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与研究

2023-09-03唐佳鹦

市场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会计学就业指导毕业生

唐佳鹦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一、 概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国家发展稳定的基础。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会计学作为老牌热门专业,多年来以其“高就业率、高薪酬”颇受追捧,而随着市场趋于饱和、经济社会形势瞬息万变,会计行业市场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部分会计学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据统计,2021 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909 万,会计学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在当前新形势下,面对就业压力,实现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充分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国内会计准则并行,对会计学毕业生提出更高能力需求。 高校培养的会计学毕业生能否适应日新月异的会计行业需求,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行业的发展,终将影响会计教育的成败。 因此,提高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事关毕业生个人前途、学科专业发展、国家经济发展。

二、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为充分了解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笔者调研了江苏部分高校会计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以笔者所在高校2018—2019 届会计学本科毕业生为例,就业率分别为99.12%和97.46%。 受疫情影响,2020 年和2021 年数据略有下滑。

从数据总体分析,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总体较高且较为稳定,但是通过进一步调查了解,部分毕业生从事的都是行业中低端岗位。 当然这与大学生刚走出校园,经验不足有关系,但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总体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后续跟踪调查发现部分会计学毕业生在入职三年内薪酬增幅不大,离职率较高,这也印证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能力不平衡

当今社会形势瞬息万变,会计制度规则不断变革,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 对会计学本科毕业生而言,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沟通、分析、判断、决策等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今后工作储备足够能量。 而大部分高校注重对会计学本科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往往忽视对其职业素养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参与课堂外社会活动关注度不够,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度不够,导师和辅导员对学生关心引导不够,导致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掌握较好,其他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发展不充分,对自身定位过高或过低,对职业发展没有充分的认知规划能力,在毕业求职中屡屡受挫,就业竞争力不强。

(二)毕业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

据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十分重视。 会计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习得了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但由于实习实训锻炼少,遇到实务操作时,往往力不从心,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招聘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不高,增加用人单位成本,严重制约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

究其原因,在校期间学习时间短、专业课程广泛、知识庞杂使得学生经常在课程和知识之间碰撞,只能大概了解,不能学深悟透,学杂学混现象时有发生,学习只为应付考试,而非掌握知识、提升技能,理论与实践脱节,“高分低能”现象在会计专业毕业生中比比皆是,这样在面对就业竞争时如何能不被淘汰是高校和学生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1]。

(三)毕业生自我认知定位与用人单位需求有差异

会计学本科毕业生求职时的自我认知定位与招聘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信息差异。 部分毕业生对自我认知不够客观全面,眼高于顶,求职时定位过高,而能力不相匹配,高不成低不就,既无法让自己满意,也无法让招聘单位认可。 例如,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考了很多证,获得校内很多荣誉称号,但是招聘单位并不认可,双方就会产生分歧,双方都不满意,从而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2]。

会计学专业作为近年来高校普遍设置的热门专业,持续扩招、毕业生逐年递增,市场日趋饱和,加之受疫情影响,经济受冲击,失业率攀升,市场不景气,招聘需求锐减,让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面临严峻挑战。

此外,调查还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人才时,除注重专业对口,对应聘者的毕业学校学历等较为看重,在条件差不多时,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高学历名牌高校毕业生。 且会计学本科毕业生中女生较多,女生细心耐心,亲和力、沟通力及风险意识强,但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以及果断决策力等偏弱,用人单位根据岗位设置要求及用人偏好,更倾向于招聘男生。

(四)高校就业指导与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据了解,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对称,无法为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指导内容狭隘,不够全面,多局限于择业指导,对毕业生自我认知、就业观等方面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形式单一,一般都是传统面对面指导,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就业指导对象针对性不强,不注重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服务;没有长效的就业指导机制,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关注的都是在校生,对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关注度不够[3]。

此外,部分高校没有完善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简单,以偏概全,仅统计毕业生就业率来反映就业情况。

三、 提升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指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弗洛伊德和海明威都曾提出过“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格就像海面的冰山一样,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显性人格,即有意识层面;隐藏在水下的是隐性人格,即无意识层面。 同理,从“冰山理论”视角来看,人的能力素质也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 显性素质可以通过学历、证书、专业技能来证明,而隐性素质渗透在个体日常行为中,是深层次的能力素质。 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共同构成个体完整的能力素质。 隐性素质涵盖道德品质、行为规范、自我认知等多方面,属于冰山底部基层部分,是整座冰山的核心,几乎都潜藏于海面下,虽然看不清,但正是其决定、支撑着外在显性素质。 由此可见,显性素质是隐性素质的外在表现,两者有机结合,才是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

基于“冰山理论”,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主体,高校应主动“破冰”,创新培养模式,兼顾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

