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茄叶霉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

2023-09-03李江峰河北省固安县农业农村局河北廊坊065599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7期
关键词:霉病喷药悬浮剂

●李江峰 (河北省固安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廊坊 065599)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我国最受欢迎的蔬菜品种之一,我国番茄种植面积约占全球的1/5,产量约占全球的1/3[1]。由于保护地栽培条件下通风差、湿度高等特点,叶霉病作为番茄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一旦发生扩散迅速,为害严重,造成严重减产,降低番茄生产的经济效益,给种植户带来严重损失。本文从番茄叶片等受害症状、发病原因和规律、种子消毒、科学管理、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归纳了番茄叶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番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 番茄叶霉病的症状诊断

番茄整个生长发育期都可能发生叶霉病。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通过阻碍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番茄植株长势变弱,甚至死亡,发病严重时也会感染番茄的茎秆、果柄、花和果实。有时叶霉病还会与番茄晚疫病、白粉病、灰霉病等病害综合发生,及时正确诊断番茄叶霉病对番茄病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1.1 叶片受害症状

叶霉病对番茄叶片的危害特征非常明显,最先从靠近地面的已经老化的叶片开始发病,随着发病程度加重逐渐蔓延至中上部叶片,导致叶片干枯,植株萎蔫死亡。刚开始发病时首先在叶片正面出现灰绿色或白色病点,然后扩大呈现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浅黄色退绿斑,晚期长出霉层病坏死;叶片背面出现白色绒状霉层,发病后期变为紫灰色或黑褐色绒状霉层。当病情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集或多个病斑连接成片,病叶逐渐向内卷曲,最后干枯坏死[2]。

1.2 茎受害症状

番茄叶霉病的病原菌侵染植株嫩茎后首先形成黄褐色、梭形病斑,后产生灰白色、逐渐变褐变黑、湿度大时或带有绿褐色的霉层。

1.3 花受害症状

番茄的花受叶霉病病原菌侵染后,花器变黑然后凋萎脱落,或不能坐果,造成幼果脱落。

1.4 果实受害症状

叶霉病也会侵染番茄果实,并且青果和成熟果实均可染病,病果果肉变黑,严重影响果实品质,造成减产。感染时首先在果蒂附近或果面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黑色硬斑,逐渐扩大并转成灰白色。成熟果发病时在病斑的周围还会产生黑褐色霉层。

2 番茄叶霉病的发病原因

番茄叶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其病原菌是黄枝孢菌(Cladosporium fulvum)。病原菌一般从叶片背面的气孔侵染番茄植株,侵染后病菌快速生长繁殖,1~2周后发病。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中伸出,叶片出现绒状霉层。分生孢子数量巨大,随灌溉、空气流动、棚室操作等途径快速传播,导致病害大流行。保护地番茄叶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叶霉病孢子萌发适宜条件番茄叶霉病病原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的形式潜伏在土壤、种子、病残体上过冬,当温度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为80%以上时适宜叶霉病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诱发病害发生[3]。

2.2 叶霉病适宜的发病条件

2.2.1 高湿环境影响叶霉病发生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是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在寡照弱光、高湿等条件下叶霉病一旦发病,传播十分迅速。

2.2.2 水肥管理不当氮肥施用量多容易引起番茄植株徒长,抗病性变弱,易受病原菌感染,引起叶霉病等病害发生。缺乏微量元素也会使番茄植株羸弱,抗性降低,易发生叶霉病。

2.2.3 重茬连作在保护地栽培番茄,往往为了提高土地和设施的利用率而进行重茬连作,致使病原菌不断积累,从而造成叶霉病频发,且越来越严重。此外,种植密度过高、地势较低、排水不良的田块叶霉病发生也会较重。在番茄生产中还应避免长时间的大水漫灌,否则也容易导致番茄叶霉病发生。

3 番茄叶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番茄叶霉病,要秉持“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的原则,从种子消毒、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高温闷棚、带药移栽、药剂预防、化学防治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3.1 种子消毒

在播前先处理种子,用50℃左右的温水浸泡种子30 min,要一个方向搅动直至温度降至38℃以下,从温水中捞出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 min,后用清水漂洗2~3遍,于阴凉处晾干,再进行催芽播种;或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番茄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将种衣剂和清水按照1∶3的比例进行稀释,充分混合后加入到番茄种子中并快速搅拌均匀,使种子均匀包裹上药液,晾干后催芽播种,每千克种子用种衣剂6 mL。

3.2 农业防治

3.2.1 选用抗病品种防治番茄叶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是选用抗病品种,尤其是叶霉病发病较为严重的地区,一定要避免选用对叶霉病抗性较差的品种。常见的抗叶霉病品种有“辽粉185”“普罗旺斯”“佳粉15号”“双抗2号”等。

