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与对策

2023-09-04张庆龙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20期
关键词:职能资产分类

张庆龙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 地质队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推进,与此同时,不管是财税改革,还是政府改革,也都相继落实。在此形势下,由于时代发展需求的变化,对于事业单位职能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这促使事业单位要对传统的职能定位进行调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就是适应大环境的产物,为确保事业单位平稳、有效改革,作为事业单位运行核心的财务管理也应进行创新升级。作为事业单位,应注重加快推动改革顺利落地,促使单位运营效能提升。

(二)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在分类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对策,旨在为单位高效、高质量运行提供保障,为单位财务管理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在事业单位中,通过分类改革重新划定职能属性,明确定位,有助于帮助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能。财务管理作为单位的核心保障,要注重构建适宜单位属性的财务管理体系,优化改进财务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还应以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依托,为财务管理赋能,以满足改制后单位发展需要。

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概述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确定分类标准、把握分类改革时机时,主要根据市场经济环境来决定,也会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由此说明分类改革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新时期,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主要是以其承担的职能来作为分类标准的,也可以是以承担的业务作为分类标准。具体分类改革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即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单位,在改制后成为行政机构,对于从事公益服务的,在改制后成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而公益性事业单位又再分为一类和二类,对于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在改制后成为企业。从财务管理方面看,在推动分类改革后,在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产生了冲击,但总体来看,这种影响是积极性,能够在一定程度推动财务管理框架优化,同时也能为财务战略提供指导,可以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能够促使财务管理不断变革重塑[1]。

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驱动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就我国来看,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二十多年,虽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群体的复杂性,具有规模大、类型多的特点,导致事业单位运行效率不高、效益为负的成因也大相径庭,特别是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未能做到精准定位,部分事业单位其职能属性更倾向于行政,部分单位职能属性更倾向于企业,公益性不足,而还有部分单位具有较强的公益特点,事业单位属性较为明显。在此形势下,出现了在一些单位既执行企业财务制度,又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二者并存,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产权不清,无法明确界定哪些是自有资金,哪些是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由于管理不到位,缺乏规范性,长期出现政企一家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而在深化推动分类改革背景下,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可以说这是保障分类改革顺利推进落地的关键。

(二)推动财务共享体系建设

事业单位深化践行分类改革,能够助力财务共享体系建设。在新时期,财务共享成为时代趋势,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会计行业发生大变革。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以财务共享中心为依托,形成集中的数据处理中心,大大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和精准度,传统的人工核算模式逐渐被替代,财务共享模式的引入一方面打破了空间限制,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完整性、真实性。在财务共享体系下,以往核算和业务相互分离的局面将被打破,同时以往在事后进行会计处理的模式也逐渐发生改变,转向业财一体化模式。此外,财务共享模式能够实现分布式管理,这可以促使财务管理流程重塑,完善财务管理组织架构,不仅能够做到全面化、集成化管控,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财务成本,尽可能地防止人工核算失误风险,促使财务管理质量大大提升,促使财务管理中做到内容标准化、格式统一化。在事业单位实现分类改革后,职能属性更加明确,更有助于推动单位建立财务共享模式。

(三)促使财政投入结构调整

通过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财政收支矛盾。不管是分类改革之前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还是分类改革之后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职能履行过程中的基本支出和财政对事业单位发展的投入之间都存在较大缺口。在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除了要满足基本的生存保障诉求,还面临发展压力。面对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事业单位要实现长效稳健发展,就必须做好发展战略规划以及财务战略规划[2]。在分类改革后,为实现科学筹划安排资金,统筹调度资金,防范单位财务风险,要求单位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财政投入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化解财政投入和单位支出间的矛盾。

四、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薄弱点分析

(一)意识层面问题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由于长期受传统管理思想影响,加之体制因素限制,往往在单位财务管理中沿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制度,甚至保持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变,而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分类改革后的单位发展需要。这种局面就势必导致财务管理思想的转变处于边缘化状态,即不考虑也不关注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如果单位不能从思想层面转变,发挥意识先导作用,将无法促使财务管理转型。

(二)制度建设不合理

结合实际来看,出现不同会计指导制度应用不合理、效果欠佳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分类改革后,实际应用的财务管理制度,与划归的种类相悖,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况。由于方向不一致,导致财务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应有效果。此外,在分类改革后,由于实际执行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在执行财务管控过程中,出现较多漏洞,如缺乏与改革的财务管理环境相匹配的执行体系,岗位人员职责划分不清,由此使得财务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三)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到位

在财务管理中,信息化平台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考虑到成本等诸多要素,单位推动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缓慢,一些单位虽然推进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但是建设未能充分考虑到实际财务管理需求,由此使得信息化平台未能发挥润滑剂作用,为财务管理助力。

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背景下优化财务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以分类职能为导向,科学搭建财务共享管理体系

