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耕读”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3-09-03张艳云李斌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家训社团校本

张艳云 李斌

传统文化中的“耕读”强调谋生和修身。“耕”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个人理想追求、家庭伦理愿景。进入新时代,“耕读”被赋予新的内涵。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弘扬既有传统色彩又有时代特征的“耕读文化”?襄阳市襄城区新集中学(以下简称“新集中学”)探索、开发并实施的“耕读”教育课程是一条有效途径。

“耕读文化”指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耕读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如何弘扬、传承、创新“耕读文化”呢?新集中学结合学情、校情,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耕读”教育课程。

一、结合校情设置耕读课程内容

新集中学地处农村,家家户户有耕地、菜园、庭院;学校在校园里开辟了果园、菜园、花园、竹园四大园区,建设了“汉水流域农耕文化博物馆”,在校外开发了茶园、月季花海、山药小镇、桃花岭等劳动研学基地。这些优势为学校“耕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和丰富资源。

学校结合学情、校情,坚持课程育人的功能定位,建构起“耕读”课程体系。基于联系生活、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着眼发展的理念,打造了由“生产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耕读融合”组成的课程群。课程群涉及人文、科学、艺术、道德四大领域,并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设置了24个“耕耘”课程和24个“耕读”融合课程。右表是根据春、夏两季12个节气设置的“耕耘”课程和“耕读”融合课程。根据秋、冬两季12个节气设置的“耕耘”课程和“耕读”融合课程与此设计思路类似,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列举。

二、借助课题研究,编写校本教材

学校成功申报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耕读传家”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并设计出若干探究性学习项目和小课题,如“十指纤纤拈茶尖”子课题研究中,学生先了解家乡的茶文化,再通过“种茶、识茶、采茶、制茶、品茶”系列实践活动,探究茶树的生长环境,了解茶叶的分类,并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习不同品种茶叶的采摘、制作方法,体验泡茶、品茶的惬意。这样的课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总结。围绕“耕读”课程中的24个子课题,学校进行了长达4年的研究和教材编写,形成了《春耕》《夏灌》《秋收》《冬藏》系列校本教材。这些教材成为学校弘扬、传承、创新“耕读文化”的载体。如《春耕》校本教材中的“大年三十露一手”是一节让学生在过年时为家人做一道菜肴的家务劳动课,“迎春纳福话对联”是一节让学生结合春节习俗学习对联常识的文化艺术课。

学校还结合德育工作和学科融合实际进行了“利用农耕文明的优良传统丰富学校德育内涵的研究”“耕读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探索”等课题研究,并编写了《生命如花》《爱上古诗词》等校本教材。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实耕读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学校结合学情,通过传承传统节日习俗、促进学科融合、组建“耕读”社团等方式落实“耕读”课程。

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学校结合传统节日习俗,指导学生在各个传统节日里“耕读”,如在春节学包饺子,在元宵节学包汤圆,在端午节学包粽子,在中秋节学做月饼,在重阳节写一封给爷爷奶奶的书信等。这些劳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深入学生心中。

“耕读”课程以其生动的实践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实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结合,可以有效促进全学科劳动教育。学校将“耕耘”课、“耕读”融合课和各学科课程巧妙结合起来,在切实落实“耕读”课程的同时巩固学科知识。如将“二十四节巧分辨”与地理课结合起来教学,学生明确了夏至日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等知识;“果蔬种植集谚语”与语文、科学课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掌握了果蔬种植的技巧;“春分竖蛋探奥秘”既包含了地理知识、物理原理,也蕴含了数学原理和文化意义。课程内容与学科知识有机对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集中学利用学校师资及周边高校等力量成立了“耕读社团”。社团学习内容涵盖音乐、美术、科技、书法、信息、体育、新型农业等领域,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素质教育得以落实。例如,每年“五一”前夕,“耕读社团”下设的“红色文艺小骑兵社团”都会编排劳动歌、劳动舞,为辛勤劳作的农民载歌载舞。又如,“耕读社团”下设的“七彩美术社团”成员基于“反映襄阳地方特色、家乡变化”原则创作的《襄阳牛肉面》《襄阳古城》等剪纸作品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學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学校所处的卧龙镇以“运动卧龙”而闻名。为配合地方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学校成立了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类社团,社团多次在各级球类联赛中获奖。“农耕社团”联合当地农业部门,依托“山药合作社”“月季合作社”等机构,带领学生实地研学,学习油菜移栽、山药种植、月季嫁接、茶叶制作等农业生产技术,增强学生“心系‘三农、情牵‘三农、行为‘三农”的责任感。

四、开展“农耕大讲堂”,传承家风家训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几千年来,“耕读文化”由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方式逐渐转化为一种教育理念,进入了家训、家规之中。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学校围绕“耕读文化”,结合校本教材,从家风建设入手,每月开展“农耕大讲堂”,引导学生分享家风、家训、家规,发挥家训、家规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学校还在“农耕博物馆”内建设家训馆,陈列历史名人、当地贤达和历届学生家庭传承的好家风、好家训,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家庭期望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集中学始终坚持“耕于身、育于心、践于行、培于德、报于国”的“耕读”教育理念,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涵养学生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作者单位:张艳云,襄阳市襄城区新集中学;李斌,襄阳市昭明小学)

猜你喜欢

家训社团校本
缤纷社团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家训伴我成长
K-BOT拼插社团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