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教师校本培训的提质“变术”
2023-09-03赖志平
赖志平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的自我增值与专业成长面临全新挑战,学校也因此不断探寻着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协同发展的平衡点。突破教师专业化成长困境,需要学校聚焦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归教育原生态。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棠德南小学的校本实践为案例, 从学校需求、教师需求层面出发,探索校本培训路径。
一、因需而培,提升教师发展能动性
1.学校发展需求:目标导向丰富研训方式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拟定精准的发展路径,是校本培训的出发点。首先,学校要厘清发展的路在何方,对于小学来说,其育人着力點在于“双减”下的“五育”并举,遵循该目标,棠德南小学确定了重点培训内容(学历案、教学评一致、作业设计研究、课堂大单元教学),并将此作为教研重点形成闭环,直到教师的困惑得到解决。譬如,有语文教师觉得“快乐读书吧”不好操作,该科组就自发形成课题研究,用一个学年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具体实施中,学校形成四个样式相结合的抱团式发展形态:互动式,基于学科研讨等形式,增强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体验式,以理论学习为前提,在磨课、反思、写作体验中提升专业能力;工作坊式,倡导教师聚焦自身学科问题,在群体交流中加以解决;线上线下相结合式,打破校本培训的时间和空间壁垒,以专题引领提高培训灵活度。
2.教师个人需求:量体裁衣精设研训菜单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走进教师的心灵开展问诊,让每一位教师构筑发展愿景,深度思考困惑点和希望获得哪些支持力量。分析得出,教师的需求集中在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教学观念的更新、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掌握上,而教师最想通过培训获得的是教学技巧、有效的教学经验及学科专业知识提升等。
只有量体裁衣,形成研训菜单,才能让教师自觉参与,主动发展。学校“把脉”教师需求,厘清需求订单,而后设计全员性和小分队式培训菜单。比如,“素养导向的学期课程纲要”等全员性培训;教师充分了解自身发展需求后为自己设计的“个性化菜单”。学校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二、因校施策,促进教师内涵式发展
校本研训应让每位教师都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活动,学校帮助教师提升理论水平之余,还给予教师实践反思的平台,以此拓宽教师研究的视角,激活培训生命力。
1.引进来走出去,点与面结合
解决校本培训的问题,关键在于名师引领的平台搭建。学校通过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支点”,铺开全员学习“面”上的工作。
首先,邀请活跃在教改前沿的教研员、名师到校开展教研活动;聘请专家担任学科质量提升的顾问,深入课堂,问诊教学;外派教师参加优质课观摩活动。其次,带领教师观看录像,撰写心得体会。例如,线上观看专家的讲座及国家、省级的赛课和示范课等,反复琢磨名师的前沿理念、灵动艺术,并撰写观后感
想,查找差距,见贤思齐。依托点面结合的校本培训实践,促进教师成长。
2.优化互助平台,动与静相融
名师与专家并非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唯一助力。很多时候,教师自身与同伴之间的互助,也能成为校本培训中宝贵的资源。比如学校开展分享会等“动”态交流活动,教师于“静”思中将知识内化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元气”。
活动平台的搭建主题多样,既有教师参加外出研修活动后带来的学历案设计分享,也有参加技能比赛后的经验总结,更有师徒结对“亦师亦友共成长”,教师们在交流合作中教学相长,不断构筑成长共同体。
3.根植课堂沃土,教学做合一
出彩的课堂是检验教师专业能力的主阵地。通过校本培训,教师把汲取的养分转化为感悟,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达到教学做合一。“双减”背景下,学校实施全程管理,助力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中磨好一节课。
课前注重备课,学校要求教师关注目标,通过独立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复备三环节,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与实践活动;课中聚焦好课,其标准是“有趣”和“有效”,课堂的讲授过程一定要呈现整体性,以大主题、大单元为教学设计的思路;课后引导反思,要求“呈现现象——分析原因——改进措施”,如此,教师离好课堂就更近了。
4.多元评价激励,虚与实共生
评价激励贯穿于校本培训的全过程,学校坚持“多元评价,赏识为先”的原则,将抽象的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具象的多主体评价相结合,达致虚实共生。
学校应采取自我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学生及家长评价等多种途径,以及座谈会、课堂观摩、案例点评等多种形式,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使评价更公正、更全面。此外,学校管理者还可运用横向和纵向交叉互用的评价方法,怀着赏识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