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3-09-02汤小菊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5期
关键词:染病块茎种薯

汤小菊

(临潭县新城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 临潭 747500)

1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1 选用高产脱毒种薯

必须选择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并选用脱毒种薯,脱毒种薯可比普通种薯增产20%~50%。临潭县农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具备年产试管苗1 500×104株、微型原原种薯2 000×104粒的组培加工厂,近年来引进的优良品种紫花白、冀张薯8号、青薯9号表现良好[1]。

1.2 种子处理

1.2.1 切种

每块种薯保持1~2 个芽眼。切栽过程中,淘汰病、烂薯,切刀用5%的来苏儿消毒[2]。机械播种的每块种薯35~45 g;人工播种的每块种薯30~35 g。

1.2.2 拌种

薯块切口风干后,用ABT 生根粉5 号或8 号10 mg/kg 溶液匀称喷雾拌种,用湿麻袋盖住,闷种12 h,然后播种,也可用草木灰拌种。

1.2.3 播前催芽

无论是整薯播种,还是切块播种,播种前催芽对保证全苗、促进早熟、增产都有很大作用。催芽可缩短出苗时间,催芽较不催芽早出苗7~10 d,增产10%~20%,是高产栽培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

催芽应在播前30 d 左右进行,种薯出窖后进行严格挑选,淘汰病薯、烂薯、畸形薯、杂薯,选择具有本品种特性的健康薯作种,选择温暖向阳的地方作阳畦,撒上水保持一定的湿度,把种子均匀摆放,然后盖上草帘,如果温度较低,用棚膜覆盖增温,畦内温度保持在15℃~20℃进行催芽。芽长0.5~1 cm 时取出种薯,堆放在遮阴处,待芽变绿、成短粗状芽时即可播种。催芽期间,应每隔5~7 d检查1次发芽情况。如发现烂薯,应及时将其挑出。马铃薯适宜的播种芽长是1.5~2 cm,芽子太长播种操作过程中容易碰断。当芽长达到1.5~2 cm 时,将带芽薯块置于室内散射光下使芽变绿。幼芽变绿后,自身水分减少,变得强壮,在播种时不易被碰断,而且播种后出苗快,幼苗壮。

1.3 播种

机械化种植一般采用宽垄双行,垄宽1.2~1.4 m,每垄种植两行,行距30~40 cm,宽窄行种植时,宽行为80~100 cm,宽窄行种植有利于通风透光,有利于中耕培土、施肥、喷药等田间作业,是一项增产措施。如使用已催芽种薯,土壤10 cm温度稳定在8℃以上,墒情较好,应适当浅播,10~12 cm最好,播种后20 d左右即可出苗[3]。

1.4 田间管理

1.4.1 配方施底肥

马铃薯在生长期需要大量的养分,根据土壤情况可在播种前或播种后进行一次基肥,每0.067 hm2施腐熟农家肥3 000 kg以上,尿素12~14 kg,磷酸二铵15~20 kg,农家肥和化肥混合一次深施做底肥。种植过程中,应根据生长情况及时补充营养,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1.4.2 准时铲趟

出苗前可耢一遍,耢掉表土,提升地温,兼有灭草作用,但不要耢土太多。在马铃薯幼芽顶土时举行一次深中耕,浅培土。可结合中耕培土每0.067 hm2追肥,碳酸氢铵15~20 kg或尿素5~8 kg。苗出齐后铲1 遍,再趟一犁,少培土,提升地温,抑制水分蒸发。在发棵期铲2 遍趟3 遍,多培土,做到垄沟窄,垄顶宽,提墒松土,利于块茎膨大。

1.4.3 块茎形成期(现蕾期)

从现蕾到开花为块茎形成期,地上部现蕾是地下部块茎开始形成的标志,块茎的数目也是在这个时期确定的。此期是由茎叶生长为中心转向块茎的生长为中心的转折点,从现蕾到开花这段时期,主茎和侧枝并茂,花的发育迅速,块茎不断膨大。所以这个阶段的生长中存在养分的制造、消耗和贮藏之间的矛盾,栽培上应采取促进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这三个过程的协调进行。

1.4.4 块茎形成盛期(开花期)

从开花始期到开花末期,也正是块茎体积和重量快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在开花盛期。这时叶面积已经扩大到高峰,光合作用非常旺盛,对水分和养分的要求也是一生中最多的时期,并主要往块茎输送积累,一般在花后15 d 左右,块茎膨大速度最快,每天每株增重达20~40 g,大约有一半的产量是在此期完成的。块茎形成期的长短与产量关系十分密切,主要受温度、土壤水分和养分供应的制约。因此,开花期管理,应以保秧保薯为主,加强水肥管理,通过调整播种期来利用适宜的昼夜温差,并保持土层松软湿润,而地上茎、叶壮旺而不衰,促进养分转移。

1.4.5 块茎形成末期(淀粉积累期)