3.2.2 轮作倒茬连续种植会引起土壤里面病原菌的大量积累,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发病严重的地块应避免连作,可与瓜类、豆类等非茄果科蔬菜进行轮作倒茬,轮作间隔时间最好在2年以上。

3.2.3 科学肥水管理在番茄生产中注意配方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微量元素,合理施用氮肥,避免植株徒长,培壮植株,提高番茄自身抗病性。采用高垄覆膜栽培模式,设施内全地膜覆盖,可有效降低棚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病原菌的传播,抑制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二次侵染;采用膜下滴灌的栽培方式,在降低空气湿度的同时有效提高土壤湿度。结合天气情况适当加大放风,促进排湿,减少叶面凝水结露时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可对叶霉病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3.3 物理防治

3.3.1 棚室消毒棚室消毒是防治番茄叶霉病的有效手段。番茄定植前可采用高温闷棚、空气消毒或药剂熏蒸的方式对棚室进行消毒。

3.3.1.1 高温闷棚定植前15 d扣好棚膜,密闭温室,使棚温保持50~70℃并维持10 d左右,可以杀死病原菌,较好控制叶霉病的发生。

3.3.1.2 熏蒸消毒番茄定植前可用百菌清烟雾剂或空气消毒片进行熏蒸消毒,密闭熏蒸12~24 h,第2天开窗通风。5%百菌清烟雾剂用量为200 g/667 m2;大棚空气消毒片使用时每667 m2设置10个点,每个点悬挂一个一次性容器,在容器内加入30~50℃的温水50 mL,然后加入5片空气消毒片。熏蒸消毒时切记不可随意加大用药量,以免产生药害。

3.3.2 及时清洁棚室及时整枝打杈、去除番茄植株下部老化、破损的叶片,增加通风。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发病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并从棚室里清运出去进行集中处理。对发病较重的病株应连根拔掉,并用生石灰给病穴消毒。番茄收获后也要及时清地,减少病菌传播和积累,减少侵染病源。

3.4 药剂防治

3.4.1 带药移栽定植时,去掉有枯死叶片、病斑的植株,然后用20%吡噻菌胺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番茄苗进行喷雾,可有效预防叶霉病等真菌性病害的发生。

3.4.2 预防用药防治番茄叶霉病,重在预防。近年来番茄叶霉病的发生日趋普遍,在番茄生产中一定要做好病害预防和管理,当雨雪天气较多,湿度比较大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施药进行预防;当周围地块已经发病或条件适宜发病时要施药预防;上一年发生过叶霉病的地块也要进行预防,尤其是在番茄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要重点施药预防。叶霉病预防用药可以选择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32%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70%多抗·丙森锌可湿性粉剂、40%腈菌唑悬浮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等。

3.4.3 治疗用药在叶霉病发生前或发病初期就要及时用药防治,每间隔7 d左右施药1次,连续用药2~3次。发病严重的地块适当增加喷药次数。发病初期可喷施25%嘧菌酯悬浮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0.5%小檗碱水剂等药剂进行防治;病害较为严重时可采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2%苯甲·氟酰胺悬浮剂、32.5%苯甲·嘧菌酯、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400 g/L克菌·戊唑醇悬浮剂等复配的药剂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3.4.4 药剂防治注意事项

3.4.4.1 药剂的复配及交替使用番茄叶霉病的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应避免使用在当地生产中已经产生抗药性的药剂,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还应避免单一用药,应选择含有作用机理比较新的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等有效成分的复配药剂。不管是单一用药还是选择复配药剂,都要注意交替用药,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3.4.4.2 施药时间和方法选晴天上午进行喷药,选择雾化功能好的喷雾器,匀速前进,避免在种植行的两端重复喷药。喷药后适量加强通风,盖棚前应使叶片达到干燥无水的状态。喷药时喷头朝上,以中下部叶片背面为重点进行全株喷药,发病严重的地块地面也要喷药。

3.4.4.3 用药手段搭配使用冬季通风少,湿度高,病害高发时,使用普通喷雾防治不利于降低棚内湿度。遇到阴雪天等恶劣天气,棚内病害高发时,要以烟熏、喷粉等用药手段为主,常用药剂主要有45%百菌清烟剂、7%叶霉净粉剂、20%腐霉·百菌清烟剂、空气消毒片等,可以有效降低棚室湿度,提高对叶霉病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霉病喷药悬浮剂
为什么对患水霉病的水产动物用药越多死亡量越大?
基于PLC 果树喷药机控制系统设计
果树喷药巧时期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研究
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配方的研制
系列嵌段聚醚在高浓度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应用
某农用型无人直升机喷药系统设计与实现
临海市2015年柑橘疫霉病大发生调查及综合防治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毛霉病和镰孢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