在分类改革后,单位性质发生变化,因此应结合单位性质,针对性建立财务共享管理体系,主要考虑的是事业单位服务属性,以实际职能为依据。如对于行政属性的单位,可采用政府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类属性的单位,可引入企业财务共享系统,对于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应以现代化事业单位制度为依据,建立单位财务共享系统。除此之外,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明确划分财务共享的范畴,在初期财务共享体系建设过程中,出于弱化利益冲突考量,可考虑将重复性较强的核算类工作纳入共享体系,随后再循序渐进地拓展至业务系统、决策系统等[3]。在财务共享体系建设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是业务流程重塑,依托共享中心,实现将分散的业务聚合处理,纳入统一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如票据信息、资金信息等均要上传至财务共享系统中,以实现集中统一处理。在财务共享体系建设后,财务人员转型问题成为关键,为避免出现大量裁撤现象,应推动做好财务人员转岗工作,帮助财务人员掌握新系统应用,明确新岗位角色。对于各事业单位,可考虑选择统一的共享平台,平台开发由政府部门主持推进,以做到纵横的通畅沟通,而层级单位,则可以结合自身职能属性和业务属性,对平台功能模块进行定制。

(二)注重做好分类改革的资产和资金管理

1.改制为行政类单位

在分类改革后,应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即支出以预算为导向,无预算不支出,确保财政预算资金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要求。此外,在转变为行政事业单位后,应建立资金、资产管理台账,按要求做好资产资金核算,详尽地进行登记,并定期进行清查摸底,确保全面、准确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资金情况,避免国资流失[4]。改革后,还应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在领导干部离任后,要做好离任审计,做好其在职期间的资产资金使用审查,以便透明化交接,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效率。

2.改制为生产经营类单位

针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要做好改制后权属理清工作,主要是本来的主管单位,要及时实现脱钩,对于资产资金,要理清权属,避免出现权属混淆的情况。要做好改制后的资产清查工作,并对相关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及时进行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在改制过程中,做好资产资金清查工作之后,新产生的资产资金,将不再执行原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而应遵循企业资产资金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明确掌握资产情况和资金情况后,对于资产、负债,要做到分类建账,并开展好财会审计工作。除此之外,应制定由事业单位向企业改制过程中,过渡阶段的资产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做好同财政部门的有效对接工作,以保证以往的事业费能够正常拨付,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衔接、资金支出衔接,以做到财务平稳交接[5]。

3.改制为公益事业单位

在改制为公益事业单位后,应充分考虑其公益服务属性,做好单位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梳理工作,推动主管部门不断转变自身职能,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减少干涉,以此充分发挥改制后单位的自主权。此外,为强化资产监督、资金监督,应做好实时监控,定期对资产使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使用效益。事业单位在强化资产资金监督方面,可考虑从内外两方面监督入手,内部监督方面,事业单位应强化内控管理,做好单位账目管理,定期对账簿进行核查,确保本单位所有的支出项目均在账目中清晰明确的记录。事业单位要做到定期对账目进行公开,可加大对单位全员的鼓励,调动全员参与监督积极性,以确保资产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使用的有效性;在外部监督方面,主要应做好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管控监督,充分发挥自身监管职能,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以预算为导向强化对单位资产资金的刚性约束,提升单位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不仅如此,事业单位还应注重做好资产资金的定期审计工作,尤其是对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审计,以促使单位资金和资产能够切实有效利用,从而保障单位公共服务职能履行。

此外,公益事业二类单位应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丰富资金筹措渠道,加大社会力量开展公益事业的建设,助力公益事业发展。作为公益事业二类单位,应以本单位特点为前提,在综合评估财力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资产资金管理方法,科学设定标准,采取动态调整方案,完善监管制度,以有效发挥资金价值。具体如以实际业务需求为考量标准,结合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对重点项目进行经费支出保障。

(三)重新制定收入分配制度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以往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应根据分类改革后单位的属性来制定收入分配制度。以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后,转变为企业性质来看,由于此时已经具备市场化属性,管理也由以往的行政管理,转变为法制管理,因此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也应针对性调整。其一,应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双方权责义务,改变以往的国家公务员身份制。其二,为调动员工积极性,应采取工资分级管理模式,即不同岗位员工执行差异化工资待遇,将工作效益和劳动报酬挂钩,以激发员工积极性[6]。其三,完善奖励制度,采取绩效工资制度,工作中表现好即可增加绩效工资和年终奖。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转变为企业后,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实现将其创造力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化。事业单位应重点推动收入分配制度,要注重结合本单位职能要素和业务属性建立完善的工资分配激励的制度,同时,要注重不断探索创新绩效工资管理方案,要求不仅要能够反映单位岗位人员绩效,同时还要符合事业单位分级分类管理的需要。

六、结语

在我国推动实施分类改革顺利落地,从国家层面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从单位层面看,是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单位的重要举措,为此推动分类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单位运行效能,关乎国资保值增值,因此,在改革后,单位要以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为依托,强化财务监督管控,防范财务风险,以助力单位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职能资产分类
分类算一算
职能与功能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