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审视

2023-09-02□李

现代交际 2023年6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语言

□李 丹 朱 雄

(1.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2.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功能主义语言学家们一般认为,语言首先是作为一种用于人类的交际手段,并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1]新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衍生出“网络语言”的新概念。网络语言以其特有的优势与特征深受当代青年大学生青睐。大学生不仅是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发布者,也是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多数,其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这一论述为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然而,随着异质化网络语言的普及,许多不符合汉语语法准则的术语出现在互联网上,一些粗俗的网络语言肆意泛滥,致使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与侵蚀,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忽略长远发展,沦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者。针对这一现象,要改变部分大学生网络素质欠佳和网络语言自身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网络语言中的价值探索和育人内涵需得到进一步厘清。基于此,在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中,深入剖析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语言的新问题、新特征,深度发掘网络语言中所蕴含的价值,发挥网络语言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影响,既是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内涵所需,也是提高课堂活力所要研讨的新课题和新要求。

一、网络语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网络语言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主要由网民自发运用于网络领域,且最为活跃、起着发酵作用、具有特定含义的一种语言符号。[3]从语言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具有口语化、多元性、形象化等特征;从文化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具有审美日常化、趣味时尚化、传播媒介化的特征;从使用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具有自由性、便捷性等特征。伴随网络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从一种小众的语言现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网络社会新语体,维系着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的有序交流。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群体中“走红”,一方面是由于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热点的主要关注者已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新生代”,善于运用各类新兴媒体手段与资源,勇于在广阔的网络世界中进行探索和实践,获取更多丰富的知识经验。青年一代对于网络热搜、社会热点、时事政治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表达意愿,也能够做出基于理性的判断。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任何一种媒介的流行本质上都是由于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当前,网络语言吸引青年大学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创新性、形象性、简约性、流行性、融合性的特点,以及其具备获取知识和情感支持等多重功能优势。具体而言,网络语言契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鲜明、青春朝气的性格特征,激发了青年学生的自我表达意识和参与热情,为他们提供了自由表达观点的新平台。同时,一些新兴网络媒介,如播客等,还能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情感陪伴与支持,能够在他们迷茫时注入勇气,在他们失落时提供心灵上的抚慰。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与载荷能力,已完全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与传播效率。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传播、交流、理解及塑造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在学校组织和结构中,网络媒体正呈现出教育角度的多重变化。从伦理层面来看,将网络知识纳入公共教育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从经济层面来看,网络教育可以低成本地覆盖大量学生;从革新层面来看,网络媒体则实现了知识获取的民主化,网络语言的引入实现了思想交流的开放与自由。高校是构建我国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网络信息时代人才培育的主阵地,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多,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水平得到提升,这都对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网络语言作为集文字、图片、影像于一体的传递媒介,打破了时空与主客体的限制,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搭建了新阵地。

传统教育会以严肃、高冷的姿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成功的甚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党课,大多满足互联网语言的特征。骆郁廷先生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4]目前,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日益兴盛。运用互联网,可以更加迅速、准确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融入理论课堂,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培育青少年,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点。高等院校需运用合理的方式推广和普及网络文化,以满足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需要。高校需要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从被动接收信息和知识转向积极探索和推广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信息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网络新媒体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与青年学生建立更加紧密的连结,利用生活化但非规范化的青年网络口头禅创新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做到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二、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应用

1.结合热点,加快教育信息传递

从“两微一端”的繁荣发展,到“抖音”“微视频”“播客”等视频文化的风靡,不难发现网络语言往往是对当前某一社会热点的体现,蕴含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传播教育信息,寻求情感共鸣并最终达到教育人和感化人的目的。网络语言的多元化特性使其成为最大的信息集散地,将教育信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同时,网络语言的即时化、风格化和知识显性化、通俗化等传播特征决定了信息输出密度。因此,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原则,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编排得更加紧凑,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通过探索不同的教学路径与方法,进一步增添教育的趣味性。

