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为什么好
2023-09-03冯春久
冯春久
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的经验,河南农业大学叶优良教授于2012 年9 月,在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成立了河南第一个科技小院。十年磨一剑,河南农业大学已在全省各地建成24 个科技小院,覆盖禹州、新乡、杞县、兰考、临颍等县的100 多个村庄,服务惠及20 多万农户,成为高校师生联系农户、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最畅通的桥梁和纽带。
科技小院为什么能行?为什么好?这是因为,11年来,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针对农业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科技推广与农民需求脱节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这3 个问题,勇于探索、不断完善,逐渐创立了一种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新模式,推动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紧密结合,得到社会认可,学生满意,老百姓欢迎。
同吃同住同发展,坚持技术下乡,小院改变了社会服务形式,老百姓十分欢迎
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基本都建在农村村委会或老百姓空置的住房里,有的直接建在老百姓的家里。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每年有200 多天住在“小院”,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发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专门研究表明,科技人员给老百姓讲两个小时,老百姓只能接受10%的知识,过上一年就忘干净了。如果既给老百姓讲课,还跟着去地里操作,老百姓可以接受40%~50%的知识。如果跟着老百姓干一个季节,老百姓就全学会了。结合河南实际,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巧用“加减法”,建立了与高校、政府、涉农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结合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把各方资源聚力到科技服务中,探索多种形式缩减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路程,住在农村指导农户绿色高效种植,节本增产增收,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
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坚持课堂下乡,小院改变了人才培养方式,学生非常满意
在生产一线、在产业需求里面来培养学生,也是科技小院成立的初衷。河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把课堂搬到田地里,建立“科技小院+”教学模式,搭建开放式育人平台,让研究生、大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跨学科、多领域学习,多元化、全产业链培养,提高了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建立了科技小院本、硕、博贯通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产学研平台和校企地多元互动,全过程、多部门、多主体检验考核评价机制,确保论文写在科技小院,学位授在田间地头,培养科研能顶天、应用能立地的新时代人才。兰考科技小院的许宇蒙,是全国唯一以本科生身份入驻科技小院的学生,不仅顺利考上研究生,还被评为“河南省最美大学生”。用他的话说,这都是科技小院这个平台给他逼出来的,给他锻炼出来的。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坚持课题下乡,小院改变了科研创新模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农民群众的生产难题,就是科技小院的科研课题。多年来,科技小院的师生们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痛点问题,多领域、多学科开展“大会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试验示范攻关,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集成关键技术模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中原丰收大地上。
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坚持多学科交叉、多产业结合开展科研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知识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问题。科技小院的师生一方面在学校里面读文献、做实验,一方面到产业中、到生产里面做研究,到有需求的地方去解决一个个问题,科技推广更有用,科研创新更有效。11 年来,科技小院师生主持各项国家课题30 余项,校企合作课题20 多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共编制28 项技术规程,服务涵盖了种植、养殖、肥料生产3 大领域和小麦、玉米、花生等15 种作物。
知易行难,一路走来,十分不易。我们期盼科技小院能够在越来越多的村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也期盼河南能尽快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技小院。
衷心为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点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