当开花结实结束,茎叶生长缓慢乃至停止,下部叶片开始枯黄,即标志着块茎进入形成末期。此期以积累淀粉为中心,地上部制造和贮存的养分向块茎中转移,体积虽然不在增大,重量却继续增加,淀粉、蛋白质和灰分也增加。同时块茎周皮层的木栓组织增厚,内外气体交换困难,逐渐进入休眠期。块茎形成后期要求土壤湿度适中,光照充足,防止叶片早衰,促进养分转运。

1.5 及时采收

马铃薯地上叶子和茎变黄、干枯时采收。此时要逐渐减少浇水,方便采收和储藏。

2 马铃薯病虫害种类与防控措施分析

2.1 早疫病

早疫病是马铃薯种植中的常见病害,该病害主要对马铃薯叶片造成危害,首先发生在下层,而后由下向上蔓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会提升染病概率,当外界温度达到15℃且遭受连续降水天气后,早疫病菌体会迅速繁衍,每年8 月是早疫病高发时期,这时期若降水、大风天气过多,则会加重染病程度。

在防治过程中要把握染病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病斑还不明显,但却是防控的最佳时期。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按照药剂说明兑水,通常情况下上述药剂每0.067 hm2用量使用药液60 kg。为了避免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应当轮换使用药剂,每间隔1 周喷洒用药1 次,连续用药3 次即能够控制早疫病。

2.2 晚疫病

晚疫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且危害程度较高,晚疫病会对马铃薯的茎叶造成影响,受害部位会发生腐烂最终枯萎。晚疫病多发生在马铃薯开花期,染病初期叶片的叶尖以及边缘部位出现病斑,若此时空气相对湿度过大,病斑会迅速传染,病斑部位开始腐烂、发黑,且叶片最外圈出现一层白色的霉层在,同时染病叶片的背面也会出现霉层。

晚疫病的防控难度较大,种植人员要在马铃薯的花期展开防控工作,当田间染病植株数量不多时可以直接将病株拔除。在防治阶段,种植人员可以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者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喷雾进行防控,每间隔8 d用药1次,连续用药2次,保证防控效果[4]。

2.3 炭疽病

炭疽病对于马铃薯生长的危害较大,染病植株会出现干枯现象,若根茎部位染病,则会出现腐烂情况。染病初期叶片会出现褪绿发黄的现象,最顶层的叶片会出现卷曲,随着病情加重,染病植株逐渐萎蔫。当地下的根部以及果实感染炭疽病后,果实的表皮很容易剥落,且侧根颜色变成绿色,将染病植株整根拔出后能够发现大量黑色的小粒。

炭疽病防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剂浸种,种植人员应当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浸泡种子,能够有效地降低炭疽病发病概率。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提升马铃薯的抗性,保证施用有机肥的充足性,选择土质肥沃区域进行种植,在降水天后及时排出田间的积水。当田间出现病害后应当尽早治疗,可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 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每次用药间隔不能少于1周,且应当连续用药2~3次。

2.4 病毒病

病毒是制约马铃薯产量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主要由病毒导致,依据染病后的表现不同,马铃薯病毒病主要分为3 种:第一,普通花叶病,感染此种类型的马铃薯叶脉处会出现淡黄色的斑驳,一些叶片会出现卷曲、褶皱的情况,随着病情的加重,马铃薯植株从下到上开始枯萎,且马铃薯的果实变小,切开果实能够发现坏死组织以及斑点。第二,黄化卷叶型,马铃薯叶面会向上翻卷,染病叶片的颜色多为黄绿色,随着病情加重叶片甚至会出现筒状,但是叶面并不会出现褶皱。染病植株生长受到影响,并发生枯萎。第三,皱缩花叶型,表现为叶片变小、植株矮小,花期推迟且提前枯死等[5]。

在病毒病防控过程中,首先应当选择健康、脱毒的种薯,在切芽过程中注意刀具消毒。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若发现少数染病植株,可以通过直接拔除的方式进行处理,由于蚜虫等害虫能够传播病毒病,所以在日常管理中要重视防治蚜虫。

2.5 虫害防控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常见的虫害包括蚜虫和地老虎:由于蚜虫多集中在叶片背后,所以防控难度较大,蚜虫不仅会传播病毒病,而且还会造成叶片发黄,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在防控过程中,可以使用10%吡虫啉或25%吡蚜酮药剂喷洒叶片的背部。地老虎属于地下害虫,幼苗期比较常见,地老虎会直接啃食马铃薯幼苗,且还会对嫩叶以及薯块造成影响。在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90%晶体敌百虫40 kg/hm2制作成为毒饵,在夜间撒到受害植株旁边,可达到防控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马铃薯产量与日常栽培技术存在密切联系,在种植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展开,做好马铃薯的选种、切块、整地以及日常管理工作,此外,充足的肥料是马铃薯高产的保证,马铃薯对于钾的需求量较大,所以要保证钾肥能够满足马铃薯生长需求。最后,种植人员应当结合各类病虫害的临床表现做好管理工作,将病虫害对马铃薯的影响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染病块茎种薯
偶感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爱 情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
食饵染病生态流行病系统的稳定性与最优收获
不同油莎豆品系块茎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