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层行政单位如何强化预算管理
2023-09-03胡清蓉
胡清蓉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永兴街道办事处,四川 雅安 625000)
一、 引言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原本粗放式的预算工作难以满足全新的发展需求,预算工作朝向精细化、全面化转变势在必行。 行政事业单位发挥着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而预算管理则为职能履行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所以这就需要结合新形势、新变化改善基层行政单位当前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落实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踪、动态调整的预算管理工作,将资金利用率最大化,避免贪污舞弊现象,使基层行政单位的公共服务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趋势发展。
二、 基层行政单位强化预算管理工作的价值
(一)为行政单位职能履行提供财力保障
预算管理指的是按照既定的预算计划进行资金筹集、资金配置以及资金支出,通过前瞻性管理来保证资金配置的合理性,从而有效避免资金闲置、资金缺位等问题,为基层行政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基层行政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时,结合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制订明确的预算目标,随后编制科学的预算方案并严格执行,在此过程中通过落实预算指标、细化支出责任、控制支出标准,就能实现在根源上控制财政资金,使财政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将有限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源头上杜绝贪污腐败现象。
(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大部分用于各项公共事业发展、国家建设支出等方面,如公路、铁路、城市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等,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着宏观层面的现实意义,关乎城市发展。 因此,只有提高基层行政单位的资金利用率,才能避免相关的资金浪费,将资金用在刀刃上,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落实。
(三)提高行政单位资金利用率
基层行政单位开展预算管理是一项全过程的工作,需落实事前预测、事中监管和事后反馈,而这一系统性的工作流程也保障了资金支出的规范化,使各项资金有步骤、有计划地支出,不仅实现了财务活动的有效监管,还显著提高了资金利用率,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为基层行政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现存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合理,资金计划科学性偏低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对预算管理工作起着导向性作用,所以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关系重大。 从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编制的现状来看,对预算编制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预算编制局限于资金需求的简单罗列,仅发挥了制订资金计划的作用,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与合理性,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财务人员身兼数职。 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涉及预算编制、会计核算、绩效评价等,此类工作未能科学规划,导致财务工作人员职能不清,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的质量。 同时,由于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有限,未经过整体性的学习,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相对有限,未能掌握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照搬的预算编制缺乏有效性及针对性[1]。
其次,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 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按照经济性质进行科学分类,但编制过程中财务工作人员与其他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项目了解不够充分,导致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程度偏低。例如甲项目在A 经济分类科目中的预算用完后,甲项目的支出就会占用A 经济分类科目中其他项目的预算或是从其他项目中调整预算。 此外,基层行政单位内部沟通渠道不畅通,针对预算调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致使实际支出与预算严重不符。
最后,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基层行政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通常采用增量预算法编制预算,指的就是参照往年数据进行预算编制。 这一预算编制方法与基层行政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不符,难以契合基层行政单位的发展需求,影响了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也会降低资金利用率。
(二)预算管理执行力度差,管理意识相对薄弱
纵观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现状,执行力不足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预算管理理念相对薄弱,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仅做到了收支核算,没有落实资金收支的动态追踪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全面分析,资金使用进度缺乏合理性,导致资金申请受阻,容易引发资金缺口。 除此之外,基层行政单位对项目结算的分析不够重视,没有做好预算报表、会计资料的评价,预算管理工作流程不够完善,少了评价反馈的环节,无法给今后的预算编制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三)信息化水平偏低,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
目前,在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应用的背景下,财政部门、审计部门、银行与预算单位均实现了信息化办公,但各个单位的软件尚未统一,对接较为困难,这就影响了数据信息的共享效率。 预算信息缺乏时效性、可靠性,自然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也无法落实全程化的预算执行跟踪,导致预算管理相对随意,预算项目不够完整,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四)预算监督机制不健全,预算管理刚性有限
预算管理需长期实施,而目前仍缺乏健全的预算监管机制,未能实现全程化的动态跟踪,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资金支出的过程中,不符合预算计划的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预算调整、预算与决算的差异分析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导致预算计划调整缺乏科学性,预算执行与实际支出的差异较大,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调整较多,预算管理的刚性十分有限。
(五)预算结果的执行形式化,预算绩效考核不重视
年度预算或项目预算执行结束后,做好预算结果的分析、总结与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流程,但这一流程却往往被忽视,没有将预算结果充分利用,既没有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没有为今后预算编制的调整提供依据。 从基层行政单位的预算执行现状来看,预算工作完成后总结考评较为少见,对影响预算执行的行为惩处不到位,导致预算执行的质量高低与职工关联不大,职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预算得不到标准化执行,资金浪费现象较为严重[2]。
