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2023-09-03张兆金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历史学家选择题史料

张兆金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第42题呈现了具有思辨特征的材料:以1902年至1903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对“民德”的观点为主题,要求考生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显然,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试题,尽管试题情境友好平实,但构建了多视角问题任务,需要具备较强的思维力度。纵观历年全国卷的第42题会发现,题干均采用了各式史料创设情境、设问方式与角度指向不同思维深度,聚焦于“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等方面,需要考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其实,材料和情境只是试题的表象,设问是实现考查功能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要明确第42题到底在考什么?为什么考?再从中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一、第42题的命制理路是什么?

高考试题的命制首先服务于国家选才,属于选拔性考试,具有一定的难度。试题立足于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徐奉先把关键能力定义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1]高考对关键能力的考查指向的是历史高阶思维,但问题在于,历史高阶思维如何才能得到有效评价呢?

题型是实现考试内容的重要形式,也是能力考查的重要载体。载体的多样化有利于对多种能力进行综合考查,这就意味着对历史高阶思维的评价需要借助不同的题型。题型体现了命题者对考查目标不断细化的认识过程,尤其凸显了对思维能力考查的维度。通过梳理历年题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条清晰的命题思路。高考题最初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这些题型主要指向知识的再认再现,停留在低阶思维阶段,重在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无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还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窘境。对此,突出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增加试题的开放度成为突破的方向。

1981年,全国卷首次出现了单项选择题。1985年起至今,单项选择题正式成为固定题型。1989年至1998年之间,一度出现了多项选择题。选择题命制的趋势主要有二,一是设问指向模糊、多向度;二是各选项之间在反映历史真实方面比较接近,变式迷惑性强。选择题可以考查从简单到复杂的多种学习结果,区分效果明显,评分客观,命题过程简单高效,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面更广。选择题一经出现,好评如潮,其分数一般占卷面总分的40%左右。选择题也存在设计缺陷,如优秀的考生能从中脱颖而出,但人数占多数的中间考生则很难被区分,所谓“得选择题得天下”便是最好的注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些省市小规模地采用等级赋分选择题,效果良好,只是没有推广。选择题考查的是学习结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却无法实现对历史思维过程的考查。

情境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也只有在具体和真实问题情境中才能更有效地评价。如此一来,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成为突破的方向。1989年,史料分析题首次出现在全国卷中,意义深远。该题意在考查对史料的甄别和对历史情境的思考,是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重大突破。引入试题的不仅仅是史料,也包括史实和学者观点等,远远超越了史料的范畴,故1991年起便以“材料解析题”取而代之。材料与设问相结合,层层递进,再现了过程性思考。问题源于材料但又不拘泥材料,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对教材内容有一个转换思路的过程,由此减少了“机械刷题”。材料题围绕知识的背景、原因、特点、影响、意义等设置问题,从重视记忆教材结论转向重视历史过程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思维过程与方法。考查的方向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史料教学由此受到追捧。然而,材料题型也存在不足,如参考答案的设置制约了对思维过程的考查。因为材料题的参考答案主观性强,在评分方法上采取“采点给分”,即按照参考答案给分,其开放性不够,自然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亦受限。

理想化的试题应具备两点,一是增加试题的开放度,考查思维过程,测评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认识方法。二是改进评分方法,更客观地评价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此,2011年SOLO分类评价试题开始引入高考,这是一种高度关注思维品质评价的新题型。SOLO分类评价理论被称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结构,这种题型显著特点是不设参考答案,关注考生的个性思考与表达,评分方法则实行“采意给分”的阅卷方式,通过文字撰写进行充分表达,真实反映考生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展现其学习水平。可以说,SOLO分类评价试题弥补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不足,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题型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其设问与角度灵活多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评分标准的制定很关键。

从高考题型的演变中,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试题命制的一般理路。其主要有三,一是试题设问方式和角度不断走向开放,鼓励考生主动思考;二是试题情境不断创新,突出探究性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三是注重考查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

那第42题到底在考什么呢?该题没有固定答案,主要考查考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含了历史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发现问题需要从题干材料中获取和解讀历史信息,考查范围全面覆盖了能力要求,尤其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核心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指向了历史学习的过程性思考,而解决问题则指向了历史学习的结果性认识。最终指向了历史学习的结果,要求考生通过文字叙述出来。对学科关键能力进行精准测量,就需要在试题设计中重视对考生分析、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过程的呈现,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显然,第42题所折射的思维过程与历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几乎是一致的。

二、历史学家是如何思考的?

