓欢度中秋的盛况。
女真族受到中原礼乐文化的熏染,赏月、拜月之俗渐盛,人们仰望天空的皎皎明月,自然渴望宁静祥和及家人团聚。赵沨《中秋》诗云:“秋气平分月正明,蕊珠宫阙对蓬瀛。已驱急雨消残暑,不遣微云点太清。帘外清风飘桂子,夜深凉露滴金茎。圣朝不奏霓裳曲,四海歌讴即乐声。”②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1赵沨《中秋》,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477页。急雨过后,暑热消散,丹桂飘香,舒爽宜人。雨后天空无云,明月皎洁,心境亦随之清澈起来。冯延登《八月十四宿塔下院二首》:“野僧引客看脩竹,拄杖入林惊暝禽。一道细泉鸣藓磴,恍如闲听颖师琴。乔松脩竹翠交阴,凉月玲珑地布金。老懒无诗酬节物,夜凉闲听候虫吟。”③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56赵秉文《八月十四日宿塔下院二首》,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461页。乔松修竹、细泉虫吟在中秋月光下格外清晰,山林间宁静祥和,颇有禅境。或圆或缺的月亮更能引起文人的情感共鸣,像洪皓和宇文虚中这样的入金宋人,他们或守节不屈,或传道授业,或著书立说,忍受着身在异国、思念家人的孤独,阖家团圆的中秋佳节对他们来说极为煎熬。洪皓《中秋》:“旧时相识惟明月,三五而盈盈又缺。盈时常少缺常多,恰惟人间足离别。我今一别已三年,中秋三见望舒圆。乌衣燕子尚得返,鸿雁正尔翔幽燕。”④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1洪皓《中秋》,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79页。月亮盈缺正如人间聚散离别,又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感叹人生多变、世事无常。宇文虚中《中秋觅酒》:“今夜家家月,临筵照绮楼。那知孤馆客,独抱故乡愁。感激时难遇,讴吟意未休。应分千斛酒,来洗百年忧。”⑤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7宇文虚中《中秋觅酒》,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30页。生动地展现了客居他乡的孤独和苦闷,唯有用酒来洗去思乡的痛苦,对故国和家人的向往和思念更为深沉。
“月亮”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意象,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令人充满想象,为金朝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李俊民《中秋二首》:“共对青天好举觞,从前三五是寻常。一年佳节秋将半,万里清辉夜未央。才向缺时舒窈窕,欲从盈后敛光芒。姮娥曾得长生药,我欲停杯问此方。”⑥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87李俊民《中秋二首其二》,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2339页。夜空清朗,月色皎洁,与友人举杯饮酒共度佳节,“舒窈窕”和“敛光芒”展现着不同状态下月亮的柔美。又想问月宫中的嫦娥,如何度过孤寂寒冷的时光。通过与嫦娥的对话,来表达内心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王寂《中秋月下有感戏效乐天》诗云:“此夜十分满,中秋万古情。素娥应不老,苍鬓可怜生。追想欢呼处,翻成叹息声。悲欢人自尔,月是一般明。”①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22王寂《中秋月下有感戏效乐天》,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515页。阖家团圆的中秋佳节,人间热闹欢聚;天上嫦娥虽长生不老却孤守广寒宫,只留叹息声。面对世事变幻、漂泊不定的未来,诗人表达了珍惜团聚、珍惜时光的期盼。
五、赏菊登高之重九
重九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阳节。逢此日,女真族行拜天之礼,贵为天子亦不例外。“金之郊祀,本于其俗有拜天之礼。其后,太宗即位,乃告祀天地,盖设位而祭也。天德以后,始有南北郊之制”②(元)脱脱等:《金史》卷28《礼志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93页。;世宗大定三年(1161),以重九拜天子北郊;哀宗天兴二年(1233),“九月庚戌,以重九拜天子于节度使厅,群臣陪同成礼”③(元)脱脱等:《金史》卷18《哀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01页。。拜天的详细礼制是以“刳木为盘,如舟状,赤为质,画云鹤纹。为架高五六尺,置盘其上,荐食物其中,聚宗族拜之。若至尊则于常武殿筑台为拜天所。”④(元)脱脱等:《金史》卷35《礼志八》,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826页。同时九月又是女真贵族狩猎骑射的最佳时期,“重九出猎,国朝旧俗”⑤(元)脱脱等:《金史》卷6《世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32页。。《金史》中记载金朝皇室狩猎活动多达十余次,从收国二年(1116)“九月己亥,上猎近郊”⑥(元)脱脱等:《金史》卷2《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0页。开始,延续到明昌七年(1196)“九月丙戌,猎于近郊”⑦(元)脱脱等:《金史》卷12《章宗本纪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82页。。秋猎骑射活动既保持了女真族原有的生活习性,又具有放松娱乐的休闲性质。赵秉文《重九登会禅寺冷翠轩》描绘了狩猎时劲风呼啸、马蹄飞驰的场景:“君不见七金山下打围处,貂裘风帽寒蒙茸。跑风骏马下平野,迎霜老兔咻榛丛。归来得隽托朋友,临风一饮轻千钟。”⑧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45赵秉文《重九登会禅寺冷翠轩》,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123页。
