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9-02周海涛

创造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孔子

◆ 周海涛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理念,更是一种文化理念。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大同”“平等”“和谐”“公平”理念,既是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也体现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对构建美好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追求。

一、追求“富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

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在于“富裕”。从历史上看,在世界所有的文明形态中,中华文明是较早步入农耕时代的,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思维观念的变革。当其他民族和文明还处于巫神思维的阶段时,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具有农耕时代特点的宇宙观、国家观、人生观。比如:商周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就已诞生,以周公为代表的政治家通过对“武王伐纣”事件的思考,充分认识到政权不是受命于天、万古不变,政权的合法性也不在于天佑神助,而在于是否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顺应民心。正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而王”。此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阐释。《孔子家语》中记载:“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在孔子看来,政权稳定的核心要义在于富民,当鲁哀公把国家的富足和老百姓的富足对立起来时,孔子道出了民富和国富的辩证统一。孟子也提出“制民恒产”的富民观,甚至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除了儒家之外,先秦的其他学派在“富民”问题上,也有类似的表述,如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管子讲“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墨子提出“节用利民”。中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只有先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相比之下,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直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才诞生了人本主义思潮,“人”才获得被独立关注的资格,而这种思想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日趋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中断的文明,源于它一诞生就充满着理性的光辉。

在具体实践上,自从“国家”观念诞生以来,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无不为实现“大同”、“小康”而努力。在农耕时代,这种具体措施主要包括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倡导节俭等。以轻徭薄赋为例,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就实行《初税亩》,具体标准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此后,从汉代的“三十税一”,到唐代的租庸调制,到明代推行的“一条鞭法”,再到康熙皇帝提出“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经济政策的一条主线便是减轻农民负担、与民休养生息。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中国古代出现不少盛世王朝,“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也酝酿出了中华民族农耕时代一些独特而稳定的思想观念和民族心理: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和合大同、共同富裕。这些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根基,也能为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贡献了中国力量。

二、分配“均平”是国泰民安的重要保证

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在于“共同”,即财富分配的“均平”。即便创造了再多的社会财富,一旦在分配上出现差距过大、公平失当,那么国家很快就会出现危机,甚至人亡政息。关于这一点,从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周期率”中可见一斑。

在中国古代“治乱兴替”的朝代循环中,鉴于前朝瓦解的教训,在新王朝草创之初,统治者往往能做到励精图治、爱惜民力、“上下同欲者胜”,在此基础上,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分配相对公平,人民安居乐业,阶级矛盾得到缓解,王朝很快步入盛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世之君往往缺少了开国之君的进取之心和忧患意识,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日趋激烈,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于是,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阶级矛盾集中爆发,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政权逐步失去民心,最终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之所以往往打着“杀富济贫” “替天行道” “有田同耕、有饭同吃”的旗帜,就是因为“均平”思想最能在底层百姓中迅速达成共识,燃起了他们追求公平正义、美好社会的渴望。在老百姓看来,理想社会最核心的原则在于分配“均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创造再多财富也无济于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均平”在国家治理层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很多思想家就意识到这一点。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认为分配的“均平”比生产的“多寡”更为重要。《礼记》借孔子之口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当然,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描述,依然是建立在“有分”的基础之上的。相比之下,道家关于“均平”的论述,比孔子走得更远,也更富于理想化,甚至主张平均主义。老子从“天道”和“人道”的角度出发,指出“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在他看来,“天道”是公平的,“人道”因为统治者的贪婪不足而不公平,“人道”应该服从“天道”。这种以宇宙论来论证“均平”的正当属性,赋予了平均主义极大的学理依据。庄子认为,分配“均平”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即使是盗贼分赃,也应该做到“均平”,即“分均,仁也”。墨家也主张“有才财者以分人”,即便是以推崇“刑赏分明”著称的法家,也提出“论其赋税以均贫富”的财富观。

整体看来,先秦诸子在国家治理上尽管主张各有侧重,但在社会财富分配“均平”的认知上,达到了空前共识和高度统一。在他们看来,分配“均平”既契合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也是国泰民安的重要保证。

三、共同富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上有两个主要渊源: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决定了共同富裕理念,必将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同富裕有了科学理论作为指引,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共同富裕又有了崭新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原则。

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追求的“大同”“小康”理想,既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也因私有制这一无法克服的根本性矛盾而最终无法落到实处,呈现出“乌托邦”色彩。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认识则既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又有付诸实践的操作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私有制社会存在剥削,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富裕也只能是少数人的富裕。因此他们预言,只有到了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当奴役性的分工和体力脑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后,社会财富空前增加,才能真正成为“人的自由联合体”。而要实现共同富裕,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推翻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重新组织社会生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进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的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获得成功,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证和社会基础。但由于列宁过早去世,列宁的后继者在共同富裕的探索中,逐步脱离了原有的轨道而演化为一种僵硬的模式,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其间就提出“共同富裕”问题。党的八大提出把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上来,着力通过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来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独特优势,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在不断的探索完善中,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人,为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性的制度保证、物质积累和思想基础。

从现实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就物质基础而言,我国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富裕的阶段,有能力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就党的性质而言,推进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的根本宗旨。就共同富裕的内涵而言,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共同富裕强调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由于中国古代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特点,即便是盛世,老百姓眼中的“小康”“大同”往往也只局限于口腹之足,很难在精神富足上有所奢望。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强调鼓励勤劳创新致富。这种人人参与创造财富、分享财富的共同富裕,既不是古代带有小农意识的“杀富济贫”式平均主义,也不是西方因选举需要而不断“吊胃口”式的高福利承诺,以致过分透支国家财力而形成的“养懒汉”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也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共同富裕夯实了理论基础、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共同富裕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追求,也为人类共同发展、探寻新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孔子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