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系统构成及作用机理研究

2023-09-03王兴国

中国农业会计 2023年7期
关键词:城镇化现代化农民

王兴国 吴 梵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发展工程[1],目标涵盖农村系统内部的诸多方面,从经济到社会,从政治到文化以及生态都包含其中,建设过程中与外部系统存在着要素交换关系,和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密切相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需要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既离不开内部驱动力,又依赖于外部推动力,同时也需要制度保障力[2]。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复杂性特征分析

首先,农业现代化发展本身具有复杂性,这与多维建设目标面临的权衡取舍密切相关。新发展阶段提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包括粮食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融。这五部分彼此之间不可分割,形成相互联系与补充的关系,最后构成了一个全面的建设目标。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社会发展都隶属其中,成为未来建设的系统工程。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农村生产关系的改善也不可忽视;既要重视农村经济,加快发展速度,也要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上议事日程;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关键的目标,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也不可或缺。要通过乡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大幅度提高,真正改变以往的落后状态,要培养新时期的新农民,建设新社区和新组织,完善新设施,进行新管理,展现新风貌,打造新环境,真正将新农村建设起来[4]。不但要经济繁荣,同时也要社会稳定;不但要设施完善,同时也要管理民主;不但要环境优美,同时也要重视生活幸福,文明和谐新农村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农业现代化发展就是要让农村地区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发展趋势,技术进步为这一切奠定基础,通过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进一步满足了人类多方面生活需求,不再处于以往的物质匮乏困境。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就会转向对高质量多样化生活的追求。上述发展趋势是不变的,而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则与之相一致,最终是为了全面提升人类福利水平,实现最终多维发展目标[5]。多维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一个复杂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投入上存在着竞争关系,以直接物资资本投入时最为明显。例如,某些地区相对贫困,所能投到建设中的资金有限,如果将关注度更多倾向于生产发展方面则公共事业和生活环境的投入必然会有所减少,所受到的负面影响难以避免,彼此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不同目标的实现程度不同,实现难度不同。要想将农业现代化发展真正进行下去就需要实现不同维度目标的协调发展,将目标实现的次序性与统筹发展结合起来[6]。

其次,要想进行农业现代化发展就要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工农协调发展,这也导致了该工程的复杂特性。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摆正农村的位置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将其纳入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中,真正发挥基础作用。社会的全面发展既要依靠城市又要依靠乡村,既离不开工业又离不开农业,只有相互协调、互为促进才能够真正实现其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全面发展中的一部分,其中农村发展是重要的目标,同时也要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脚步,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让他们能够获取更多的非农业收入而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虽然城市发展离不开农业和农村,但城市也可以反哺农业现代化发展。因为城市具有的较高的技术水平,成熟的产业结构,完备的资金储备,都可以应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当中。农村和城市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分工不同,要素集聚各有特色,就业结构千差万别,各自承担的角色不同,但彼此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双方所生产的产品和各自的需求不同,不可避免会产生产品交换,从而使城乡间的要素处于不断流动中,也影响了市场细分的因素。它们成为牵拉城乡之间的纽带,区域发展需要彼此之间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现象,由于发展历史不同,再加上许多无法避免的现实因素,导致城乡很难平等发展。工业化和商品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化的日益成熟,使城市逐渐形成并发生变化,工业化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市场化交易逐渐频繁,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同时也给其带来了高质量的生活。农村主要从事的是传统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依赖性较高,受土地及生产分散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规模效应生产难度较大。由于农民的生产方式呈零碎化状态,农业生产活动的规模效应很难发挥出来,也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是低效率的,产出量相对有限,农民收入水平无法大幅度提升从而失去了获取高质量生活的基础。相比之下,城市的工作岗位较多,收入水平较高,对农村优秀劳动力资源的吸引力较大,从而促进他们由农村流向城市。城镇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导致大量农村土地资源被侵蚀。区域间的优势呈现出动态变化导致各要素处于流动状态,这一市场规律是无法改变的,需要将高质量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是要素市场的必然规律,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做好要素、市场和技术反哺环节从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想充分发挥反哺力量的作用就需要创造适合的条件,同时也要保证农村生产要素不会流失。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评价不同类型反哺措施,确定实施路径是否适合,作用机制是否完善,实施效果是否达到要求等,构成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与外部介入力量相关的复杂性。