具体来说,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服务导向,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根据会计学专业特点,举办会计实务大赛、点钞大赛、会计电算化大赛等学科竞赛,鼓励学校社团积极开展活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积累丰富经验,鼓励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倡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团队意识、奉献精神等良好品质,重视培养隐性素质,为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高校辅导员和导师的作用也很重要。 辅导员因工作关系对学生思想、生活等方面了解更为细致,而导师则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 辅导员应关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其思想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专业导师应以就业为导向,从入学伊始,立足市场需求,针对学生个体不同特点和学习基础,引导其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就业方向、职业素养有明确的认知,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有充分认识,为将来毕业求职提前做好准备。 同时在后续专业课程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理念,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情况,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双管齐下,引导学生用会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将目光放长远,不局限当下,比如,如何合理规划个人财务收支等,进而引导毕业生充分利用时间,打好基础,逐步培养独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

大数据时代,多媒体技术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会计行业也历经变革,这一切都对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全新挑战,要求人才培养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全新教学手段,不断强化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笔者曾对所在高校会计学专业大四学生进行开设课程满意度调研,大部分学生反馈对校外实践课程、案例教学课程比较满意,有学习兴趣和意愿,希望多开设此类实践创新度较高的课程。 由此可见,高校教学方式亟待改进,尤其针对会计学这类不断变革、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方式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创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计划应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等校内实训效果,增强模拟实践能力;在案例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参与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外界合作交流,为毕业生提供交流实习机会。 实习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纽带,实习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毕业生将得到更多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竞争力更强。 学校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会计学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报表分析、审计等工作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边干边学,活学活用,有效提升实践能力,缩短今后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充分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

毕业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备创新、灵活的思维方式,加强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换位思考岗位需要何种人才并与之匹配,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毕业生只有善于思考,学会变通,化挑战为机遇,才能脱颖而出,在以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更好地迎接未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接受学校系统培养并完成高等教育后形成、获取的提升获得理想职业可能性的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 对于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即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及其相关岗位所需的能力,具体来说,除了会计核算、审计业务等专业能力,还包括涉税业务处理、会计审计实务处理、会计信息化处理、财务管理决策等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就业能力的体现。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但其也催生了诸多新兴产业和服务,比如无接触式服务、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疫情使得社区服务增多,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线上招聘机会也随之增多,毕业生应不断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顺应时代发展,提升专业适应力和就业能力,主动争取就业机会和发展。

(四)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及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1.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除提供校园招聘等就业服务外,还应充分利用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多元化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指导应在内容、形式、指导对象等方面寻求突破创新,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指导对象有针对性,长期不断完善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4]。

针对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的问题,高校应充分整合就业信息平台相关信息,为学生提供精准就业信息服务。 完善的就业信息系统可以为毕业生和招聘单位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节约招聘求职成本;对于高校而言,整理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更为规范便捷,通过数据管理分析,提高信息匹配度,提供准确的指导性就业建议信息,增加毕业生应聘成功概率。

此外,在就业指导时,高校可以参考“冰山理论”,对毕业生求职技巧能力进行充分指导,注重对毕业生隐性就业能力的挖掘,关注毕业生终生职业发展,将集体指导、个别指导、线上线下指导等多种指导形式结合,因材施教,兼具全面性和针对性。 高校就业指导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毕业生获取就业所需的各种显性技能,培养显性素质,更在于帮助毕业生培养内在自我认知能力等隐性素质,对其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起推动作用,对全面提升就业质量起促进作用。

同时,学校应彰显办学特色优势、强化专业特色,加强宣传,提高学校知名度,重视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以校友为纽带,共建产学研基地,积极推进社会服务功能,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领域。 积极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建立就业指导长效机制,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深化职业发展教育,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扎实落实政策性就业,积极拓展市场化就业。

2. 完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就业质量,是开放、综合性概念,是指从业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报酬或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就业质量涵盖就业率、薪资、专业匹配度、职业期待度、职业发展前景、工作发展前途等方面,主要包括从业者的工作收入、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用人单位、家庭、社会满意度等。 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应从就业岗位、就业满意度、就业发展前景方面入手,关注毕业生及其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完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就业薪酬等客观因素,也要考虑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主观因素。 就业质量关系到毕业生切身利益和高校、国家教育社会发展,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考虑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完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就业率、薪资、专业匹配度、就业现状满意度、职业期待度、离职率等便于量化测算和采集调查数据的指标,通过选取这些指标测算数据来综合评估专业目前的就业质量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提升就业质量[5]。 对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反映的问题可以深入研究,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只有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不断完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反映出毕业生真实的就业情况,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提高毕业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会计学就业指导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