高考命题人几乎都是大学知名教授,他们拥有丰富的史料和深厚的学术背景,试题本身就彰显了一位成熟历史学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其思考的基本路径有:

其一,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都非常重视史料。英国史学家卡尔曾指出:“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2]历史学家跨越时空与过去对话的媒介就是各式史料。历史学家占有的史料越丰富,对历史的认识就越完整、准确。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依据可信的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或者借助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如果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无从谈起。在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的过程中,历史学家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证据意识和时空意识,其成果主要以著书立说的形式呈现。历史著作的形成深受时代因素、材料选取、作者立场、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回望历年第42题,题干呈现了不同类型的史料或史实,如史书、建筑物、古地图、小说等,创设的情境都是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聚焦的重大史事、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可谓历史学家关注什么,就考什么。比如以史书为情境的试题最为常见,涉及书的目录、书名、书中的观点等。

其二,史料不能与时空相割裂,必须置于具体时空情境加以解读。李剑鸣认为:“过去的任何一件事或一句话,要得到确切的理解,就必须置于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来看待,超时空的立论必然远离事实的真相。”[3]时间与空间是构成历史的两个基本要素,时间具有阶段性,而空间则有范围性。历史学家具有较强的时空意识,能够透视时空,构建时间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关联,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脉络。如2019年新课标卷文综Ⅰ第42题引用钱穆《国史大纲》(1940)的一段原始材料,该题考的就是借助具体史实对特定时间的理解。

其三,历史研究范式和理论观点深刻地影响着历史学家。范式化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往往呈现出多种范式并存的局面。如2012年考查“冲击—反应”模式、2015年考查现代化范式等。如何看待历史研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凸显的就是学生独立探究和进行观点创新的思维个性和潜力,其实质考查的仍是思维品质。学生能否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呢?徐蓝教授指出:“历史学科的教育要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初步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解释。”[4]理解就是领会意义。学生的思考与历史学家的思考还是有质的区别,因为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很难熟练运用原始史料进行实证,学术背景不同,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就不一样。学生很难有创造性认识,一般停留在对知识再认再现等浅层次思维阶段。要想真正做到与历史学家一样思考,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虽然不可能复原历史学家一样思考,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三、如何培养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高考著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和关键能力,深化试题的情境和呈现方式,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是其发展趋势。《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第20条中明确指出:改变相对固定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意味着对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培养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

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其落脚点在教学过程。试想,我们在讲述历史时,按照背景、经过和影响的经典模式展开,在没有搞清楚史事的来龙去脉之前,就先分析背景,不利于思维的培养。讲述历史的过程其实伴随着思维过程,学生能在陌生、复杂和开放的情境中,建立起问题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没有思维介入,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教学。杜威将一个思维过程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暗示;二是理智化;三是假设;四是推理;五是用行动检验假设。[5]与此同时,杜威又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6]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应与思维过程相一致,如此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知识本身就是训练思维的素材。我们不仅要讲好历史知识,更要向学生全景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教与学中呈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当然,思维起于具体的情境,我们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陌生、复杂、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思考。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表达有两种,一是口头表达,二是写作表达。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语言组织、逻辑思维、写作表达能力。当学生面对复杂情境和不同层次、不同思维深度的设问时,语言组织的清晰、合理程度和逻辑的严密不可或缺。

【注释】

[1]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年第3期,第11页。

[2][英]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15页。

[3]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14—152页。

[4]徐蓝:《谈谈研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12期,第15页。

[5][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8页。

[6]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五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11—312页。

猜你喜欢

历史学家选择题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史料二则
凡尔赛宫在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傅斯年向夫人认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