重阳时节菊花盛开,赏菊送菊、插戴菊花等围绕菊花开展的活动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王良臣《九月七日饮》诗云:“紫霞零落带孤禽,平楚苍苍秋意深。月过初三半梳玉,菊迎重九满篱金。天怜病骨商量暖,云促归程计会阴。风雁飞来更潇洒,一枝芦雪印波心。”⑨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38王良臣《九月七日饮》,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923页。呈现出一幅花开娇艳、沁人心脾的画卷。宇文虚中描写出了送人秋菊,手留余香的热闹氛围:“西风萧飒百草黄,南斋白菊占秋芳。主人好事不专飨,撷送客馆分幽香。幽香清艳两难得,冰雪肌肤龙麝裛。悄然坐我蕊珠宫,玉斧瑶姬皆旧识。”⑩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7宇文虚中《白菊》,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22页。插戴菊花则是颇有雅兴的重阳习俗,亦在金朝民众间传播开来。既有“九日登临一散怀,繁台寺下插花回。空明衣上波光动,知是扁舟泛月来”[11]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51赵秉文《九日繁台寺》,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321页。,以菊花装点服饰之美,灵动愉悦之感令人舒适自得;又有“兴来落笔任横斜,坐上朋樽续续加。貌似叶红皆被酒,头如雪白也簪花”[12]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87李俊民《壬寅九日同史正之刘济之君祥仲宽姚子昂东城小酌寄锦堂王君玉》,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2322页。,即便老友头发花白,也要簪花于发间的嬉闹游乐;还有“天边今日又重阳,陇树红飞雁信霜。且插茱萸慰衰鬓,莫将诗句挠回肠”①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14姚孝锡《重九偶成》,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322页。,以茱萸代菊花,慰藉鬓鬓白发;即使未见菊花,也要拾捡繁枝插于帽间,映衬重阳习俗,“黄菊霜华日日添,也应有意醉陶潜。鬓毛不属秋风管,更捡繁枝插帽间”②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85元好问《辛亥九月未见菊话》,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2239页。。
初秋时节,天朗气清、红叶似火、丹桂飘香,正是人们登高辞青、交游宴饮的最佳时机。诸多北方地理名胜和人文景观在诗人的描绘中更为鲜活灵动、美轮美奂,令人神往。正如雷渊笔下的少室山,“闲居爱重九,佳人重相过。登高酬节物,少室郁嵯峨。迤逦谢尘土,夷犹出烟萝。歘如据鳌头,万壑俯蜂窝。浩浩跨积风,弥弥渺长河。日车是红轮,天宇凝苍波。”③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44雷渊《九日登少室绝顶用裕之分韵得罗字》,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082页。。诗中用“嵯峨”“迤逦”彰显了少室山的峰峦叠嶂、磅礴之势;“浩浩跨积风,弥弥渺长河”既使人感受山顶之一望无垠,又体会到历史长河之厚重积淀。彰显孟嘉落帽之潇洒儒雅的龙山宴饮,更是引发金代文人的推崇,“龙山戏马赏秋光,多少新诗如锦囊”④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59 张本《九日月中对菊同禧伯郎中赋六首》(其六),北京:中华书局,2021 年,第1557页。“未必龙山有此会,座中三馆尽英才”⑤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49赵秉文《九日会极目亭》,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278页。,“谁知九日龙山客,却被秋光冷眼看”⑥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90李俊民《和段正卿韵二首》,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2418页。等,展现了文人把酒言欢的场景,增强了文人的情感交流,亦为文学创作的繁荣提供了有利契机。
除上述岁时风俗外,立春时可见“银线青丝翠椀堆,争牛击鼓欲惊雷”⑦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36岳行甫《立春日》,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862页。的“观击土牛”⑧(元)脱脱等:《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96页。风俗;元宵节,亦有“宝灯阁楼澹连云,转眄俄惊糁玉辰”⑨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19王琢《元夜雪》,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457页。的观赏花灯风俗;端午节,“酒注菖蒲唯欲醉,筒包菰黍不胜悲”⑩薛瑞兆编撰:《新编全金诗》卷3滕茂实《五日》,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51页。的饮菖蒲酒风俗等等。女真族继承了中原地区的岁时风俗,并融合本民族特色,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