第三,纵观目前国内城乡状况,二元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破解,此时开展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治理机制培育不成熟,城乡间制度安排差异显著,这些缺陷都增加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复杂性。随着城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如何将其有效转移到城市至关重要,而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实现乡村转移,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城乡之间户籍制度差异。近几十年许多农村优质劳动力走入城市并从事工业生产,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却享受不到所产生的福利,其根源在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农村的土地资源被用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当中,土地职能转换将会带来大量增值。农户和农村集体是这些土地的使用者,却没有在此过程中享受增值,不合理的制度使得这些土地资源被从农村抽取到城镇化和工业化当中。现代发展离不开金融,现有的金融制度更多的是为金融机构服务,他们吸取了大量的农村存款却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农业贷款,小规模分散性的农业贷款难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而烦琐的信用评价也会使之受到影响,城市和工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金融资产要素却不能够给予农村必要的金融支持。财政分权制度要求县乡政府供给大量农村公共产品却不给予足够的财政收入,造成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农村发展处于落后状态,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和公共事业方面明显不足。

总之,城乡间制度差异明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短期的要素供给虽然能够解决部分问题,政策倾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上述现象,但这些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只有农村积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优化农村发展制度环境,解决现实中遇到的诸多难题。有效的制度变迁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一项复杂工程。做到有效的制度变迁取决于多方面:一是制度变迁方向与作用对象意愿选择目标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有效制度变迁;二是制度实施条件与作用对象行为能力匹配性,只有相匹配才能够促进有效制度变迁;三是制度实施效果在决策者与作用对象间的利益分享性,享受合理的利益有利于促进有效制度变迁。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对农民产生影响,直接关系着他们的自身利益,如果制度安排能够增加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那么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系统构成

社会运动发展和变化离不开推动力量,他们产生、传输并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方式就是动力机制。农业现代化发展力量由多部分构成,首先是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的力量,通过自我激励改善自身状态;其次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反哺力量,它们来自农村外部;第三是制度环境改善的保障力,三者共同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就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认为其由内部驱动力、外部推动力与制度保障力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三者相互协调,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内部驱动力构成及作用机理

农业现代化发展内部驱动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它们来自农村,与农民选择息息相关,能够起到有效的推动和约束作用,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发展。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充分了解有效因素作用机理,选择适当的分工协作方式,才能有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政府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农民处于主体地位,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内部动力机制的核心。外部环境发展条件会对行动个体产生影响,直接影响其主观能动性,所产生的作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居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如果其目标能够实现后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落后凋敝的生活也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政府利益相关性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有可能转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内部驱动力来源于农村各类资源,而形成的关键在于农民能动性作用。内部动力机制是否良好运转取决于多种因素,首先是农民,确立和发挥其主体地位至关重要,必须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市场和农民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当地政府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力量。农民寻找农业现代化发展作用点和实施路径可以从不同领域和角度上进行,也可以在不同路径上完成。其次,是政策,制定政策过程中要遵循为动力机制运转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原则,真正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使推动力要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约束力要素的影响降到最低。农民自身需求会随着农村建设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呈现出逐步升高的态势,这必然会对农村发展产生影响,外界环境的改变并不会使这种规律发生转移,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进必须与之相吻合,否则将会面临诸多困难。最后,决策主体对预期行为成本收益分析结果影响着最终的选择决策。农民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其受农村发展环境的变动影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最终大大增加了农民决策行为成本收益分析领域和范围。可以通过影响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而对内部驱动力作用产生影响,使一些调控激励条件的因素不断增长,其作用也会随之增强。