四、 基层行政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一)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落实全局性管控
规范化、合理化的预算编制能够为预算管理提供有力依据,是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关键。 基层行政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前,应做好与领导层的沟通,明确单位的年度工作安排,从而确保预算编制方案与基层行政单位的战略发展方向相一致,满足预算管理前瞻性、预见性的需求,明确相应的收支项目,保障预算编制的全面性。 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落实深入的业财融合,财务部门需充分了解业务开展情况,明确具体的收支项目并进行全面分析,保障项目预算支出的合理性。 除此之外,还应对存量资产进行充分考虑,满足其利用、流转、再利用的需求,避免资产的重叠和闲置。 站在整体的视角上分析项目,保证项目预算科学合理、均衡全面。
与此同时,在进行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上,应不再参考以往的编制方案进行调整,而是要从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科学制订预算项目,并做好预算费用内容的逐项审议,确保收支标准合理。 为了实现资金的充分利用,可以采取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相结合的方式。 日常经费和常态化项目采取定额管理,通过定额来确定预算或是借助历史数据的增量分析来确定预算,同时也要构建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将相关的财务数据充分利用,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在开展新项目或大型项目时,应将零基预算作为预算编制方法,对每项支出进行精细化审核,一方面要确保每项支出有着必要性,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秉持着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优化资金配置,为高效率的预算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由于预算编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着相对复杂的流程且涉猎较广,所以提高单位职工的专业素质势在必行。 应组织定期的培训活动,将《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预算一体化系统等知识作为重点,让财务人员深入理解预算管理的目标、内涵,明确预算管理原则、方法。 让业务人员加深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从而积极配合财务工作人员完成预算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预算管理水平[3]。
(二)加强项目库建设,夯实预算管理基础
预算管理工作中项目库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要想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就必须将预算支出以预算项目的形式纳入项目库中。 因此,应对项目做好提前的谋划,通过项目的常态化储备,全方位地精细化分析,保障项目预算的合理性。 对评审内容的选择来说,应包含立项依据是否全面充分、和实际需求是否相符等,并对项目的立项风险、实际收益等进行评估,通过科学的评审机制选择最为优质的项目。
(三)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
在大数据时代全面到来的背景下,基层行政单位也应积极响应时代前进的号召,落实信息化转型,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基层行政单位应构建完善的信息平台,保障内部数据的实时共享,畅通沟通渠道,并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如此才能打破信息孤岛,为预算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同时,借助信息平台能够替代单调的重复工作,如报表填报、数据审核等,能够一定程度地缓解财务工作人员的负担,从而将精力投放到管理工作中去,进而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信息平台的互联,基层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涉猎较广,需要相关的财政部门配合、监察部门监管,所以应积极落实信息平台的对接,提高和各个部门的沟通效率,不仅有利于基层行政单位更高效地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也能使相关监管有效落实,进而规范预算管理工作。基层行政单位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领导层应发挥好牵头作用,带动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转型升级,如此才能为预算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为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落实,加强职工思想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要在内部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全程化、全员参与的氛围,将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四)落实预算管理监管,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基层行政单位执行预算时,需由财务部门主导、业务部门协调配合,所以应建立起双主体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业财的深入合作。 在具体的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发挥好内部控制、财务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实现对资金流动的全程化监管,对预算收支、成本费用进行全方位管理。 财务部门应做到抱着严谨的态度进行预算支出,确保支出与预算计划相符,尽可能避免预算外的资金流动。 与此同时,应结合预算进度、项目进度及时落实资金申请,既要避免资金缺位现象,也要避免资金滞留现象[4]。 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要通过全方位分析后进行科学纠偏,严格按照目标执行预算计划。 除此之外,应加大预算执行的会计监督力度。 通过信息化系统的辅助,落实预算执行情况的动态监管,贯彻落实资金管理的要求,保障财务管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五)开展有效绩效评价,发挥预算管理作用
绩效管理制度的构建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行政单位的资金利用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项目绩效的完善是为了资金支付,违背了制度构建的初衷。因此,在预算管理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应将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充分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的终结性绩效评价,落实全过程绩效评价,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 具体来说,应对绩效考评的覆盖范围进行拓展,将绩效考评贯穿在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确保资金支出始终与绩效考评相关联,保证任何资金问题都能及时处理与追责,以高效的评价保证资金配置的合理性。 同时,绩效考评的结果应得到充分利用,应将绩效考评的结果与职工薪酬绩效关联在一起,针对态度积极、贡献突出的职工给予适当奖励,针对态度消极、阻碍执行的职工严厉惩罚,规范职工的预算执行行为[5]。 要将预算管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今后预算管理的参考,将其利用在资金决策制订方面,提高决策的合理性。 还要与单位的目标考核相结合,形成层次分明的考核机制,从而将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效能最大化。 此外,应适时转变滞后的预算管理考核方式,做到事中考核与事后考核有机结合,并将考核的重点放在事中考核上,如此才能发挥良好的考核作用,提高单位预算管理水平。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而预算管理正是提升资金利用率、保障资金充足的有效举措,所以应给予预算管理充分重视。 具体应从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建设预算数据库、增强预算执行刚性、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做到预算编制科学、执行切实有效、事后全面评价,保证预算管理贯穿于基层行政单位运行的全过程,有效地提升基层行政单位的公共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