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县仁化中学:“双新”建设助力县中提升
2023-09-03韦英哲
在生源弱化和教师流失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证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这是仁化县仁化中学近年来面临的一道难题。2021年底入选第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对于这所位于韶关市的山区县中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学校全面落实“双新”理念和要求,围绕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创新、师生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
一、遇困局:生源教师双重流失
2013年,何柏才被提拔为仁化中学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2016年,他调任仁化县第一中学校长;2020年,重回仁化中学任校长。作为学校“一把手”,他迫切需要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
“学校在韶关市B类高中综合评价中排位逐年下滑;2019年和2020年的两个暑假走了30多名骨干老师,其中,数学科组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全都离开了学校。”这些数据让何柏才深感任重道远,“第一个问题,高考成绩下滑很严重,导致优质生源流失,出现生源弱化现象,怎样才能留住优质生源?第二个问题,队伍涣散、不稳定,教师流失也很严重,怎样才能稳住教师队伍?”
不仅遭遇生源和教师双重流失的考验,教学质量也面临很大挑战。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背景下,如何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深度思考?等等。这些问题都与学校发展质量息息相关。
仁化中学前些年探索以“导师制+互助学习小组活动”教学改革,形成了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沉闷的局面,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力与表现力。但是,学生学习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何柏才说:“课堂上,每次参与问题讨论展示的仅仅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依然是旁观者。有的课堂,学生展示精彩纷呈,但展示内容却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更缺乏思维层面的深度发掘。这样的课堂,仅仅是表面热闹,过后学生收获不多。”
唯有改革,才能破题。建设“双新”省级示范校,成为仁化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契机,让学校发展有了明确方向和有效抓手。
仁化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2022—2025年)》提出目标:构建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适合学情校情的新课程、新教材课程结构体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方式,聚焦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与学生发展评价改革,深化校本教研,形成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有效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省普通高中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
二、敢破局:探索教学改革创新
仁化中学以“双新”建设为引领,通过改革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在构建课程体系、变革育人方式、激发师生潜力等方面发力,为学校追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五育并举”,构建课程体系
仁化中学依照国家课程方案,坚持“仁爱统领,全面发展,创办特色”的办学理念,立足本土丹霞文化,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比如学校语文组编辑出版了仁化县第一本有关丹霞山的乡土教材《丹霞山古诗文选读》,立足“仁阳古韵,丹霞胜境”的地方特色,集历史性、文学性、知识性、欣赏性为一体,成为深受师生喜欢的校本教材。
学校高度重视体艺工作,视体艺工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窗口之一。首先,为了使学生强身健体、提升素养、发展特长,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包括课外活动课程化,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教学、活动、竞赛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逐渐形成学校体艺特色。其次,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出台相关奖教奖学制度,为开展体艺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对硬笔习字社、志愿者服务社、英语配音社、书画社、创客社、茶艺社等27个学生社团的指导,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给学生多一点选择,他们就可以多一条路走出去。”何柏才说。
此外,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对高一、高二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建立了“一对一”学生心理成长档案;通过加强心理疏导,解答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助力高三学生备考,帮助他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组织心理学科游园活动,制作心理健康调节知识宣传展板等。
2.“导研助教”,变革育人方式
仁化中学各学科组深入研究新课程,钻研新教材,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导研助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
以“导”先行,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学业规划,激发学生追求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比如,各年级选拔32个思维品质好、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组建创新班,推行“导师制”,每名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长期挂钩4名学生,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导师”,引领创新人才高质量成长。
2022届仁化中学学生梁田在导师尹杰杰的帮助下,考入华南理工大学。他说:“我的导师很注重方式方法,通过导让我觉,通过助让我悟,他总是用最简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我学习的内驱力。”
以“研”促教,将“导师制+互助学习小组活动”管理策略实践研究、“双新”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与评价研究、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三个全员参与的省级课题融入育人每个环节,实现理论研究和育人实践深度融合。教师进行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与大问题下的教学设计,探索基于情境、問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教育教学常规问题课题化研究,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努力提高课堂效益。比如,学校创办了以“聚焦新课程、深研新教材、赋能新课堂、把脉新高考”为主题的首届校园学术节,围绕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推动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提升教师实施新教材的能力。
学生“学习互助,自主管理”,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小组自主管理,组内学习互助和组间学习竞争;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家长会上开展亲子交流活动;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综合实践和探究活动等。
以“导”为基础,以“研”为阶梯,以“助”为中轴,以“教”为指归。副校长邹日朝表示,学校“导研助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激活了学生的管理意识,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能,活跃了学习氛围,为达成育人目标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
3.“教学评一体化”,激发师生潜力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评价,仁化中学教师聚焦核心概念、大观念或关键能力来设计评价任务,通过活动中的任务执行评价和活动后的效果评价,确保教学评一致,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首先,面向学生。为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从生源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年级分区管理、分层教学策略,推动教学组织管理方式转型,积极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选课自主权。年级既进行分区之间的横比,又进行各层次之间的纵比,实行动态管理下的选课走班制度,积极营造你争我赶的和谐发展氛围。
其次,提升思维。将学生置于课堂的正中央,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比如,在《余弦定理》教学中,利用向量推导余弦定理,以三角形作为载体,借向量工具,推导出三角形中三边和角的关系,进一步抽象可得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可计算其他元素,对三角形问题进行了定量刻画,处处指向数学思维素养提升。
第三,注重激励。在教师激励方面,改革分配制度,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比如,绩效工资不搞“一刀切”,每学期期末考试根据教师教学教研与备课组工作量,确定等级,按等级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鼓励教师多上课、上好课,多参予教科研工作。在学生激励方面,每学期对综合成绩在年级前30名学生进行奖学,每周一早上让班长在国旗下进行励志讲话等。
此外,学校还實施先进教研组、备课组评价,充分发挥教研功能,强化教科研意识。教研室主任王彬介绍,每学期对各学科统考成绩、课题研究、学科竞赛、论文、优秀课例等进行量化考核,评选出学期先进教研组、备课组,与绩效挂钩。同时,建立了常态化听课制度,包括过关课、示范课、汇报课、研讨课等。
三、开新局:实现县中特色发展
仁化中学紧紧围绕“双新”建设的重点任务,有序推进新课程新教材的有效实施,解决了学校的现实困境,实现山区县中品牌特色发展,教育教学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近几年,学校获得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21年9月,复办初中。2021年12月,学校教师在韶关市第三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6个一等奖;2022年3月,教师赖智玲在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省赛二等奖;2022年12月,化学教研组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教研组”。“双新”建设至今,学校共立项了7个省级课题立项。2020—2022年连续被评为“韶关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学校”。
何柏才说:“我们将继续努力,砥砺前行,创新实践,探索育人新思路,铸就育才新高度,不断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新教材,高品质建设省级示范校。”
(本栏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