网络语言传播具有多条通道、超越时空、跨越疆域的传播特征,其发展从现实社会延伸至虚拟世界,又反作用于现实社会,打破了传播边界,形成传播回路,让信息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让人与人之间距离不断缩小。例如,来自某军训游戏事件“厉害了,我的哥”这一短句,在进入网络后形成了“厉害了,我的……”的词语模。2018年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的热映,掀起了该短句的流行高潮,使其从生活化的口语向现实政治用语华丽转变,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路径和规律。语言规划学的研究表明,语言生活是可以塑造语言样态、培养语言能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结合实际,熟悉网络语言,利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表达一些严肃的主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正面的心理暗示。同时,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利用网络语言的传播优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受到启发。

2.贴近生活,增强学生自我表露

早期关于关系发展的研究表明,就社会吸引、自我表露、行为可预测性的关系而言,无论是在面对面的关系中还是线上传播的环境下,社会吸引力和自我表露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在汉语言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中国网民语言智慧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语言传播具有简洁、直观、丰富的特性,使其使用场域已经成为自我表露的集散地。“小镇做题家”“嘴替”“团长”等被《2022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收录[5],这些文字有力地体现了年度网络流行语言的使用情况,它们充满能量、来源多样,或有意设计,或是无心之作,都生动地刻画了网民们关注的焦点和喜怒哀乐情绪,使更多受众在生活中了解、接纳并使用网络语言。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任务,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网络语言能够贴近大学生生活,不仅因为它与大学生的日常语言习惯相关联,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群体本身就是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大学生创作网络语言源于其生活实践与思维创新,网络语言被公认为自我表露与抒发情感的专用话语。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其用严格的管理规定约束学生,不如充分利用网络语言贴近生活,让学生愿意自我表露。教育者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想法,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就会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代沟和抵制情绪,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发生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只有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使授学双方得到认同,才能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解决学生在思想上、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3.整合资源,提高信息传播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中形成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功能和价值的资源,既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知识和技能,是阶级主体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最为广泛的思想共识、维护本阶级利益体系与政治秩序而使用的全部物质与非物质性资源。网络语言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网络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共同创造了网络语言,其使用对象可以是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多种语码混合搭配而成,文字也可以由词语扩展成为短句、语篇,进而塑造出丰富多彩、兼容并包的文化环境。其中也包含着某些外来文化,它们的有益成分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在传递教育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载体。网络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与情态手段可以弥补某些传播中非现场性所导致的语言交际形态上的不足,从而使所传达的信息产生默契的集体认同感。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与情感体验大多来自于网络媒体,鱼龙混杂的网络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受到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产生偏颇的价值追求并最终失去努力开创美好生活的理想与信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显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可利用网络语言传播优势传播教育信息和教育资讯,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并主动汲取网络语言所蕴含的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增强其丰富性。在弘扬主旋律的关键时期,我国主流媒体与积极乐观的大学生群体打造了很多具有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更好地融入高校语言体系,缩短与大学生的话语距离,还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反思

1.内容瑕瑜互见,学生价值认知偏差

当大学生面临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压力时,往往会受一些缺乏人文精神的网络语言影响,道德素养受到较大冲击,规则意识也会逐渐被削弱,这种现象对新一代大学生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语言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并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网络语言以其直抒胸臆、通俗易懂、活灵活现、易于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等特点而备受关注。主流媒体发起的网络语言在提倡阳光、洋溢正能量话语的同时,也应关注其消极影响。比如“青年人不讲武德”这样的粗言俗语就是语言中的糟粕,幽默诙谐包装的背后实质是价值的侵蚀。这类庸俗的网络语言如果被任意泛滥地运用却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带来影响。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网络语言所产生的想法也日益多元化,极易质疑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嘲笑或讽刺那些被认可的历史人物,不仅损害了英勇的典范形象,而且对年轻一代的思想品质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侵害了年轻一代的思想品质,影响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网络语言在对大学生产生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其特有的传播特征伴随着很多潜在危害。例如,“网络喷子”“键盘侠”“人肉队伍”等现象的产生,使许多大学生被迫参与贬损话题过程,误用缺乏真实性的字眼,学生的价值判断受到严峻挑战,在认知上也出现了一定偏颇。

