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有人喜欢恐怖惊险的东西?

2023-09-02真相君

奥秘(创新大赛) 2023年5期
关键词:男婴鬼屋恐惧感

●真相君 文

如果恐惧只是我们逃凶避险的自然反应,那为什么我们要千方百计寻觅这种感受?受到惊吓时,我们会对第一个见到的人产生更多依赖,而这个人也会对我们散发更多的魅力?

为什么有人对恐怖情有独钟?

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恐怖,但我们中的一些有特别嗜好的人确实是喜欢生命被威胁的刺激感,他们喜欢这种体验。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在斗争或逃亡过程中,我们会感到兴奋。有证据显示,这并不是少数人的反应,而是我们脑袋里面的化学物质在起作用。大卫·扎德的研究表明,在受到惊吓或身处险境时,我们主要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荷尔蒙。研究发现,一些个体会比普通人对这些多巴胺反应更大。简单来,一些人缺乏扎德所谓的“刹车机制”,多巴胺一经释放,就源源不断地从脑袋里面溢出来。这些多巴胺让人变得喜欢冒险,无所畏惧,而一般人的多巴胺量不足以让他们这么疯狂。

不少人都喜欢冒险,因为回想自己曾经战胜某种险境确实可以给人带来自信——想想你最近一次看完的一部恐怖片,或你探险过的鬼屋,一切就都了然了。当时,你会大叫道“是的,我终于做到了”,这种自信可以引导自我意识的觉醒。但这种“自我惊吓”并不适合所有人。事实上,我们中的一大部分人由于心理或个人的原因而无法享受冒险。许多人小时候玩鬼屋时吓得够呛,终于决定绝不再涉足鬼屋。

为了能享受胆战心惊的感觉,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其实很安全,这是触发多巴胺和各种荷尔蒙爆发的第一要因。鬼屋在这方面实在做得完美,里面的机关挑逗着我们的每条神经,怪叫、爆裂和腐臭的气味都让我们大惊失色。这些感官使我们做出在受到惊吓时应有的反应,但理智却告诉我们,这些威胁都是子虚乌有的。

早期人类用恐怖来进行教育

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用恐怖来教育自己了。从出生时起,他们开始听恐怖故事、在悬崖边跳跃或从黑暗的洞穴中跳出来吓自己的伙伴。他们做这些事有各种企图——增进族群的统一性,锻炼孩子适应变化莫测的世界,当然,也少不了控制自我的行为。直到近几个世纪,我们才用恐怖的事情来取乐。

19世纪迎来了恐怖产业的黄金期,相继出现了“怪物秀”和“古怪生物博物馆”。其中最出名的当数“巴纳姆美洲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珍藏了“木乃伊人鱼”,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用来吓人的古怪物件。那时的游客会排队参观这些吓人的东西,然后出来炫耀,怂恿朋友也进去练练胆。

人类的恐惧从何而来?

恐惧真是种奇妙的感觉。老鼠、昆虫、广场和电梯都能让一些人恐惧得不能自制,但打着恐怖噱头的影片上映时,影院却总会坐满主动接受恐惧洗礼的观众。恐惧自何而来,它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到目前,人们只是了解些皮毛。很多研究者认为恐惧感之所以根深蒂固,可能与进化有关。

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前不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戴维·拉基森教授在婴儿身上进行的试验似乎就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试验对象是一些11个月大的男婴和女婴。研究开始前,他首先将蜘蛛图片与恐惧表情图片放在一起展示给孩子们看,这是为了在他们心中建立蜘蛛与恐惧的联系。而后,拉基森展示了另外两组照片,一组包含了蜘蛛和欢快表情,一组则是鲜花与恐惧表情。

结果发现,男婴注视两组照片的时间均等,而女婴明显更加关注第一组照片。这意味着男婴并不认为蜘蛛与恐惧有什么联系,而女婴则相反,她们能够迅速建立这类联系,认为蜘蛛就是恐惧的代名词。事实上,在更广泛人群中进行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 —据统计,约有5.5%的成年人和儿童怕蛇,3.5%的人害怕蜘蛛。惧怕蜘蛛、蛇和其他危险动物的女性比男性要多4倍。

面对这样的两性差异,拉基森解释说,这表明女性能够更快地产生对危险动物的恐惧感。这或许从另一方面得到解释,男性承担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在丛林法则统治下,他们除了努力克服恐惧感外,别无选择。

害怕时更依赖第一个见到的人

有一种很普遍的说法,自己受到惊吓时,我们会对第一个见到的人产生更多的依赖,而这个人也会对我们散发更多的魅力。这种情形在别的环境下是很难产生的。这有科学道理吗?

当我们快乐或者害怕时,体内会产生诸如缩宫素的强力荷尔蒙,使得那一时刻为我们的大脑铭记,不忘记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人。而在平时,这种亲近感是很难产生的。研究者雪莉·泰勒在她的文章《关照与友谊:压力下产生友谊的生理行为学基础》中写道,在我们感到兴奋的时候,我们确实会与某些人产生亲密的联结,而这可能是非常有益的。我们是情绪化和社会化的生物,在感到压力时需要彼此的关照,所以,人类进化成会对伙伴产生亲近感的生物是很有道理的。

猜你喜欢

男婴鬼屋恐惧感
犯罪恐惧感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一个男婴引爆“光荣革命”
《滴答屋》让可口可乐家族的豪宅变成鬼屋
学会与恐惧感共舞
学生经常性迟到的问题研究
陪奶奶进鬼屋
鬼屋城堡里的怪声音
鬼屋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