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高阶思维涵养下的学术知识落地

2023-09-03方栋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圆融文书史料

方栋

思维建模是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 David H. Jonassen 在他的专著 Modeling with Technology Mindtools for Conceptual Change[1]里发展起来的教学和评价理论方法,是指由各种成分、关系和规则组成和管理的观念系统。在历史教学中,思维建模指利用史料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与圆融,由点-线-面-立体-系统指导式的层层推进,进而形成整体性、全面性、结构性的认知,培养历史高阶思维。

现代汉语中将“学术”一词解释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2]利用学术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专业性、系统性。《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下文以《徐谓礼文书》简称)是完整保存的宋代官员干部档案副件,所记录的内容对于研究宋代政治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本文以省优质课《变与守之间——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研究对象,探究如何利用思维的发散、融会与建模,将学术知识落地与历史高阶思维培养相结合。

一、在思维发散中巧构学术知识

发散性思维是大脑在思考时呈现出的一种多维扩散性、多向发散状的思维模式,这个过程又称为“知识迁移”或“知识联系”。通过学术知识的发散、迁移、联系,可以有效联结学术知识与课堂内容。

《徐谓礼文书》从史料价值上来说,属于第一手资料。如何通过第一手资料的考据,进行思维发散,将史料与史实、史论联结,在史料实证中迁移学术知识,是实现思维圆融的基础。

1.打破结构,解决学术知识的时间跨度问题

《徐谓礼文书》的时间定位是南宋中后期,而《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这课内容涉及整个宋朝,且北宋是重点,如何用一份南宋后期的史料来阐释两宋的历史。本课有“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四个子目,本人从迁移史料内容及打破教材结构出发,将最后一子目“南宋的偏安”置于课首。出示《徐谓礼文书》中的一则保状:

据本官状:甘伏朝典,委保承直郎贾直夫,陈乞故弟贾涉合得恩例三次,与故弟男承奉郎贾似道作磨勘收使,委是正身,即无诈冒诸般违碍者。[3]

设问:徐谓礼为贾似道担保做官,关系不一般,这位贾似道又是谁呢?

引用《宋史》相关记载:

至如贾似道专国,威权震主,至度宗为之下拜,其权更甚于桧与弥远。[4]

设问:这位“桧”与“弥远”又是谁呢?

学术知识迁移至南宋四大权臣:

秦桧:绍兴和议(主和)

韩侂胄:开禧北伐(主战)

史弥远:嘉定和议(主和)

贾似道:鄂州之战(主战)

并设置学习任务:

1.南宋“战”与“和”的对象是谁? 2.主和与主战之争的结果是什么?

通过问题链设计,迁移了徐谓礼与贾似道关系的学术知识,引出南宋的政治特点之一是主和与主战之争。通过层层递进,分析南宋的守土偏安与宋朝政权自北宋立国之初便面临的严峻外部挑战:多民族政权并立。

2.以小见大,探究学术知识的内在史实问题

学术知识具有一定的晦涩性,为此,可以通过小切口的事件发散至教材的史实问题。例如针对宋朝的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设置了过渡性问题:守祖宗之法,会给宋代统治带来什么问题?摘录了《徐谓礼文书》中的一则“敕黄”和一则“告身”:

嘉定十四年五月(19岁) 日差监临安府粮料院牒[5]

宝庆三年二月(25岁) 日监临安府粮料院到任交割职事讫 [6]

——《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

“日差監临安府粮料院牒”指的是徐谓礼在19岁之时,已经恩荫入官,通过差遣官的形式入职临安府粮料院。“日监临安府粮料院到任交割职事讫”指的是徐谓礼在25岁之时到任临安府粮料院交割官职。这是两则本无关联却又暗藏联系的一手史料。

《徐谓礼圹志》中记载到“少受经膝下,刻励□学,志世其科,不偶用”[7],徐谓礼年少刻苦学习却没有中举,而《武义县志》也未有徐谓礼中举之记载,再结合徐谓礼的家庭出身可以推论徐谓礼是恩荫入官。徐谓礼19岁时恩荫候补,25岁时候补到任就职,便涉及宋朝的典型问题:冗官。徐谓礼正是因为冗官,所以才推迟了就任。为此,引导学生思考:

19岁就已经候补临安府粮料院主簿的徐谓礼,为什么直到25岁才到任?

以徐谓礼推迟就任的小切口出发,以小见大,从学术知识扩散学生的思维到课堂内容,史料实证徐谓礼推迟就任背后的三冗两积问题,发散学生对宋代守制情况的认知,为变法图强埋下思维的伏笔。

二、在思维圆融中解构学术知识

思维圆融整体性主张人与事物关系的多重性、多向性和多维性。[8]在历史教学中,这种整体性思维的圆融是将扩散后的思维,通过点与点、线与线、面与面的碰撞,形成认知理解的整体性思维。思维的圆融建立在史料实证的思维扩散上,因此需掌握多类型的史料,互相佐证,形成对史实的理解性认知,从而解构复杂的学术知识,形成通俗化的理解,形成历史解释。

1.一手史料与教材资料的碰撞思维

通过与教材资料的思维碰撞,可以有效推动学术知识解构于课堂教学。将《徐谓礼文书》中摘录的南宋地方官制情况与教材所述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相比较,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发现两则史料的类似之处,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

从徐谓礼官职升迁中不仅可以一探宋代地方官制,也可发现两宋一朝的守制现象,这与守祖宗之法密切相关。“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祖宗家法),是赵宋一朝突出的历史现象。”[9]