操作层面上,农民主体作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为积极性,农民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积极可以通过其进行度量;二为自主性,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和程度可以通过其进行度量;三为组织化程度,农民力量的整合情况可以通过其进行度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直接与农民的利益密切相关,他们可以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去寻找战略实施的作用点,也可以通过不同路径确定实施路径。农民在其中占有主体地位,其作用可以体现在不同方面,首先,农业生产能力提升预示着主体地位作用有效发挥,其次,农民兼业就业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随着能力的提升他们能够适应更多岗位需要,因此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增加。如果农民能在城市有较为稳定的生活条件,那么向其迁移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实施的意义所在。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外部推动力构成及作用机理

农业现代化发展外部推动力机制中的各种因素主要来自农村和农业外部,由城市和工业部门承担,这些因素可以起到推进农村发展的作用。遵循城乡协调发展规律,充分了解反哺作用机理,走高效发展的作用路径,才能有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在区域发展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各自的责任,只有合理配置彼此之间的资源,有效进行分工合作才能促进区域全面协调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城镇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工业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农业与农村在此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农村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中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贡献出土地资源,提供低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此过程中农村吸收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成本,做出了巨大牺牲。目前城镇化已初具规模,工业化也达到了一定高度,未来发展中应反哺农村与农业,才能够达到城乡协调共同发展。

城市本身具备的优势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直接帮助。第一,城市居民对农产品有大量需求,能够为消化农村剩余产品作出贡献;第二,城市有大量的就业岗位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城市的技术水平较高,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生产资料;第四,未来城市工业将会逐渐向农村转移,这些都可以带动农村区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有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农产品依赖城市进行消耗;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所提供的先进技术和生产资料,因此城市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反哺农村才能获得实质性的建设成果。城市对农村除了有形的帮助之外无形的发展力量同样至关重要,城镇化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发展观念不断更新,市场意识较强,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反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城乡协调发展是未来的主要方向,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指出城乡差距目前日益扩大,单靠农村自身力量将很难改变上述局面。新农村建设包含面较广,并不仅仅局限在农村这一领域,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必然会被打破,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在一定背景下来看,没有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孤芳自赏”的臆想,单纯从农村内部寻找振兴动力是不可行的。外部环境中多种因素同样会影响农村发展,城市和工业反哺农村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外部推动力机制效果的实现与反哺机制密切相关。第一是市场反哺机制,随着城镇化和工业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增值空间随之扩大,同时产生了更多的增值收益,最大的受益者将是农业和农民。第二是财政反哺机制,充分利用公共财政解决农村的资金困境,有效的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三是金融反哺机制,农民储蓄是农村金融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利用上述资源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乡村和城市的金融资产,通过将其输入农村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第四是就业反哺机制,通过城市和工业发展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非农业就业机会,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向城市。第五是技术反哺机制,有效利用先进技术要素促进农业生产并带动农村发展,使得农业现代化发展质量大幅度提升。第六是信息反哺机制,信息时代中信息的作用不可替代,它是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从产品到技术再到就业等信息能够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城市作为信息聚居地,将会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使得小农民与大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

(三)农业现代化发展制度保障力构成及作用机理

农业现代化发展制度保障力是指涉及农村发展的各项制度安排,其既可以体现在农村内部,又可以反映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它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制度构成要素进行变革,使制度作用对象实施范围发生改变,大大提升其配置效率,提高建设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制度环境的改善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积累。

有效的制度环境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合理的体制机制能够对建设主体产生激励效果,为实现要素有效作用奠定基础。要想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制度保障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7]:改革产权制度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同样是重要途径;改革户籍制度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为农民平等就业提供保障;改革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不断完善;改革教育体制,真正将全民教育制度落实下去,把义务教育做到位,同时将重点关注于公益性职业教育方面;利用现有财政给予农村大力支持,改革现有的农村金融制度,提升它们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撑力;大力开展乡镇综合改革,让农民能够真正参与其中,自治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现代化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