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探析
2023-09-03赵怡
赵 怡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审计处)
一、引言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在建筑学中,梁柱是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一座房屋是以梁柱结构为核心而修造起来的。党章明确指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比作一座宏伟的建筑,那么党的建设就是梁柱,是主体受力结构,是贯穿其中的筋骨。加强党的建设是发挥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石。
(二)高校内部审计应加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按审计监督权和实施主体的不同,审计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内部审计不仅是一个部门或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纳入整个审计监督体系,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和重要力量,接受国家审计指导。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工作会议上,精辟论述和指出加强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新形势下,机关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理论武装、夯实基层基础、推进正风肃纪,全面提高党建质量。高校内部审计在党建和业务的关系上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现象,或者说有一定程度的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这既不符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高校内部审计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的现状
(一)党建与业务的主观认识相互割裂
从人员配备要求的角度,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审计、财务、经济、法律、管理、工程、信息技术等方面专业知识,因而内部审计部门被认为是纯业务部门。高校一般将负责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党委巡视、宣传、统战、老干部工作的部门划为党务部门;将负责财务、审计、设备、基建、科研、房产、国际交流、发展规划等工作的部门划为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人员往往更多地注重业务,忽视对党建与业务融合重要性的认识。
从内审人员自身认识角度,常规审计工作主要是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与合法性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与维修工程结算审计,是实实在在需要开展的任务。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主观上认为根据工作计划完成好每一个审计项目更重要,从而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客观现象。
因此,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内审人员,都存在主观上将党建和业务割裂开来,未能深刻理解党建是业务工作的指导与原动力。
(二)党建与业务的结合找不准着力点
高校的内部审计作为专业性很强的业务部门,与院系性质不同,没有设置专职的党务干部。当正式党员的人数达到3 人以上时,按党章的要求成立党支部,经选举产生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一般由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党支部书记。
高校内部审计按职责规定,主要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预算与决算执行情况审计、工程项目招标控制价审计与竣工结算审计、基建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等工作,出具相应审计报告与审计结果。内审机构党支部则围绕支部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中心任务,每月组织支部主题党日学习,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结合党支部实际按要求完成工作,开展各类的学习教育。但党建工作往往浮于表面,缺少对实际审计业务的引领作用,党建工作被弱化[1],不能准确将党建工作与内部审计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找不准着力点。
(三)党建与业务的考核相脱节
高校机关部处的党建考核内容主要是领导班子履职尽责情况、抓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群众的满意度等;对机关职能部门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工作业绩、规范管理、开拓创新、服务师生、部门协调等行政部门的履职与作风建设情况。从考核内容和重点来说,高校内部审计的党建与业务考核出现脱节。
(四)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定位更高、要求更严、职责更重,面临的压力很大。审计工作不仅要摸清情况、揭示风险、反映问题,还要分析原因、推动整改。随着高校领导干部轮岗要求和校园建设不断发展,内部审计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和工程审计任务数量大幅增加。同时,围绕党中央、学校提出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要求,内部审计需为深化改革、防范重大风险问题开展相应重点工作,使得内审队伍素质提高的要求尤其紧迫。
一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指出,高校内审人员的人数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大多数高校的内审人员未达到此标准。二是专业性不足。围绕着审计全覆盖要求,审计的广度、深度较以前相比有了极大的提升。审计部门按规定可以购买审计服务,但应全程跟踪,并对审计结果负责。三是知识面狭窄。高校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分布中,会计达到50%的比重。而工作年限、学历、职称、专业资格等方面,均处于不是很理想的状态。四是内部轮岗难以开展。高校审计部门的内设机构中,财务审计与工程审计受专业限制,大多数高校未设置定期轮岗制度或难以执行内部轮岗制度。以上各方面问题使得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视野受限、站位不高,党建与业务不能有效融合,极大地限制了内部审计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三、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重大意义
(一)是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教育既是国之大计,也是党之大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教育放在战略地位,指出了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大众化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只有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才能围绕大学的主要职能,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更加关注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明确方向、突出重点,更好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
本文通过对我国发泡新材料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指出我国发泡新材料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土壤但同时面临着激烈竞争的环境,并通过基于SWOT分析法的经营策略分析,看出我国发泡新材料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一席之地,必须突破当前的桎梏,敢于进行产品创新,为我国发泡新材料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