2.语言异质失真,教育主导功能减弱

网络上出现了许多不符合汉语语法准则的用语,它们融合中文、英文和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过度地利用谐音和误读等手段使概念模糊不清,导致文本不通顺,从而影响大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虽然不同网民采用的语言通常都能较好地展现自身特色,将喜怒哀乐情绪表露到极致,但是不同使用者采用的语言常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偏见与不良影响,有可能使其价值观受到侵蚀。“精致穷”就是有关青少年的社交媒介之一,体现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能够在“断舍离”里找到自我价值,虽然财务贫困却依然坚持追求更精致的人生。但“精致”“吃土”及“剁手”等消费理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与行为。

随着异质化网络语言的普及,许多大学生沉溺于追求物质上的快乐,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不顾及长远的利弊;只关注自己的快乐,忽略了社会的价值,最终沦为享乐主义者和拜金主义者。这种网络语言的异变,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使他们偏重于物质上的富足,崇尚不劳而获,从而催生出拜金消费的观念,使他们在面对现实世界时更容易失去价值判断,从而走向极端的消费行为。

3.多元文化交融,学生文化自信削弱

互联网世界是一个“万花筒”,聚集着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讯。应当让大学生对这些资讯有更深刻的了解,不囿于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全新的观念,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更深刻理解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但一些学生用恶搞和调侃的手法重写经典著作,破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削弱了其中的深刻意义。大学生正值思维活跃时期,更易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冲击和错误社会思潮干扰。尤其是各种信息文化被娱乐化元素包装得越来越多,受影响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缺乏对社会的深刻理解,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些错误的认知,任由低俗的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群体中肆意发展,势必将侵害他们的心灵与思想,挫伤其文化自信,弱化其民族自豪感,进而削弱主流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导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迷失。

四、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消极影响的规避

网络语言具有即时化、风格化和知识显性化、通俗化等传播特征,其背后异质化、多元化的价值导向会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冲击与侵蚀。因此,将网络语言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语言的产生受到19世纪70年代现代哲学派实用主义思想、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后现代主义思潮及改革开放外来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运用多从实用角度标新立异、急功近利的追逐态度,体现了他们单纯随性的生活方式。这一网络思维的形成模式逐步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反过来又会使青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产生认识偏差。二是数字化和超文本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动画、音频等介质能够与传统语言相结合,构成各种网络语言形式。网络语言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着“再创作”,并形成了新的文化特征,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不同的模仿、构建、建构和综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

1.筑牢思政课堂主阵地,创新思政教育途径

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当下的情况和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的工作。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好当下的发展趋势,加强对热点话题的分析,以便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跟上时代步伐。应当将网络语言“双向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听课兴趣,提升教育亲和力。我们通过对类似“躺平”词语的研究发现,网络语言既具备一定的积极功能,也有一定的弊端。因此,我们要努力帮助大学生建构一个健康的、充满希望的、具备良好的价值观的世界。应通过各类精彩的教育活动,让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深深地打动当代大学生,让我们的言辞深深地触动他们的灵魂,让我们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当代的社会环境中,让我们的教育活动充满活力,让我们的教育充满魅力。

2.树立正确价值观引领,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大学生处于成长中的“拔节孕穗”阶段,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而不能正确识别网络语言背后传达的价值导向,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引导他们形成强大的辨别能力,同时建立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学校要组织开展网络语言相关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和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对于网络语言内在价值意蕴和社会意义具有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的认识,并积极引导他们创作和传播富有正能量的流行词汇。要想对网络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必须了解其各种模式,重视其对传播平台及自媒体大众化的影响。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自的优势,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网络语言,避免沉迷其中。专业化是内核,社会化是关键,视觉化是形态,只有充分利用好网络语言才能广泛普及优秀内容,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且富有生机,让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传播”起来。

3.运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我国应试文化与教育现状决定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对话方式一般都以说理式教育为主,“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我国传统模式之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功,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网络语言,能够更好地理解与传播知识。例如,“学习强国”平台提供了许多优质的学习资源,许多微党课的走红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丰富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创造更多优秀的语言作品,抵制使用低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教育者要在把自由的空间还给学生、激发他们语言创作热情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网络文明意识和规范用语意识。在网络语言的应用之路上,我们要进行有效指导而不是强制性教育,应通过积极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将大学生的网络交流阵地转移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视野之中,进而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网络语言作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辩证思考人生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心引导大学生准确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积极使用网络语言来应对大学生的忧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语言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语言是刀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