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2 贸易金融数字化场景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3-09-04张剑涛陈苇编辑韩英彤

中国外汇 2023年6期
关键词:区块商业银行贸易

文/张剑涛 陈苇 编辑/韩英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贸易金融是贸易活动的“血液”,是商业银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势在必行。

拓展用户是贸易金融数字化的发展目标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Gartner对数字化(Digitalization)进行了定义,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变商业模式,并提供新的收入和价值创造机会,是转向数字业务的过程。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不管从全球认知还是从国内实践看,数据和科技都是数字化的关键词,大数据和金融科技也成为近年来商业银行数字化探索领域的高频词。

贸易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但参与方多、交易流程长、信息交互复杂,这些痛点推动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较早开展了数字化的尝试。贸易金融数字化是通过数字化设备、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技术所产生的新的贸易金融交互机会和业务场景,是对传统贸易金融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的颠覆性改变。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数字化领域下功夫,拓展用户是重要的源动力,用户的拓展不仅仅体现在客户数和业务量的增长,更体现在客户需求的更好满足和客户体验的进一步提升,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金融工作的“人民性”。

归纳起来讲,贸易金融数字化先后经历过线上化、平台化、智能化三个阶段,主要体现在将贸易金融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主要载体是企业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支持企业在线提交业务申请和交易单证。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开展电子单证审核推广后,贸易金融业务已全面进入线上化时代。平台化主要体现在渠道与场景的深度融合,依托海量数据交互,商业银行将贸易金融服务的入口直接嵌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类场景中,极大提升了客户体验。“渠道场景化”“场景渠道化”是对贸易金融流程的重塑,“让数据多跑路”使得“让客户少跑腿”成为了现实。贸易金融的智能化时代即将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将会显著提升贸易金融的智能化水平,银行服务与客户需求更加匹配,并且能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适应、自我校正,贸易金融业务将会变得更聪明、更有温度。

搭建场景是贸易金融数字化的发展载体

绝大多数贸易金融数字化实践处于平台化阶段,而平台化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征,一经推出往往会经历爆发性增长。平台的生命力,关键在场景。不管是监管机构、企业,还是商业银行,甚至是科技公司,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在各自熟悉的贸易金融领域搭建起一个个场景。

一是监管机构搭建的场景。监管机构依托金融科技持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化监管和服务。中国人民银行搭建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并于2022年升级为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实现票据业务全流程线上操作,为票据市场发展提供新支撑;推广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支持信用证、福费廷、保理、保函等相关的发票登记查询、跨行报文交互等功能,为供应链金融发展保驾护航。外汇局打造“数字外管”平台,涵盖数据申报、业务办理、数据查询、业务监测、系统管理等多个场景,支持市场主体通过“网上办、预约办”等方式办理外汇业务,提升外汇便利化水平;创新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在政府、保险、银行、企业等多部门间建立可信信息交换和实时核验渠道,助力稳外贸稳外资。国家口岸办牵头承建了“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为外贸企业办理报关报检报税等业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积极与中国海关总署“单一窗口”开展对接,将金融服务整合到“单一窗口”的标准应用中,提升企业结算和融资的业务办理效率。

二是企业搭建的场景。如果说互联网的“上半场”是“消费互联网”竞争,那么“下半场”则是“产业互联网”竞争。在商业银行加快贸易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很多企业也在加速产业数字金融发展,并将服务半径扩大到金融领域,立足产业链供应链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中企云链首创全线上的“电子确权凭证”反向保理融资业务模式,通过提供可拆分、可流转、可融资的“云信”服务,满足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便捷融资需求。国家电网上线“电e金服”平台,通过电e贷、电e票等金融产品满足企业电费缴纳相关融资、保险、应收账款管理等业务需求。海尔集团先后推出日日顺平台和“海融易”平台,创新首个面向海尔经销商的全线上、纯信用金融产品——“融e贷”,加深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

三是商业银行搭建的场景。除了主动融入监管机构和实体企业搭建的场景,商业银行也在自建贸易金融数字化场景。建设银行推出国内首个B2B跨境智能撮合平台——“建行全球撮合家(CCB Match Plus)”,以“科技+数据”搭建开放共享生态,整合多方资源解决跨境交易场景下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等痛点难点,为境内外企业跨境贸易与投资提供商机发布、智能精准匹配及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目前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超21万,覆盖47个国家和地区;创新“BCTrade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实现福费廷、国际保理、再保理、物流金融等场景应用,累计交易额超1.1万亿元。平安银行推出“平安好链”供应链金融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与中登网直连,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游中小企业提供基于应收账款的金融服务。中信银行搭建“信e链—应付流转融通”平台,通过与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借助标准化电子付款凭证的多级流转,向上游N级供应商提供全流程、线上化的融资服务。

四是科技公司搭建的场景。这一类主体大多位于欧美地区,关注贸易金融业务的一个特定产品——跟单信用证,主要方向是实现信用证业务流程的线上化以及提单等信用证项下单据的电子化。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的Bolero和ESS,两家公司在电子提单应用领域开展了数十年的探索。得益于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涌现出了多家平台,并获得全球资本加持加速拓展市场。马士基、中外运等国际航运巨头也开始入局,中远海运与中国银行合作签发了具有金融属性的区块链电子提单。中化能源会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9家合作伙伴共同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宗商品国际贸易数字化服务平台——TradeGo,未来这一领域值得更多关注。

建立生态是贸易金融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贸易金融数字化发展如火如荼,场景搭建层出不穷。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实则要保持充分清醒:当前贸易金融数字化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痛点堵点亟待疏通。一是产业数字化转型落后于金融行业,企业与商业银行未能实现同频共振,制约了贸易金融数字化在相关产业场景中的拓展应用。二是各类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数量多、功能重合度高,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一年市场上新上线的平台多达30余家,主要功能均为依托核心企业为上下游提供融资支持。新的平台不断涌现,很多老的平台又昙花一现迅速消亡。三是不同平台之间数据协同不够,发票、提单、物流、仓储、融资等信息难以充分共享,在服务客户上未能形成合力。

2022年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加强场景聚合、生态对接,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从搭场景到建生态,这理应成为未来贸易金融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各部门各机构间打破数据壁垒,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强化贸易金融数据共享,加强“关”“税”“汇”“检”“商”“物”“融”等数据协同,实现不同贸易金融数字化场景下的服务互通,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发挥科技作为重要生产力的作用,加大区块链、云服务、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贸易金融数字化服务质效。此外,安全和开放更是建立生态的前提。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强化数字化经营下贸易金融各类风险管控,在推进贸易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牢牢守住风险底线。要主动对标国际领先实践,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在贸易金融数字化规则标准制定方面要抢占主导权,更好助力贸易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猜你喜欢

区块商业银行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贸易统计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