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机修配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3-09-03仪瑞卿
仪瑞卿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和维修质量监管工作,规范农机修配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是当前和今后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中值得实践与思考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农机维修点情况。目前,在农机部门登记和农机维修网点,主要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维修以及整机维护工作;专修点主要从事电器修理、散热器修理、轮胎修补、电气焊修理等单项维修业务。
(二)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情况。由于大多农机维修网点经营规模较小,因此每个网点的从业人员一般只有1~3 人,规模稍大的能够达到3~5 人。而且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技术人员占80%左右。
(三)效益状况。从行业收入来看,农机维修效益低下,维修网点的修理收入维持在人均2 万元左右,基本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在调查中,有近60%的维修点属于修理与配件兼营,大部分维修网点是通过销售配件来维持维修点的生存和发展。
二、农机修配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市场引导,健全维修服务网络。县农机部门普遍把农机修配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内容,坚持市场引导、政策扶持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机企业、维修网点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并举,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二)强化农机修配市场监管,规范农机维修服务行为。一是认真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严格标准、规范程序。二是按照《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要求,对维修网点进行严格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网点要淘汰,对符合要求的网点大力支持,使农机维修业得到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开展了农资打假和农机“维修110”工作。
(三)加强维修人员培训,提高维修技术技能。充分发挥县农机化学校“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示范基地”的设备和技术优势,采取理论授课和指导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农机技能培训、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项目,着力解决农机维修人员对新型、大型、高科技含量的农业机械维修知识匮乏和维修技术短板问题。
(四)创新维修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一是大力组织开展了“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对所有网点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淘汰制度。目前已评定一星级网点20 个,三星级网点4 个,四星、五星级网点1 个。星级网点数比2014年增加20%。二是积极引导机手、维修户参加互助合作组织。三是在“三夏”“三秋”农机重要作业时节,设立“农机维修110”,选出县内农机专业技术人员22 名,组建六支农机维修小分队,开展“送件、送修、送技术”三下乡服务活动,有效带动了维修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农机修配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农机维修工人技术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机修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对维修新技术、新工艺接受能力差,接受渠道也窄。特别是近几年高新农机具的普及使用,对维修技术和维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机维修行业低水平的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服务要求。
(二)基层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能力有限。高配置的农业机械结构复杂,一次性投资大,农民购置一台收割机不容易,一旦在使用中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就会耽误农时,减少收入,造成损失,尤其作业任务集中、时间紧迫,农机生产厂家的“三包”服务不能及时维修,附近的基层农机维修网点缺少联合收割机的专业维修点,缺乏联合收割机的专业维修人员。
(三)基层农机维修网点结构布局不合理。三级农机维修网点较多,二级农机维修网点较少,一级农机维修网点更少。大多农机维修网点经营规模较小,同时,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均匀。
(四)基层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许多村级农机维修网点,修理设备简单,配件少,修理技术不高,有的就是直接拆换零件。况且,存在着配件不齐全、配件进货渠道不正规,质量不高等问题,经他们维修后的农机具,维修质量可想而知。
(五)对农机维修技能培训的投资和扶持力度不够。农机维修技能培训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了好多年,但由于资金短缺,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很难在维修行业得到培训、试用和推广,直接影响了农机维修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加快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一是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把农机维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机化工作考核目标,加强组织和领导,不断推进农机维修工作。要建立完善农机维修投诉监督机制,及时处理维修质量投诉,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农机维修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为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监管,严格程序。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政策落实。坚决消除农机维修无证经营现象,打击生产和经营假冒伪劣农机配件行为,加强农机维修质量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三)争取扶持政策,优化结构布局。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着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将农机维修设备纳入财政补贴范围,着力改善农机维修装备条件,提高技术水平;二要努力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投入,建立区域性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中心;三要大力争取优惠税收政策,减免农机维修服务的税费,减轻农机维修业户负担,逐步提高维修网点扩大再生产能力,促进维修网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推动农机维修业的发展。
(四)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维修水平。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鉴定是做好农机维修工作的前提。要大力推进农机维修人员职业技能开发,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机制,拓展范围,充分利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等政策,结合农机推广单位、生产销售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的技术资源和条件,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
(五)加强技术指导,强化典型示范。农机维修业务专业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含量高。特别是随着高性能、新型农机具的广泛使用,对农机维修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农机修配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维修技术指导,组织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新型农机维修服务的试点示范,树立一批典型,通过加强典型宣传、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扩大典型示范效应,带动面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