徐谓礼主要官职升迁:临安府粮科院主簿(25岁)、知平江府吴县县丞(28岁)、溧阳知县(32岁)、建昌军通判(38岁)、浙西两淮发运司主簿(42岁)、信州知州(46岁)。

通过《徐谓礼文书》一手史料的摘录,与教材资料思维碰撞,分析发现两宋官制的传承关系,进而透析背后的宋朝推崇祖制现象。解构学术知识形成对宋朝地方官制的立体认知,在思维扩散的基础上形成思维的圆融。

2.自我考证与他人考证的互证思维

历史学术知识的运用不可避免的问题便是史料实证意识,以自我考证与他人考证相结合,可以有效落实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例如述及北宋三冗问题时,查阅《宋史》等资料汇编整理成北宋中前期官员数量、士兵数量以及国家支出的变化,又利用学者研究所得北宋财政亏空数据阐述三冗问题所导致的北宋财政积贫现象,也证实了徐谓礼因冗官之下官员太多,其资历尚浅,所以推迟了就任。

三冗问题直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皇祐元年(1049),宋政府财政已略有亏空,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政府财政亏空达到1572万余贯、石、两、匹。

——张劲《北宋熙丰变法运动缘起与简评》[10]

自我考证与他人考证结合,使学生在史料互证中自主发现史料数据之间的联系,解构徐谓礼推迟就任的学术问题,思维发散后圆融于北宋守祖宗之制下的内忧问题,形成整体性的思维。

三、在思维建模中重构学术知识

学生在思维发散与圆融的基础上,形成对史实的结构化理解,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课堂的思维建模,形成系统性的课堂思维认知,将学术知识重构于历史课堂。

1.双线并行建模——主题教学中的学术知识重构

主题式教学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明线与暗线并行是一堂优质课的要素之一。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形成思维建模与学术知识重构的重要抓手。

本课运用《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以徐谓礼的保官、官职升迁、推迟就任三个方面巧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凸显了历史课堂教学与学术知识研究的有机结合。以《徐谓礼文书》为明线,在第一手资料的学术知识运用中,彰显治史求真的研究与学习态度。

同时,本课以鉴失变制、守法现弊、变法图强、守土偏安四个方面剖析教材,以制度的变与守作为主题与隐藏的暗线。在课堂最后,设置了分组讨论的开放性问题:变制与守制之间该如何权衡?按照清末龚自珍的观点“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11],几千年的中国史,一直处于变革之中。

中国历代改革

商代 盘庚迁殷

战国 各诸侯国变法

秦代 秦始皇改制

西汉 武帝强国之举

东汉 “光武中兴”

北魏 孝文帝“汉化”措施

隋唐 大一统政治与“贞观之治”

两宋  王安石变法等

元明清 政治变革

清末 维新运动与革命党的兴起

启示后人,治国寻变是中国古代政治不断的追求。

双线并行,思维建模于治史求真的明线以及治国寻变的暗线,变与守主题式教学完成对学术知识的课堂内容重构。

2.人物创设情境——立意高远下的学术知识升华

基于主题下的立意升华是学术知识重构的最终目标。对教材进行提纲挈领,可以发现,不管是宋太祖改制、范仲淹改革还是王安石变法,都体现了制度的改革。改革的主体是历史人物,以徐谓礼这一课外人物进入课堂,以王安石等教材人物升华课堂。

例如宋太祖夜访宰相赵普,创设情境提问学生“如何解决武人专权问题、宋太祖守制还是变制”,推动学生认识宋太祖改制的必要性;又如面对“三冗两积”问题,创设情境提问学生“祖宗之法真的不可违吗”,引发学生对于宋制亟需突破祖宗之法的认同感,从而展现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勇于变革的精神。

本课通过偏一隅之安,宋代面临什么问题?鉴前朝之失,宋太祖是守制还是变制?守祖宗之法,会给宋代统治带来什么问题?祖宗之法真的不可违吗?四个情境式问题创设,与线索、人物、史料有机结合,最后彰显中华民族“革新进取、砥砺前行”的品格和精神,将本课立意拔升到家国情怀的素养涵养。

利用历史人物进行情境创设,以情境推动课堂、以人物拔升立意、以家国情怀的涵养实现学术知识的升华。

总之,《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在《变与守之间——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着重体现了第一手资料的考据意识以及多类型史料的互证意识,在史料实证中思维发散,在历史解释中思维圆融,在涵养家国情怀中思维建模,通过巧构、解构、重构,从而实现学术知识的落地与历史高阶思维的培养。

【注释】

[1]Jonassen,D. H. Modeling with Technology:Mindtools for Conceptual Change (3rd Edition), New Jersey:Upper Saddle River,2006.

[2]中國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学术”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489页。

[3][5][6][7]包伟民等:《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北京: 中华书局,2012年,第219、206、208、3页。

[4]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六宋史,南京: 凤凰出版社,2018年,第380页。

[8]曾瑶、张广君:《推动教学理论本土化 构建特色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第1960期,第5页。

[9]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 ,《人民论坛》2013年第11期,第79页。

[10]张劲:《北宋熙丰变法运动缘起与简评》,《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12期,第100—103页。

[11]樊克政:《龚自珍卷·上大学士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年,第187页。

猜你喜欢

圆融文书史料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史料二则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砲”类文书再讨论
无尽圆融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圆融中心
稚拙率真 圆融大气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