(二)是高校内部审计履行职责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审计工作高度重视,将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8 年3 月,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着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推动新时代审计工作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较大改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提高机关的党建质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2]。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实施审计监督的主体,要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统一领导,适应新时代和新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职责,坚持依法审计,完善体制机制,为推进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只有真正落实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才能促进党建为业务指明方向、业务推动党建向更高台阶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四、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思路与举措
(一)政治统领,发扬踔厉奋发的审计精神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确定高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的内部审计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对校长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高校内部审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应全面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高校全体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审计精神自觉贯穿到审计工作全过程。
高校的内部审计既是监督又是服务。审计监督是其基本职能,审计监督的目的是做好审计服务,要服务被审计单位、服务学校治理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党始终是审计事业发展的主心骨,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使得审计业务的开展在政治统领下同向发力,促进党建与审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以及同频共振[3]。通过开展特色主题党日活动、支部书记和党员干部讲授微党课、全体审计人员业务学习等活动,引领审计人员提高政治站位和全局观,严密组织体系与纪律规矩,确保内部审计的正确方向。
(二)思想同心,打造锐意进取的审计队伍
一是树牢忠诚意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而党员又是党的肌体细胞,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的党员来落实。实施审计项目时,要合理配置审计小组的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一个支部就是一个高高飘扬着党旗的战斗堡垒,支部书记当好“领头羊”,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是发挥青年的先进性。青年兴则国家兴,要让优秀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和加入党组织成为时代潮流。通过重点项目、难点项目锻炼和培养年轻干部,青年党员主动担当、勇挑重担,带动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建设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审计干部队伍。
三是历练看家本领。审计人员全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该发现问题而没有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问题而不报告就是渎职”的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提升专业素质,全面培养和发展能学、能查、能说、能写的本领,实现党建与审计业务工作双促进、双提高的目标[4]。
(三)目标同向,坚持勇毅前行的审计思路
高校的内部审计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既做保障学校健康发展的“监督员”,确保各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也是维护学校切身利益的“咨询员”,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意见;既是促进学校廉政建设的“安全员”,查找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也是谋划学校长远发展的“指导员”,为学校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提供良策。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全新内涵和职责使命。
一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审计工作重大机制。在学校党委和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理顺工作机制,加快形成高校上下贯通、步调一致的审计工作格局,更加强调下级服从上级的党的组织原则,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学校对于内部审计的年度考核,应将党建工作与行政事业发展工作两部分有机地统筹结合起来,既考核代表性突出业绩和创新举措、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协同配合的主要工作等履职情况,还要考核在服务师生、部门协调等作风建设、党支部建设等方面的整体表现。
二是聚焦主责主业,精确规划审计重点。审计部门紧扣学校中心工作,精心制订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在创新推进研究型审计上力求实现新的突破。一方面坚持依法审计,深入开展常态化“经济体检”,做到未病先治,经常性地开展审计监督;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实际,突出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发展规划、战略决策、重大措施和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办学、科研、后勤保障等主要业务活动的管理和效益情况,作为内部审计的攻坚方向。
三是坚持完善学校相关内控制度,着力发挥审计的保障作用,护航高校行稳致远。针对高校办学特点,内部审计应关注招生考试、人事财务、合作办学、招标采购、基建后勤、校属企业、附属医院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点,不仅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帮助解决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化解和防范重点隐患,推动建立相关长效机制。
四是抓好审计整改,确保审计成果权威高效运用。针对每个审计项目做好“三单”台账,即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和销号清单,做好审计工作“下半篇文章”,深化审计成果利用、提升审计效能,推动各类监督在深化审计成果运用上相向而行,同向发力。
(四)行动同步,提高守正创新的审计质量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学校党委和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上级审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因时因势优化调整审计重点,完善质量控制,改革工作方式、业务培训和评价体系,以“党建+业务”促进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审计部门作风建设。推行“挂牌工作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审计人员上岗时敢于亮出党员身份,主动接受监督。通过正风肃纪、反对“四风”,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一流管理服务助推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
二是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规范。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并规范化,制定审计工作手册、优化审计业务流程,将常用的审计方案、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各类文本形成标准化模板,促进内部审计的程序化、制度化,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是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通过智慧校园网上办事平台、微信公众号、单位官网等网络渠道,“让信息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强化数据审计思维,增强数据审计能力,持续推动高校内部审计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